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新華社播發通訊《從江南小生到耄耋老人,什麼讓他堅守老區教育68載》。這篇文章,系統介紹了沂源縣實驗中學原校長、山東省模範教師李振華的先進事蹟:
他培養了近萬名學生,有的成為知名學者,有的走上了領導崗位,但他的三個孩子卻都沒考上大學。“我是一名人民教師,不是家庭教師。”
任紀蘭義無反顧地選擇到李振華曾工作過的小學執教,從走上教師崗位的第一年起,就從工資裡擠出錢,資助兩名貧困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當初許下的“長大後要成為你”的諾言。
【圖文呈現】
獲得“振華扶困助學獎勵基金”的困難學生家長向李振華老人鞠躬致謝,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在李振華的資助下,寒門學子任紀蘭完成學業後回到山區教學。她每年拿出3600元資助2個貧困學生,成就了“長大後我就成為你”的佳話。
作為省人大代表,李振華認真履職、筆耕不輟,5屆任期提交議案、建議300餘件。
從江南小生到耄耋老人,什麼讓他堅守老區教育68載
1953年,年僅17歲的李振華辭別故鄉南京,從南京師範學院來到偏遠的山東省沂蒙老區沂源縣韓旺村支教,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也是村裡唯一的小學老師。
“當時響應黨和國家號召,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條件最艱苦的地方。”李振華說,老區的艱苦遠超他的想象。群眾靠吃糠咽菜度日,學校是山間一座破廟,石頭當桌凳,煤油燈照明,一到晚上狼叫聲四起……
李振華回憶說,選擇沂源是受到沂蒙精神感召,僅韓旺村就有8人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跟他們相比,那些困難算不了什麼。老區人民的苦成了李振華留下執教的動力,這一留就是一輩子。
他堅守山區教學一線44年,培養學生近萬人,自己的三個孩子卻沒考上大學;他累計捐款136萬元資助貧困學生,自己卻生活清貧;他退休後一刻不歇,忙於青少年心理疏導工作。
68年前風華正茂的江南小生,現如今已經變成白髮蒼蒼的耄耋老人。李振華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從教68年,沂蒙精神始終鼓舞教育著我,沂蒙老區人民淳樸的情懷感化著我。”他經常望著收藏的一件舊棉襖陷入回憶,這是剛到沂源時,村裡大娘看他穿得單薄,親手紡紗織布給他做的。在那樣艱苦條件下,老百姓總是把家裡最好的飯給他吃,最好的衣給他穿,一幕幕過往讓他淚目。“這讓我切身體會到無私的沂蒙精神,我必須用一生來回報沂蒙人民!”
紮根老區 愛灑沂蒙
教學條件艱苦,經費匱乏,李振華就自制地球儀、三體儀等28種教具;韓旺小學設在山上,學生生病,他就背學生下山去治療;白天上課,晚上翻山越嶺到學生家裡補課。夏天河裡發大水,他就把全班學生一個個背過河;冬天讓家裡沒有被子的男生與自己同鋪,最多時擠下三個孩子。
1955年,沂源縣初級中學的升學率是1:10,而他教的學生全部升入初中,轟動全縣。
1969年,李振華被調往張家坡鎮中學教高中。1980年高考前一個多月,父親病危,但他撇不下即將高考的學生,就說服同樣高考的兒子回南京替他盡孝。他對兒子說:“你考不上大學還能當工人,可農村孩子考不上就得當一輩子農民啊!”
幾天後,李振華收到“父病故”的電報,他跑到後山上,面向南方跪下,放聲痛哭。平復情緒後堅持給學生上課。當年高考,他的學生考出了優異成績。
同一年,他的母親因老伴去世大受打擊,突發腦血栓造成半身不遂。南京市和沂源縣的教育部門都同意把他調回南京工作,但他無法割捨老區人民的情義,邁不開回家的腿。左右為難之際,縣裡先後安排8名婦女替他去南京照顧母親。就這樣,李振華再次留了下來。
十年裡,李振華堅持支付她們工資,直到把母親從南京接到自己身邊。沒承想,母親在沂源水土不服,不到一年便病故他鄉。他在床前長跪不起泣不成聲,未能在雙親床前盡孝,成為此生無法彌補的遺憾。
1982年,李振華調任城關二中校長。這所學校招收的都是其他中學的落榜生,還有公安機關登記在冊的幫教學生。他提出一個口號——“灑向學生全是愛”。
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三年後,當年平均成績28.6分的108名學生有78人升入重點高中,另有26人升入高一年級。縣裡將城關二中改名為沂源縣實驗中學,直到現在仍是全縣最好的中學。
1997年,李振華退休。從教44年,他培養了近萬名學生,有的成為知名學者,有的走上了領導崗位,但他的三個孩子卻都沒考上大學。他說:“我是一名人民教師,不是家庭教師。”
捐資百萬 自甘清貧
“一名黨員就應該是一面旗幟,一面旗幟就要映紅一片藍天。”在寫了8份入黨申請書後,李振華於1959年光榮入黨,他在當時的日記本上寫下了這句話。
李振華時刻用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工作的第一個月就拿出工資的1/4資助貧困生。“第一個月工資21元錢,10元寄給父母,6元用於日常開銷,5元資助學生。”他說。
從此,李振華固定把每月工資的1/4捐出,一直堅持到退休。退休那年,李振華把僅有的積蓄15000元,加上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一共20000元,全部捐給工作過的三所學校。當地政府用這筆錢設立“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用於資助貧困生。
張文強是李振華資助的學生,他的父親,李振華也資助過。有一次張文強家的房子塌了,李振華出錢幫著蓋好。張文強結婚時,禮金也是李振華想盡辦法湊齊的。在張文強眼裡,李振華的師恩已經超過了父子情。“有時候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老師叫成爹了”。
雖然有了基金會,但三所學校以外仍然有大量貧困生覆蓋不到。65歲那年,李振華到淄博市一所學校打工。8年來,他把任教所得的50萬元悉數捐出,資助了23名學生。為籌措資金,他甚至去撿拾廢品賣錢,8年間光廢品就賣了16000元。
現在他每月只留下500元退休金做生活費,其餘的全部用來幫助貧困學生。據統計,60多年來,李振華個人累計捐款達136萬元,共資助貧困學生2300餘名。但他一直過著極其清貧的生活,喝玉米糊、吃南瓜菜,穿一身洗得泛白、破損的衣服,一輛腳踏車騎了58年,幾十年前花30元買的手錶依然戴在手上。
“錢是黨和人民給我的,夠花就行,把錢用來資助貧困學生,圓他們的上學夢更有意義。”李振華說,“雖然我生活很清貧,但是我內心很富有,因為我盡了一個人民教師應盡的責任,堅守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信仰。”
退而不休 薪火相傳
受李振華影響,他教過和資助過的學生中上千人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不少人走上捐資助學道路。
曾受李振華資助過的唐守貴,如今已是淄博市張店區師德標兵。從1995年參加工作第一個月起,他就像李振華一樣資助貧困學生。26年來,他直接資助的孩子有60多個,幫助資金近20萬元。
任紀蘭在中學期間父親病故,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在李振華的資助下與妹妹先後考入大學。畢業後,她義無反顧地選擇到李振華曾工作過的小學執教。從她走上教師崗位的第一年起,就從工資裡擠出錢,資助兩名貧困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當初許下的“長大後要成為你”的諾言。
在李振華的精神感召下,助人為樂、敬業奉獻成為沂源縣各行各業的行動標杆。目前,社會各界向“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捐款達1.2萬人次,累計資金293萬元,先後資助貧困學生近8000名,獎勵優秀學生和教師4000餘人次。
“老牛自知夕陽晚,不須揚鞭自奮蹄。”李振華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激勵自己發揮餘熱。退休後,他把精力放在青少年思想塑造和心理疏導上,專門設立了“振華青少年思想疏導熱線”,與省內外260多個後進青少年建立長期幫促關係。他建立了“道德講堂”和“孝德講堂”,義務為學生開展紅色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330多場。他在全國各地誌願宣講3400多場,聽眾達100多萬人次。(陳國峰)
【知道多一點】
李振華簡介
李振華,男,1937年11月出生,江蘇省南京市人,中共黨員,沂源縣實驗中學原校長。先後榮獲山東省模範教師、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優秀教師、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特級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市級以上榮譽稱號78項 ,為山東省八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人大代表。2020年10月20日,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表彰為“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
“我最快樂的事就是和孩子在一塊”。李振華說。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馬章安 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