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作為古代的啟蒙讀物,裡面很多格言提到了人性的弱點,讓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認清自我,保護自我,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生活。讀一讀這些格言,你就對人類的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譯文:與人說話時只說三分,不可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全部說出來。
此則講人際交往時的注意事項,反映了人們謹言慎行、消極避禍的戒備心理,也是人們明哲保身思想的體現。 說話時只說三分,還保留了七分意思沒有說出來,這就為自己留下了迴旋的空間,使自己處於一種主動的狀態。這就叫不要把話說滿、說死。這不僅是說話的問題,其實是做人的智慧。 當然,這樣的交往方式顯得不夠坦誠,也會帶來社交上的障礙。
二、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譯文:畫老虎,畫出它的皮毛容易,難的是畫出它的骨相;認識人,瞭解他的外貌容易,難的是瞭解他的內心。
本則慨嘆識人之難或知心之難。人們容易認識事物的外表,卻難以把握事物的本質;容易把握人的外表,卻難以認清他的內心。常言道:“人心隔肚皮。”人們常常會把內心真實的想法掩藏起來,透過外表往往難以看清。
三、誰人背後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那”同“哪”)
譯文:誰的背後沒有人在議論他?哪一個人不在別人面前議論其他人呢?
這一則是說每個人都愛議論他人,這幾乎是人性的弱點。每一個人都處在“說別人”與“被人說”的生存境遇中,概不能逃。既然如此,對於不可控的事情,只能學會釋然。同時我們還是應該嚴於律己,管住自己的嘴,牢記“禍從口出”,“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四、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譯文:前來議論別人是非的人,他本身就是一個搬弄是非的人。
本則旨在告誡人們不可搬弄是非。是非是個漩渦,掉進去就很難出來,給人生帶來很多的消耗。對於是非一定要遠遠躲避,而且不可挑撥是非,也不能搬弄是非。不信謠不傳謠。
五、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譯文:是是非非的事情每天都有,不去聽它自然也不會干擾我們了。
本則勸人“遠離是非”。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是非。有相信“是非”的,就有搬弄是非的。正如前面所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搬弄是非的人,多是小人。不聽是非,也是遠小人的方法。要想遠離是非,自己首先要做到不搬弄是非,其次要做到不聽信是非。 另一方面,自己要潔身自好,遵紀守法。自身站得直、行得正,自然沒有是非糾纏。
六、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譯文:好的事情不容易傳揚出家門,壞的事情卻很容易傳播到千里之外。
本則一方面說明了一種不好的世風,另一方面告誡人們莫做壞事。 這兩句揭露了人性的缺點:人們專喜傳惡,不願揚善。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壽州紹宗禪師》雲:“‘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每個人應加強修養,積累口德,不隨意傳播別人的“惡事”。 一個人應該像鳥兒愛惜羽毛一樣,珍惜自己的聲譽,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不要因為做壞事而使自己名譽掃地。
七、點石化為金,人心猶未足。
譯文:即使點石成金,人心還是不滿足。
本則旨在批判人的貪得無厭,教人要學會知足。 貪得無厭是一種惡劣的表現。“人心不足蛇吞象。”有人為了無休止地滿足慾望,甚至不惜做違法犯罪的勾當,最終走上不歸之路。看到慾望難填所隱藏的危險,明白慾望無限會帶來的災難,才有可能知止、知足。直到現在,人們的口頭禪依然是“知足常樂”,可見,知足是一個千古不變的智慧話題。
八、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譯文:動嘴費舌指使別人做事不如親自去做,求別人做事不如靠自己去努力。
本則強調了一種自力更生、凡事求己的思想,有積極意義。 “求人不如求己”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可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個人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問題,學會獨立解決問題才能快速成長。常言道:“上山擒虎易,開口求人難。”開口求人,就會受制於人,即使不受制於人,也要時常想著回報人情。當然,“萬事不求人”也是不現實的,人是社會關係中的人,遇到困難時進行求助也是很正常的。
九、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譯文:力量弱小就不要去揹負沉重的東西,說話沒有分量就不要去勸說別人。沒有錢就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遭遇急難的事情不要去求助於親戚。
此則言人要有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是為人處世的基礎與前提。力弱負重,會傷及自己的身體;言輕勸人,不僅無效,反而會自取其辱。勸說別人,有兩個條件:一是說得正確有理,二是有權威。同樣一句正確的話,一般人說出來別人不一定相信,但權威人物說出來,大家就容易相信,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服力並不僅取決於道理本身,還取決於說話人的權勢地位。 無錢入眾,往往會導致自身處境的尷尬;遭難尋求,可能會致使親戚關係更為僵化。 當然,這幾句主要是強調人要準確地認識自己,懂得量力而行,明白“求人不如求己”,奮力自救。而在遇到困難時,還是應該及時尋求幫助的。無論是不是親戚,都要積極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