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養育子女過程中,都因為孩子鬧脾氣而煩惱過,不管多大的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便容易執著追求,而有時候在父母看來不在規則之內的事,不合理的要求,或者是走彎路,極力想讓孩子進入正確軌道,讓他順從父母。
出現分歧,孩子們會用哭鬧,負面情緒來反抗。大部分父母都會很生氣,此時講道理無用,一時進入僵持局面,嚴重的還會矛盾惡化。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當人們在溝通時,使用的表達方式不考慮他人需求和感受的時候,不考慮可能會傷害他人或使關係疏遠時,這樣的溝通方式,讓對方難以體會到愛。
越感受不到愛的孩子,越會用發脾氣的方式引起父母的關注,來判斷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父母什麼方式和態度很關鍵。
01、胡可用“我知道+但是”接納性語言讓孩子順從
演員胡可在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教育孩子的方式,引來眾多稱讚,每一次都體現著智慧。有一期,胡可和兒子小魚兒和四對明星媽媽和孩子去吃飯,可是小魚兒一門心思在他剛買的玩具上,不好好吃飯。還提出了要馬上把玩具拼裝起來,得到媽媽的反對後,小魚兒和眾多孩子一樣,開始反抗,拒絕吃飯,發脾氣,哭鬧。
胡可對小魚兒的哭鬧,沒有放任不管,更不是順從他,而是等著小魚兒發洩情緒,等他稍微平靜。胡可趁機說“我知道你很喜歡新買的玩具,想讓他變成威武的機器人,但是現在是吃飯時間,等吃完飯後才可以玩,這是應該遵守的。堅定而溫柔,聽到媽媽的話,小魚兒停止了哭鬧反抗,乖乖順從媽媽開始吃飯。
小魚兒參加活動從水堡出來被嚇的哭鬧,胡可抱著他輕輕地說“我知道你哭是因為害怕了,但是你已經勇敢地堅持下來了,你表現地非常好”。
還有一次小魚兒喜歡一個玩具,但是並不能帶走它,小魚兒崩潰地大哭,胡可安慰他“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不能把它帶走你很傷心,但是這是規定,我們不能違反”。
02、越教育孩子越逆反,不如先接納
胡可每次在小魚兒情緒爆發的時候,總是用“我知道,但是”這樣的表達方式來安慰他,最終不僅平復了小魚兒的情緒,還讓他乖乖地順從媽媽,遵守了規則。
一句話簡單的幾個字,讓孩子感受到,媽媽是理解我的,“我知道”這三個字對孩子而言,是接納是共情,是讓他感受到被愛,“但是”卻又是媽媽堅定地態度表明“規則不可觸犯”。
試想在孩子有情緒時,發脾氣時,父母指責,用家長的權威壓制,以高分貝的聲音吼住他,那孩子迫於權威壓力或恐懼也許會暫時平復。但是得不到釋放的情緒積壓會變成性格上的缺陷,再或者你越壓制越吼叫他越逆反,這都是他以後走向極端的積累。
《PET父母效能訓練》中,也提到了接納性語言的奇妙效果,並且提出,作為父母要接納孩子的想法,還要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納和理解。
接納性語言表達方式用“我”代替“你”,父母以“我”開頭的語言,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用“你”開頭大部分都是指責,“你真不聽話”,“你不要這樣做”,給孩子的感受是父母的權威。
就如胡可,每一次與小魚兒有分歧,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她都是用“我知道”開始,讓小魚兒感到媽媽對他的理解。先建立感情,讓他平復情緒,然後一個“但是”就將孩子引導向正確的規則上,這比直接命令孩子,或直接批評他,孩子更容易接受。
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先接納他的情緒,並讓他知道父母很理解他,也很愛他,但是違反規則的事是不允許的,即使你哭鬧再厲害也如此。這個過程,孩子情緒會漸漸平復,配合父母遵守規則。
接納性的語言說出口很容易,只要父母願意說,但是真正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不容易,做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也需要耐心。如果真正做到,語言上接納,心理上也感同身受,父母就要用心傾聽孩子,讓他表達自己的情緒,積極回應他,幫孩子耐心疏導情緒。
碎碎念:
當他感受到雖然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但是父母是愛自己的,他也會暗自衡量這個需求的合理性。這個時候,情緒很容易平復下來,父母趁機引導。教育不僅需要技巧,需要揣摩孩子內心,還需要父母放下身份權威,有耐心。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