文/文昌
歷史從來沒有真空,現實也從來不乏熱點,資訊洪流掩蓋著個人的表達。在無常的世界裡,個人愈發顯得渺小而卑微,愈發懷疑個人文字表達的意義,但小小的記錄也算是存在的證明吧!
持續近一個多月的俄烏戰爭還在繼續,一夜之間,不知道有多少難民無家可歸。3月21日東航MU5735客機墜毀,132人遇難,近百個家庭瞬間失去了親人。此時國內新冠疫情四起,威脅著感染者的生命,同時無形之中也像一道枷鎖限制著人們生活的自由,這個世界還會變好嗎?
我想答案是一定的,就著求生的本能以及追求幸福的願望,人們都在努力的生活著,一切都是暫時的,連生命也不過一瞬,也就沒有那麼多值得糾結的。
人終歸有一死,這本來就是個悲劇,不管再怎麼榮耀和擁有,都將面對死亡的失去,於是總是在掙扎著追求各種生存延續,要麼基因繁衍,要麼思想傳遞。說不定也是個喜劇,因為再怎麼艱難,再如何不堪,也總有結束的一天。生死之外,那就有個問題,我們該如何利用好有限的一生?
最近愈發覺得在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裡面,每天吃著別人種的蔬菜,看著別人導演的作品,聽著別人的音樂,閱讀著別人寫的書籍,連自己努力的工作都只是知識的搬運工,不斷的理解他人的經驗積累,再傳遞給他人,一直在消費,卻鮮有創造,真正屬於自己的內容又有多少呢?
嘗試著追求有意義的人生,也就意味必須遵循自己內心的渴望,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而非隨波逐流追求世俗所謂的成功,那還是人生實在吧!下面還是分享下最近的體會吧!
1.畢生致力於一兩件事
人這輩子還是挺短暫的,如果按一萬小時理論來說,要想在某個方面出類拔萃,那必須每天三個小時,堅持十年以上才有所成,甚至可能是畢生的精進。這是也是個向量,不僅有方向,還有大小。
首先你要有自己希望從事的方向,也就是我們說的志向,你到底想在哪方面有所成就。作為普通家庭出來的孩子,從小處於放養狀態,然後在學校教育裡衝刺高考,大學專業也是選擇熱門,畢業之後也是選擇平臺待遇還不錯的公司,也就是說這條路是標配版路線。對於普通人來說,走完這條標配路線,過上普通人的生活已經很難,更何況去追尋真正屬於個人的私人定製版?
既然我們有提到要追求有意義的人生,那就不能僅僅滿足於標配版的普通路線,前面已經花二三十年混沌時間嘗試探索,時間已經過去三分之一,那麼過了而立之年,我們總該有些答案了,前面耽誤了太多時間,而時間是有限的,一方面多了,另外一方面就少了。此後餘生,我們只能做一兩件事,我們到底該做什麼呢?
這一兩件事可能是某種技能,它一定是沒有止境的,並且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積累會不斷的純熟到極致,比如畫畫,像蔡志忠一樣,三歲開悟決定這輩子就做這一件事,到如今已經出版了三百多本漫畫。比如寫明史,像當年明月,十年如一日的閱讀研究明史,然後透過《明朝那些事兒》一舉成名天下知,開創了一種歷史小說的文體。
這一兩件事也可能是某種事業理想,比如張桂梅在鄉村裡開辦女子學校,幫助貧困女生走進大學,又比如特蕾莎,一生致力於消除貧困,他們在自己畢生的追求中發光發熱,穿越了時代,做成了一般人做成不了的事情。
這一兩件事也可能是普通人樸素的願望。為人父母,儘管家庭貧困,但依然非常努力地掙錢養家,供養孩子上學,他們也同樣偉大,因為他們都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付出。
那我們到底應該選擇哪一種呢?其實選擇哪一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內心的渴望和熱愛,因為只有你熱愛你所選擇的方向,你才有可能忘我的投入,勇敢的向前探索,無關乎回報,也不在意所謂的功名利祿,只是希望時間能長點,再長點,因為你太享受了,那樣才能綻放出生命的光,這樣的人才是可愛的,足夠真實,同樣也是幸運的,畢生都可以這麼專注享受。
說了這麼多,捫心自問找到了嗎?確實有些熱愛的事情,如果此生只能選擇其中一件作為一生的追求,同時必須捨棄其它,我該如何抉擇?退而求其次,不一定完全捨棄,而是調整其中的比例,有80%的時間精力去做那一件事情,而有20%作為調劑呢?
我追求的那件事到底什麼?如果真的是一種必須要做的選擇,那這種選擇真是殘酷且艱難,離不開人生有限的底色悲涼。一旦定下來,它應該會貫穿餘生,再想想,再想想,有些沉重了,就像立志迎娶一位新娘一樣,有點忐忑,也有點欣喜。
2.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
前面不小心追問到內心深處的抉擇,有些小激動了,其實每個人都是失去王位的國王,也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和熱愛,基於對自我興趣稟賦的認知,做出一個像樣的決定並不困難,只是因為我們的貪心和執念掩蓋了內心真實的需求,那麼一旦確定下來,我們該如何享受其中呢?
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的內容“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這個志向並不是希望事業上到達什麼高度,那樣壓力太大,也不可控。也不再說我們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因為指標不可控,而是說此後餘生,我們將致力於哪一件事上,那如何開始?不妨回顧上面提到的“天下大事,必作於易”,也就是我們得從小事做起,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那樣在可控的範圍內,享受其中並且有所收穫。
道的層次是說從小事做起,那麼如何能夠推動一個行為的產生?提到標準化方法論,那還是得參考西方的指導說明,我們看看《福格行為模型》,那應該從動機、能力、提示入手。
動機也就是我們提到的熱愛和渴望,足夠的專注以及積極的反饋,形成良性迴圈,願意從事其中。提示也就是不斷提示自己,我們什麼時候該做,該去往哪裡,最好寫在本子上,掛在牆上,告訴別人,至於能力,也就是我們這一輩子需要提升的技能,或者某種資源能力。
作為普通人,每天堅持做點普通的事情,朝著希望的方向不斷積累,一天兩天可能沒有什麼,十年,二十年,我想多少會有所成果,如果實在不行,那就三十年,四十年,再不行,那就鍛鍊好身體,爭取活得久一點。
為了自己的熱愛努力付出,可能真正產生的積極體驗不在於熱愛,而在努力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自我存在,那裡有希望和生命的光和熱。
3.總結
此後餘生,我們將始終圍繞一個叫做志向的事情不斷前進的話,作為社會群體的一份子,自然是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麼從致力於從事的這件事情一定是能夠幫助他人的,也一定是能夠創造社會價值的,甚至可以穿越時間,不一定多麼高大上,力所能及又自己喜歡,還能夠在時間的加持下開花結果,那就最好不過了。
如果有人說,此時的人們不需要你虛無縹緲的說辭和善意,真正需要的是金錢和蔬菜,那隻能說聲對不起了,很有可能這個志向需要犧牲的就是金錢和蔬菜了,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