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自然資源種類十分豐富,是一個多地形地貌、多自然類別的地域遼闊的國家,從乾旱的沙漠到多水的江南,從山丘到平原,從高原到沿海,從雪域到雨林,我國多樣化的自然環境也孕育出了無數可愛的動物。
然而,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以及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界的掌控力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也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導致了野生動物種類的減少,這也讓我們有所警醒,隨著我國對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也逐漸深入人心。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些已經永遠消失在我們視野裡的野生動物,只有充分了解了它們的消亡歷史,才能更好的保護現有的野生動物。
一、中華穿山甲
2019年6月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宣佈了這樣一個訊息: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已“功能性滅絕”。
這裡的穿山甲指的是我國特有的中華穿山甲,曾經遍及我國境內的大部分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動物,主要以白蟻和螞蟻作為食物,是夜行動物,生活在樹洞或者洞穴中,是真正的森林衛士,一隻中華穿山甲一年可以吃掉大約七百萬只白蟻和螞蟻。
中華穿山甲功能性滅絕的訊息讓人們深感遺憾,希望在未來的時間裡,在強力的保護措施下,它能有機會重返森林。
二、新疆虎
新疆虎也叫做裡海虎,是生活在我國新疆地區和西亞地區的一種老虎,是頂級的貓科動物,也是僅次於東北虎和孟加拉虎的世界第三大老虎。
由於環境的變化以及狩獵活動等,新疆虎在上世紀20年代就已經在我國消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在西亞地區消失。
三、中國虎
中國虎也特指華南虎,如今已經野外滅絕。據基因學的研究,發現華南虎是所有各類老虎的祖先,在我國,華南虎的分佈範圍也是最廣的,南到廣東,北到甘肅一帶,都有華南虎的記載。
由於人口數量的增多,華南虎的棲息環境逐漸被壓縮,最終失去了野外棲息地,如今在各地的野生動物園中還有數百隻華南虎生活,這些華南虎來是六隻倖存者的後代,基因單一和近親繁殖是其最大的危險。
四、中國犀牛
中國犀牛指的是印度犀、爪哇犀以及蘇門答臘犀這三種犀牛在中國的總稱,犀牛是陸地上除大象之外的第二大動物,它們沒有自然天敵,唯一的天敵就是人類,人類也是中國犀牛滅絕的唯一原因。
從古代開始,犀牛就被用來入藥及製作戰甲,是每一個朝代都十分看重的物資,但犀牛的繁殖速度遠遠跟不上人類的需求,因此它們在上個世紀的初期就逐漸走向了滅絕。
五、 蒙古野馬
蒙古野馬也被叫做氏野馬,曾經在我國西北地區比較常見,主要生活在甘肅、新疆、蒙古等地區的戈壁和草原上,作為草原上奔跑最快的動物,蒙古野馬的唯一天敵就是狼,它們保持了一種十分微妙的平衡,共同生活在戈壁灘等脆弱的自然環境中。
但隨著人類領地的不斷拓展,打破了這種平衡,棲息地的破壞以及過度獵殺導致了蒙古馬數量的減少。在上世紀中期左右,野外就已經沒有完全野生的蒙古野馬了。
幸運的是,在早期有一批蒙古野馬被運往了歐洲地區的動物園中,後來我國又重新引入了一些蒙古野馬的後代,如今,它們被半野放在甘肅的保護內,希望有朝一日,蒙古野馬能夠脫離人類的保護,重新馳騁在西北遼闊的土地上。
六、臺灣雲豹
雲豹是一種中型的貓科動物,身上有六塊漂亮的雲朵狀的斑紋,因而得名。主要生活在我國南方地區以及臺灣省。臺灣雲豹也是臺灣省最大的貓科動物,由於棲息地的減少以及人為的狩獵活動,在1972年的時候,偷獵者射殺了最後一隻臺灣雲豹,此後再未有新的目擊。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有些地區又有云豹的出沒記載,但都是位於大陸地區的雲豹,而不是臺灣雲豹。
七、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別名叫做賽加羚,屬於牛科動物,主要生活在我國新疆和蒙古地區,善於長途遷徙,是跨國活動的野生動物,這種特性也導致了對其保護的難度加大。
高鼻羚羊與藏鈴羊有親緣關係,處境也曾經十分相似,但如今藏鈴羊的數量已經大幅度增加,高鼻羚羊卻已經在我國滅絕,這一方面與曾經的大量獵殺有關,一方面由於其屬於跨境遷徙的動物,難以保護。特別是在2015年的時候,因為受到了一種罕見病菌的影響,有許多高鼻羚羊死亡。如今高鼻羚羊在我國境內已經消失了,僅有少量的種群目前生活在俄羅斯境內。
八、白鰭豚
白鰭豚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鯨類,也是唯一一種完全生活在淡水水域中的大型鯨類,被譽為長江女神,也被稱為長江中活動著的古生物化石。
遺憾的是,在上世紀末期,由於經濟發展,航運的興盛等多種原因,雖然我國對白鰭豚的保護力度十分巨大,但還是未能阻止它們走向滅絕的步伐,2002年,人工養殖的白鰭豚琪琪死亡,2007年,白鰭豚被宣告功能性滅絕。
九、白頭鸛
白頭鸛是一種體現高大的溼地涉水禽類,主要生活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善於長途遷徙,是季節性鳥類,曾經分佈十分廣泛,但它的滅絕卻十分迅速,在上世紀中期,幾年的時間裡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其滅絕可能與繁殖習慣有關係,白頭鸛在旱季的時候不會繁殖後代,自然環境的變化可能是其滅絕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在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和上海自然博物館藏有白頭鸛的標本。
十、直隸獼猴
直隸獼猴是生活在我國最北方的猴子,主要生活在河北一帶的霧靈山等地區,曾經是我國傳統的耍猴藝人主要的合作伙伴,其性情溫順,十分耐寒。
由於霧靈山一帶曾經是清代的皇家獵場,所以直隸獼猴的生存環境一度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隨著清朝滅亡,大量人口湧入了霧靈山,森林砍伐和狩獵活動導致了直隸獼猴的滅絕。
十一、長江白鱘
2020年初,人們還在忙著抗疫的時候,科學家宣佈了一個讓人遺憾的訊息,那就是與白鰭豚並稱為長江雙白的長江白鱘滅絕了。
長江白鱘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十分久遠,長達億年之久,但由於航運以及經濟發展等原因,水生動物的保護難度要遠高於陸生動物,即使經歷了強力的保護,依然未能改變長江白鱘的命運。
十二、斑鱉
斑鱉,在古代的時候被稱作癩頭黿。最長可長到2米多長,是大型的水生鱉類,在西遊記唐僧師徒過通天河一文中也有它的記載。
斑鱉主要生活在廠家中下游一帶,由於其生長緩慢,繁殖效率低,在人類捕獲數量逐漸增多的情況下,野外的斑鱉逐漸滅絕了。2019年的時候,最後一隻雌性斑鱉在動物園中意外死亡,從此世界上僅剩下三隻雄性斑鱉活著,其種群的滅絕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十三、林氏細鯽
林氏細鯽是我國特有的小型鯽魚,分佈範圍十分狹小,主要生活在廣東地區,最早被發現於香港,但從上世紀中期開始,幾十年內再也沒有采集到新的野生樣本。
十五、長頜北鮭
長頜北鮭,也被叫做大白魚,體長可達五十釐米左右,重量可達八斤,主要分佈在新疆地區的額爾濟斯河和布林津河等,是當地有名的經濟魚類。
在上世紀中期,由於額爾濟斯河水位下降,導致大白魚無法洄游繁殖而絕跡,如今已經超過50年沒有發現過了。
十六、大鱗白魚
也叫做白條魚、梆魚等,屬於我國特有魚類,分佈範圍十分小,僅生活在雲南石屏地區的異龍湖,是小型魚類,主要以浮游生物和藻類為食物,也會吃小蝦或者小型昆蟲。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異龍湖一度乾枯長達20多天,河床開裂,此後湖內的大鱗白魚就宣告滅絕了。
十七、異龍鯉
異龍鯉是我國特有的物種,只分佈於雲南異龍湖,是一種小型的鯉魚,體長僅為15毫米左右。
其滅絕原因與環境變化有關,賴以生存的異龍湖在1951和1972年兩次放水,湖水乾枯讓異龍鯉的生存和繁殖都受到了很大影響,最終在1981年滅絕。
十八、滇池蠑螈
滇池蠑螈是一種體型較小的蠑螈,體型在10釐米左右,雌性略大於雄性,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極高,由於森林砍伐和環境汙染等原因,滇池蠑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就消失了。
十九、中國豚鹿
中國豚鹿主要生活在我國雲南耿馬、西盟兩縣的南丁河沿岸,是小型的哺乳動物,生性警惕,最早被發現於1959年,但此後在沒有新的目擊記錄,主要原因是豚鹿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被農場所佔據。
二十、鐮翅雞
鐮翅雞也叫做西伯利亞松雞,因翅膀上的羽毛形似鐮刀而得名。主要生活在俄羅斯和中國境內,在我國的黑龍江和小興安嶺一帶活動,是一種比鴿子體型較大一些的鳥類。主要以植物種子或者昆蟲為食物。
2001年,黑龍江省野生動物研究所的野外研究顯示,專家經過長時間的走訪和觀察,都沒有發現鐮翅雞的身影,而周圍居民也沒有人聲稱在五十年內見過鐮翅雞,因此認定鐮翅雞已經滅絕了。
二十一、冠麻鴨
冠麻鴨是一種珍貴、稀有的鳥類,善於長距離跨洋遷徙,在我國、俄羅斯及日本等地區都有生活,但在上世紀中期前後,由於農藥應用以及獵殺等原因,大型的冠麻鴨種群迅速減少,此後連少量個體也很難見到了,目前僅在丹麥哥本哈根動物博物館和日本山階鳥類研究所儲存有三件標本。
二十二、茶卡高原鰍
茶卡高原鰍是一種高原冷水淡水魚,有很強的地域特色,是僅存於青海省烏蘭縣內的一條狹小的河流中,但由於天氣 原因,這條支流一度乾枯,最終導致了茶卡高原鰍失去了棲息地。
二十三、小齒靈貓
小齒靈貓是一種中小型的貓科動物,生性警惕,很少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僅生活在我國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猛臘和猛養兩地的密林中,在被發現的時候數量已經十分稀少了,僅在七十年代發現兩具標本。
這23種野生動物已經永遠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它們的經歷也時刻警示著人類 ,保護野生動物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