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易經首先想到就是聖人那句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聖人韋編三絕的時候他已經回到的魯國,這時他的心境早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因此他老人家對易經的解讀多數還是從不易的角度。
而兩千年後的另一個聖人王陽明的時代,四書五經已經成了讀書人必背課,不說倒背如流至少正著肯定能默寫,因此在古代熟讀四書五經並不是什麼高人,只有能註解的的才是。
王陽明的人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龍場悟道前不管是少年時的意氣風發還是被官場中被劉瑾的迫害,或多或少都有祖上的幫助。但龍場悟道以後,不論是官場上的平步青雲還是戰場上的所向披靡,同樣是上邊的指點或下屬的支援,那靠的都是自己了。
心學從知行合一到致良知,聖人更像是苦中作樂,就如易經中變易中變得是過程,不變的還是本體。曾仕強老師在講既濟卦和未濟卦時,他說既濟卦的五個互卦分別是兩個既濟卦,一個離卦,一個坎卦,一個未濟卦;而未濟卦的五個互變是兩個未濟卦,一個離卦,一個坎卦,一個既濟卦。卦都在變,但最終的目的都在守自己的本。
變易、簡易、不易
孔聖人晚年回到魯國,先後經歷著妻死子喪並且被他寄予厚望的衣缽傳人也先他一步,而魯哀公更是一個口是心非的主,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但最後沒變的依舊是夢奠兩楹。
王聖人到達貴州是先是躲過了劉瑾的追殺,之後又要小心閹黨的算計,能活下來也真是上天恩賜,最後更是在石棺中悟道。變化的永遠是對周圍環境的應對,不變的是成聖的心。人人皆可成聖人,首先還得有接住這麼大福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