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人一樣,在旅行路上,我也非常喜歡去寺院這樣的地方。
一方面,寺院的選址通常都具備典型的“高規格”風水。其次,寺院裡的建築、裝飾、碑石、僧人以及植物等等這所有的一切因素會形成一個“迴圈氣場”,他們是天地的精華。
你會發現人,環境對人們的心境有著相當大的影響,或震懾,或調和。而佛家隱世之地的“藏風聚氣”,並不是一句空話。
在風水學中,事物的興衰都由“氣”主導;”中醫裡面也經常提到一個詞叫做“氣血充足”:“氣”是血液執行的動力,氣能行血,氣足則整個人飽滿。
但“氣”在哪兒呢?我們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對吧?所以說,很多時候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都只是表象,而看不見摸不著的,才是本質和精華。
以此次的旅行地【國清寺】為例。
這座有著1400年曆史的皇家寺院,藏在浙江台州一個叫天台的小縣城北部。它不僅有著極高的宗教地位——中日韓佛教支系天台宗的“祖庭”,還有一處(容易被人們忽略的)“精華”所在,就是這裡的植物。
植物對環境的感受力比人要敏銳得多,植物生長旺盛的地方,通常“氣”足而佳,但還是那句話:這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往往會被人忽略,更有人嗤之為“無稽之談”,所以我一般也很少寫它,除非遇到特別特別不同的建築群或景點。比如:國清寺。
國清寺所在的天台山,大概是唐詩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山(或之一),唐代400多位詩人都來過這裡。山上有各類植物萬株,繁盛而幽深,四季皆適宜旅行。
其中最稀罕的,就是國清寺裡這株1300多歲的隋梅。
在中國的古文化中,梅花是“百花領袖”般的存在。它的精神之高、品格之貴,對於歷史、地理、人文作品的貢獻,無價且綿長。
而國清寺裡的這株梅花,是寺院的開山祖師,隋朝的大師章安親手栽種的。也就是說,寺在、梅花在。這是什麼概念呢?
從全國範圍內來說,包括安徽黃山的千年不老迎客松在內,在5A級景區中,高壽植物統共加起來也沒幾棵。要知道,一個景區被評為5A,除了那些列出在冊的理由,還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這些東西只有走的地方多了、看得多了才會恍然大悟——但凡有長壽植物存在的5A景區,都能明顯地感受到“繁盛不衰”之氣,就像這天台山上的寺院——是每個家庭都渴望的那種和睦氣場。
老樹,就像家裡的老者,它不僅僅是一處古蹟,還是一方歷史的見證。黃山不老松,是有專門的警衛把守的,為啥要這麼隆重?因為它是“黃山精神”——無論於民族、國家、個人而言,厚德者才能長壽。都說老人是家裡的“天德星”。老人存善根,則家道從容。
值得欣慰的是,我在旅行路上看到很多具有“厚德”的(老年)植物也在被各個景區妥善保護起來。
植物能夠活這麼大的歲數,必定是該場所陰陽平衡的作用使然。而“平衡”,是人生的最佳狀態。人盛則植物旺,人衰植物敗。經常有人說,家裡的植物突然間活過來了,“運勢”好轉了。排除迷信的成分,我們不可以忽略“氣運”的神奇作用。
植物旺的地方,氣場就旺,植物代表著風水,可以調節風水,又和風水互相影響。
遊覽國清寺的時候,這種感覺尤為明顯:這環境其實也沒什麼特別,但就是待著很舒服。是那種陽光普照、被包容的感覺,渾身暖融融的,但是具體說不清楚。
這道理大概有點類似於泡溫泉——人們為什麼喜歡在水裡泡著,因為舒服。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地熱源乃地球內部蘊含的熱量,礦泉水有著豐富的各類礦物成分,助益於身體健康。健康,所以舒服。
所以當我們到一個地方旅行,如果覺得這裡“待著很舒服”,不妨多待一會兒。就像古人描寫的寺院:“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自由,且自足。
但還有一首詩說:“避世不須山,空門今倍忙。佛祖如有意,遊人宿佛堂。”所以關於植物的“氣場”,咱們瞭然於心就好。有些東西弄懂它是為了過好當下的生活,解決手頭上的事情,並非真的遁入空門。跟得道高僧學習,並非真的要成為他們,而是吸收(哪怕一點點)他們身上的徹悟之力。去寺院走走,在老樹下坐坐,舒服地待一會兒,足矣。
寺院是使人清醒的地方,醒了記得起身。
國清寺作為一處國家5A級景區,其所在的天台山也是個“寶藏景點”,行於山間小路之上,會覺得整個人很有生氣,是那種人與環境自然地就合二為一、共生共長的和諧感。
有的山爬起來很累,但這裡不會。如果到了台州,只選一個地方去旅行,那麼我推薦這裡。
但對於遊客來說,把它當做一個特別的“旅行地”散散心、靜靜神、吸收一下平衡之“氣”就好。莫要陷入,“自省”之後快速返回凡塵之生。
咱們的旅行還在繼續,下期接著說。記得關注我,記得來看。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