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靜雲
二十四孝裡有篇《單衣順母》的故事,講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賢人名叫閔子騫,他是孔老夫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位賢人之一。
原文如下: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孃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紖。父察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閔子騫幼年時,生身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在外經商,為了照顧他,父親就給他娶了一個後孃,沒多久後孃就給閔子騫生了兩個弟弟。
後孃剛來時,對他可好了,又給他做好吃的又給他做新衣服。父親一看挺高興,就放心地外出經商了。父親一走,後孃馬上變了臉,讓他把新衣服脫下來給自己的孩子穿,包餃子給自己的孩子吃,卻讓他喝餃子湯,還讓他包攬所有的家務。
冬天來了,後孃用新棉花、新布給自己的孩子做了暖暖和和的新棉衣,卻用舊布和蘆花給他做了一件厚厚的卻不保暖的棉衣。
年關將近時,父親回來了,那天天正下著大雪。後孃見丈夫回來了,忙張羅著做飯,便讓他出去拿柴草,他哆哆嗦嗦地出去拿回了柴草,並喊冷。後孃一聽就叫起來:“冷、冷、冷,整天就知道叫冷,穿那麼厚的棉衣還不行,你看你弟弟,棉衣也沒你的厚,也沒叫冷。整天讓你乾點活,你不是叫冷,就是喊餓,好像我虐待了你似的!”接著後孃又說了許多挑撥離間的話。父親一聽非常生氣說:“我不在家,你這個孩子怎麼變得這麼不聽話呢?好吃懶做,不聽母親吩咐?”你馬上給我套馬駕車,跟我出去一趟。閔子騫不敢違父命,只好把車套上,由於身體寒冷,手凍僵了,拿不住牽引馬的繩子,馬走偏了,險些走到路旁的溝裡。孩子不知道該怎樣分辯,想要解釋一下。父親不由分說,一氣之下舉起了手裡的皮鞭,隨著鞭子一聲聲落下,棉衣碎了,片片蘆花飄滿了地上。父親一看,立即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他一把抱住了閔子騫說:“兒子,爹爹對不起你,給你娶了這麼個狠心的後孃”。
說完回家馬上寫了休書,讓後孃回家,閔子騫就給父親跪下了,哀求父親說:“父親不要讓母親走,現在是我一人受罪,如果母親走了,再來一位後孃。就是我們兄弟三人都要受苦啦”。閔子騫的父親聽了兒子的話,讓後媽給兒子賠禮道歉,
後媽感激閔子騫不計前嫌,從那以後,後孃對閔子騫就如同自己生的孩子一樣好了。孔老夫子後來得知了此事說到:孝哉,閔子騫!
正所謂: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啊。閔子騫小小年紀就能想的這麼通透,為他以後成為賢人奠定了基礎。
後來此事廣為流傳,被後人編纂在《二十四孝》裡。
後人贊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
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