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子女快樂成長,德育全能,未來的人生光芒無限,在嬰幼兒期就注重各方面能力培養。每一位父母都曾經是孩子,他們也深知作為孩子最牴觸爸爸媽媽什麼,雖然社會發展時代變遷,但每一代孩子對父母總有相似的牴觸,比如媽媽愛嘮叨這件事。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越來越有主見追求自我,而作為媽媽,出於對孩子的愛,出於保護或者恨鐵不成鋼,總會囑咐督促不斷,在孩子耳朵裡就成了喋喋不休的嘮叨。不過長大為人父母后,總會明白自己父母當年的用心良苦,只是方式欠妥。所以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決議不做嘮叨爸媽,用最科學的方式養育孩子。
樊登曾經講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裡大多有一個愛嘮叨的媽媽,原因是,嘮叨使人心煩。在嘮叨中,孩子的自尊一步步降低,感到痛苦,以至於他明知到對也拒絕去做,這就是叛逆。他們用這種對著幹的方式抵抗嘮叨,獲得父母的關注。
青春期的孩子面對嘮叨會有叛逆牴觸情緒,而對於不會表達或不會清晰表達的嬰幼兒來說,媽媽的嘮叨反而可以讓他更聰明。
麻省理工在2018年曾經有一項研究結果證實:嬰兒期,那些爸爸媽媽不經常與之交流的寶寶,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區域腦白質,比那些父母經常交流的寶寶少得多。
也就是,爸爸媽媽經常和寶寶聊天,對著他嘮叨,有利於大腦發育,寶寶的潛在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
我們都知道嬰幼兒的在0-3歲時是大腦發育快速期,這個階段有很強的吸收能力。所以媽媽的嘮叨不能完全隨心所欲,也應該需要技巧,這樣可以迎合大腦發育特點。雖然他並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成人與他的交流,也不會回應,這些都會刺激大腦深處,有利於提升語言等方面的能力。媽媽用對3個嘮叨技巧,寶寶更聰明。
01、持續交流
哈佛學院在2012年有一項研究,是針對早產兒,研究結果顯示:早產的寶寶如果能經常聽到媽媽的聲音,聽覺皮層發育良好,發育的也更穩定,這個結果在足月的寶寶身上同樣存在。
出生一週的新生兒就可以分辨聲音,在3個月以後就可以尋找聲音來源。和寶寶說話的時候,他雖然不能說,可是會動來動有滿足感。持續性地和他說話,他會清楚地記住媽媽的聲音,甚至說過的話,在內心深處,都可以慢慢變成支撐思維行動的來源。
比如喝奶可以告訴他“要喝奶了”,換尿布告訴他“尿布溼了,寶寶不舒服,要換乾淨的”等等,起初可用簡單的言語對應行動。慢慢地涉及到聊天式,逗寶寶開心等。圍繞:我們現在的行動是什麼,這樣做理由,日積月累越來越多的詞彙輸入到寶寶在腦子裡。
02、眼神配合交流
美國普林斯頓神經科學研究所,透過研究得知:嬰兒與成人之間經常眼神交流,嬰兒腦電波會與成人透過眼神交流時達到同步。
成人可以根據交流的內容預測寶寶什麼情況下會笑,嬰兒也可以透過大腦的預測和視線跟蹤判斷,成人什麼時候會開口說話。
可總結為:成人用眼神交流帶動嬰兒的大腦活動,促進其大腦發育。因此在和寶寶講話,或者唱兒歌、讀繪本故事需要配合眼神交流。
03、笑容
到寶寶3歲,大腦的發育程度會完成80%,驚人的速度,過了3歲趨於平穩。在這個階段,看似平淡無奇,實則他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運轉,也是對事事好奇的階段,善於學習的時候。多給寶寶正向的刺激,使他腦細胞處於興奮,有助於更大程度發掘潛能。
和寶寶聊天時,他會撲捉臉上的神情,多微笑目視他。他會從媽媽的眼神和微笑的表情讀懂關愛,會獲得幸福感。
李玫瑾曾表示:在孩子0-3歲主要靠情感撫育,不要認為嬰兒太小,說了也聽不懂是徒勞。寶寶會從你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和每一個眼神動作中,體會到濃濃的愛,這些都會印在他的潛在意識裡。一旦他具備交流的能力,這些在某一個特定環境都會成為他行為的支撐。
結語:
在嬰兒面前做一個有技巧的話癆父母,讓他體會幸福感和滿足感。用音容笑貌滋潤寶寶的心靈,影響著他日後的行為和性格,讓他成為一個聰明感情豐富的孩子。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