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晴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原始創新主戰場、人才培養主陣地。在創新開放“建高地”,必然少不了高校這一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力量。
前不久,2021年中國大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大賽總決賽舉行,在賽場上,指環人臉識別器、智慧分類垃圾桶、5G遠端駕駛平臺、立方衛星等,由大學生團隊開發的各類科技作品同臺競技。有選手介紹,一個小小的智慧分類垃圾桶,就融合了機械、人工智慧、生物、多媒體等眾多領域的技術,這也讓人感慨,現在的大學生不一般。
一流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十三五”時期,河南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快速提升,國家級創新平臺達到172家,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到102家。但問題同樣明顯,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佔全國的比重均不到3%,博士學位授權高校僅有9所,博士研究生招生數僅佔全國的0.93%,缺乏一流大學和頂尖科研機構,創新後勁乏力。
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於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於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但想要發揮優勢,必須有合理的治理體系和管理機制,其中去行政化勢在必行。大學本質上是學術共同體,其管理執行理也應尊重教育規律和學術規律。一位好教授或者科研人員,不應是處長、系主任等行政職務的謀求者,而應是勇攀高峰的學術帶頭人。如果科研上不去、教學不走心,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立身之本也將無從談起。因此,無論是教學效果評價、科研專案評審還是職稱評定,都應去“行政化”,破“官本位”,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以一流課題引育一流團隊,以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為創新創業者提供最優質的競技場。
千日之業始於朝夕之功,把河南的高等教育搞上去,既需要“十年磨一劍”的靜氣,也需要“一覽眾山小”的膽氣,更需要突圍的策略和解決的方法。加快推進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打造河南高等教育“雙航母”,注重培育“第二梯隊”,推動更多高校、學科躋身“雙一流”行列;健全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完善人才、教學、科研等評價激勵和管理機制;集聚高階人才,堅持引育並舉,瞄準前沿尖端領域,加大對領軍人才、高階人才、潛力人才的引進培育力度;貫通產學研用,推動高校發展、企業轉型、產業升級融合貫通……我省正拿出一攬子方案,支援高等教育破解難題,創造成果。
建設國家創新高地,高校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機遇難得。勇於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努力在中原大地起高峰,著眼國家戰略需求、河南高質量發展需求,在“卡脖子”技術等方面全力攻堅,我省的高等教育必將後繼有人、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