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原創稿
銅扭頭跪坐人像、金面罩、戴著“項圈”的神獸神壇……最近一段時間,三星堆頻頻“上新”,珍貴文物琳琅滿目,再次讓學界和公眾為之興奮。
隨著對三星堆考古的不斷深入,古蜀文明中更多的歷史細節不斷呈現。這些細節向我們傳遞出什麼資訊?現代科技又是如何在發掘中最大限度保護文物?帶著這些疑問,人民網強國論壇專訪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館員、三星堆遺址4號祭祀坑發掘負責人許丹陽。
新發現,三星堆人或偏愛“國字臉”
“人像呈跪坐姿態,身體略向左前方傾斜,頭微頷並扭向身體右側......國字臉、顴骨突出、劍眉、杏仁眼。”今年8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表的簡報中首次對三星堆4號祭祀坑出土的銅扭頭跪坐人像進行了描述。
“像是完全按照真人的形態塑造出來的,為我們得知當時的人長什麼樣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許丹陽介紹道,與三星堆其他出土人像的“模式化長相”不同的是,銅扭頭跪坐人像個性十足,面部肌肉輪廓、神態都被細緻地刻畫出來。
銅扭頭跪坐人像的頭髮由兩根凹槽型銅條代替,身體重心在左肩與雙手之間的卡槽位置,兩膝貼地,雙腳前腳掌緊緊抓地,後腳跟抬起,腳趾張開,因用力而腳指甲下陷,趾關節突起。
“該器物是當前發現的商代晚期最具藝術性的青銅人物塑像。”許丹陽認為,如此兼具寫實性和藝術性的新人物,無疑為研究當時人群的社會體系、生活習慣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豐富的資訊。
值得一提的是,人像身上還有多個細節,許丹陽表示,人像所飾紋飾複雜多樣,交錯 “V”形紋、羽冠紋、燕尾紋皆為首次發現,羽翅紋也較有特色。而燕尾紋在同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銅器上多見,這可能暗示了三星堆與長江中下游兩地文明間的聯絡,進而有可能解答古蜀文明是如何形成的這個重要問題。
新技術,保護文物要“私人訂製”
三星堆出土的眾多文物中,不乏有破口機理沒有規律性的殘件、接觸空氣就容易開裂或粉化的象牙,氧化腐朽極其嚴重的器物。如何將這些寶貴的文物完整、安全、有效地取出,也是考古工作者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如今的文物發掘已經不是大家想象中用鏟子一點點直接挖出來,而是先儘可能清理掉坑內填土,然後透過肉眼觀察記錄、攝影攝像和三維掃描技術等手段全面認知文物分佈位置和疊壓情況後,再根據不同文物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技術手段將其取出。”許丹陽將發掘文物形容為一個“私人訂製”的提取過程。
“在考古工作中,無論資料獲取提取階段還是資料應用階段,保證文物的原始性、真實性,避免對文物資源的二次傷害是考古工作的重中之重。”許丹陽表示,近年來,三維鐳射掃描、航空遙感等測繪技術在三星堆文物修復、遺址保護中“一展身手”。這些“黑科技”的使用,對於文物在提取過程中不受到二次傷害起到了關鍵的保護作用。
“‘一器一策’的文物提取步驟展現了考古人員對三星堆文明的敬畏之心。”許丹陽舉例,對於一些比較脆弱的大型銅器而言,通常需要運用3D列印技術,先在文物外邊用矽膠做一個外罩。為儲存外殼的完整性,還要使用凝結快速、抗溼的高分子繃帶進行加固,之後再將其用吊機提取出來裝在特殊定製的箱子當中。出土後文物經過交接、登記、簽字確認等手續後,即被送入現場保護平臺觀察。
新面孔,考古是個“新潮”的專業
在三星堆考古的一線,“90後”勇挑大樑,佔比過半,許丹陽就是他們當中的一位。去年10月,許丹陽正式進入三星堆4號祭祀坑,負責文物的發掘清理工作,被團隊的小夥伴戲稱為“挖土青年”。
“在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裡,考古人員多為資深學者。但事實上,從事考古工作的年輕人一直是佔很大比例的。”許丹陽說,早在1928年開始的殷墟遺址大規模發掘工作中,就有很大一部分考古隊員是年輕人。
許丹陽表示,雖然文物是古老的,但面向田野的新生考古學科充滿活力,一線的工作需要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作為年輕一代,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在工作經驗、理論知識上多向前輩們學習。
今年9月1日,《四川省三星堆遺址保護條例》正式施行,為三星堆遺址保護管理提供了法治保障,持續推進三星堆考古發掘和遺址保護,相關研究也將進入新時期。
目前三星堆4號祭祀坑的文物已經全部提取完畢,在談及下一步的工作計劃時,許丹陽表示,接下來要投入到對出土文物的保護和資料整理階段,並編輯出版考古報告。“蠶叢及魚鳧 ,開國何茫然”的古蜀國原貌,終將在不斷地“更新”中揭開其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