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翔:人最大的痛苦,就是無法跨越知道與做到的鴻溝。
知道做不到的現象太常見了:看了一本書、聽了一堂課、學了一個新知識、腦洞大開決定改變還發朋友圈:努力做一個更優秀的自己,結果看到了更狗血的結果.
為啥呢?我們一般會有這樣的理由:
1. 覺得自己沒有毅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知道了堅持不下去。
2.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就是沒有理解透,理解不到位所以執行起來就不容易,所以知行合一很難,
以上原因說得貌似有道理,可是絕大多數人做不到,其實有一個巨大的思維漏洞,在知道和做到之間少了一個關鍵一環,哪一環的?方法不對!
原來我們總覺得知道了,下一步去做就好了,做不好要不就是理解的問題要不就是執行的問題。
作者說知道和做到不是緊密聯絡的,中間還有一環—方法,所有的流程不是第一知道、第二做到而是第一知道道理,第二方法正確,第三執行到位。
方法到底是什麼呢?
兩個字那就是重複,重複重複是從知道到做到的一個關鍵方法。
並不是簡單枯燥地反覆練習,而是間隔性重複、帶有目的性的重複、就是你隔一段時間,在不同的時間段來重複,不斷運用新的技能,形成條件反射,從而形成習慣.
那麼,知道做不到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找到根本原因才能在本質上解決問題。
知道做不到的三大原因:資訊超載、消極過濾、缺少跟進。
1. 資訊超載,比如:鋪天蓋地的各種音訊課、暢銷書,培訓班以及新的知識點,但其實已經超出了我們能夠接受的範圍,
為什麼?
是因為獲取新的知識要比應用已有的知識有趣得多,所以我們會習慣性地獲取新知識,
你在學習溝通的方法,但是知道方法了以後,有看見講如何高效閱讀,這個時候你一定會更希望看高效閱讀這個事情,而溝通的方法,知道了就算了,
為什麼?
因為我們覺得已經知道的事情幹嘛要花時間再去看一遍呢?這不是浪費時間嗎.有了新知識就應該趕緊學,這種心理其實進一步導致資訊過載,正是因為心理上不斷學新東西,反而導致沒有辦法學習新東西。
我們往往只看到了學習新東西帶來的那種獲得感,
但是花時間對已知的重複、刻意地學習,才能有更深入的認知和理解,
那麼問題產生了;一天只有24小時,
哪來這麼多時間來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呢?
實行少而精的策略
也就是說:無法學習那麼多東西,那就重複學習那些真正重要而精華的知識.
我們為什麼知道太多人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原因恰恰是在於知道得太多,我們需要知道得更少但更深入。
聽書,重要的不是你去追下一期又說了那本書,而是對你感興趣的內容反覆聽,聽完你覺得有用,最好買來這本書反覆看,只有花時間持續的專注在已經知道的知識上,重複深入的理解,才能真正理理解這個知識背後的道理是什麼?
把精力集中在少數關鍵幾件事上,一次次的反反覆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所以從知道到做到的第一步就是執行少而精的策略來應對資訊過載,要有勇氣花時間重複已經知道的事情上。
阻礙從知道到做到的第二個原因:消極過濾。
我們每學到一個新知識、聽到一個新觀念或者看了一本新書的時候,其實是在和已有的成見、知識和過去的習慣、方法進行對抗。這往往在無形中阻礙了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和態度。
比如:同樣是學習溝通的方法,有這樣一個新知識,那就是溝通首先傾聽別人、理解別人然後再去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雙方才能更好的達成共識。
可是你過去的經歷和經驗告訴你,如果不強勢、不嚴厲的給別人說,別人根本不重視自己,所以你必須強勢,必須更主動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才有可能讓別人真正去重視自己。
如果你有這樣的成功經驗,你就會習慣性地質疑這個溝通的新方法,你會認為像這樣又花時間去傾聽去理解,又去溝通,最後這個成本代價特別高,還不如直接按照我以前的做法去做就好了。
所以,如果是這樣一種心態的話,即使知道新的觀點和理論,你也無法真正做到這件事,
如何解決?
那就是綠燈思維!
當你聽到有人提出任何新的想法或者專案建議的時候,就立刻去想:為什麼我覺得這個想法或者建議可行,換句話說就是你要鼓勵大家接受這個建議。
這和我們通常的認知可是不一樣的,尤其是當我們對一件事情經驗越豐富,越有資歷的時候,越容易因為看到別人的意見存在問題,就全盤否定對方的觀點。
可是,事實上別人提出的每一個方法、觀點背後都是有理由的,一定有支援他這麼提出方法的原因。只是因為我們的固定思維模式、先入為主的偏見以及過去成功的經驗,反而束縛、矇蔽了我們,而無法站在別人的視角思考。
綠燈思維,是幫我們去找別人的理由,這個找別人的理由其實相當於給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然後會發現雖然這個事情在我的視角看是有問題的,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還是有道理的,而這個角度過去自己根本想不到。
所以我們每次遇到新觀點的時候,不要總是質疑和琢磨這觀點錯在哪裡?
應該是綠燈思維,先積極地認為他是可行的,比如在溝通這個事情上,雖然你心裡面很不認同,但是你告訴自己先理解在溝通是有用的。
1. 理解了別人之後,我們才能在同一個話題下討論,避免經常出現的說了半天結果說的不是一回事,從而節約很多時間和精力.
2. 先理解後溝通的過程中,也能夠建立更好的情緒和環境,雙方達成共識也會更容易,當你找到這些理由的時候,你就有可能從新的知識中汲取有用的東西來改變自己的行為了。
所以在聽到一個新觀點的時候,把自己的第一反應從質疑變成問自己:我怎樣才能用到它?如果學會這個我能有什麼收穫。
堅持這樣思考,我們就會變成反向偏執狂,我們知道偏執狂是固執地堅持已有的思維,而反向偏執狂是始終堅持積極的思維來激發各種創造性想法。
可能有人會說,這樣就太違背內心了,明明有問題,還不讓說,只說好處真的對嗎?
彆著急,不是不讓你質疑,而是質疑放在綠燈之後的黃燈環節,黃燈是幹什麼的?就是表達你對這個問題的質疑環節。
所以,不是我們不能表達異議而是把質疑環節放到綠燈之後的黃燈環節,黃燈是幹什麼的?就是表達你對這個問題的質疑環節,
所以,不是我們不能表達異議,而是要在進行任何消極反饋之前,一定先給出積極的反饋,這時,你再去提建議,別人也會更重視,作者說:有時候我們一直集中精力在積極尋找可能性上,所以輪到黃燈亮的時候,反而想不出反對的意見了,這樣我們充分理解了問題,執行起來就更容易了。
第三個影響從知道到做到的問題:缺少跟進,什麼是缺少跟進?
就是即使知道了一個方法,比如你知道了先理解、先傾聽,然後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可是知道了以後,隔一段時間,最大的可能就是生活仍然照舊,你還是按照過去的習慣溝通,大家一定都有類似的經驗。
為什麼呢?這就是缺少跟進!
這裡很重要的一個誤區,我們覺得要採取一個行動或者改變自己,最重要的是有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方法,有新的理念,這樣就能應付問題了嘛?
錯!
不是說知道新理念不好,而是說比知道新理念更重要的是,花時間掌握新理念,公司願意花錢給你去培訓,可現實是絕大多數培訓之後真正發生的改變很少,
事實上,知道這件事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要做到把知道的知識變成行動之後的跟進才是真正的戰場。
如果你花一倍的時間來培訓,在跟進上面你要花10倍的精力和時間,可是我們哪有公司、哪個人會在培訓之後,仍然投入大量的精力來跟蹤:
大家對這個知識理解到位了嗎?
在執行中出現了上面問題?
需要什麼樣的支援?
沒有!
我們期望是大家上課、上完培訓,參加完成互動體驗,跟老師做完積極的互動之後就要生活改變,
改變得了嗎?
改變不了!
回到生活又是日常的工作,生活環境和流程,我們很容易回到之前的狀態,雖然我們知道一個好方法,然而我們在生活中仍然用不上。
事實上,心態改變了,知識改變了,但是沒有重複投入到跟進這件事情上,仍然解決不了從知道到做到的問題,而這一點確實我們真正重要的,最難的,
一個好的跟進系統至少有三步:指導、支援、和問責,也就是有足夠的指導,告訴自己怎麼做,然後在過程中給出支援,不斷去反饋幫助,最後問責,做得好的值得表揚,做的不好的要反饋跟進。
有一本《高效團隊的四個原則》其中提到了一個想法,就是團隊要用看板的模式來反饋,什麼意思呢?
就是團隊的表現和績效要能夠以最簡潔的方式在一頁紙上呈現出來,就好像打籃球的時候,如果打籃球有一個所有人看到的記分牌,所有人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我們稱之為專案進度計劃, 每天根據實際情況做記錄, 整個專案就可以詳細的指導專案的進展情況,進而更好的協調。
總結一下:影響知行合一的三個問題是:資訊超載、消極過濾和缺少跟進,對應的破解方法是精要、綠燈思維和持續跟進。其實當我們學到一個新的知識你要重複地理解、重複的學習、重複的探索深入的研究,而在這個過程中重複的實踐、重複的跟進,重複的把遇到的問題改進,重複的尋求支援。
如果一定要總結這一整套方法的話,只有重複兩個字,只不過是間歇性、目的性的重複,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階段不斷地重複,花時間重複是讓我們從知道到做到的關鍵!
資訊超載的解決方案是精要主義、消極過濾的解決方案是綠燈思維,缺乏跟進的解決方案是持續跟進,其實就是對應的改變認知、改變態度和改變習慣,所以認知、態度、行為其實就是行動改變的理論基礎。
為什麼學了那麼多、知道那麼多,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們應該知道得少一點、精要一點,再重複的聯絡一點、挖深一點,後持續系統地跟進一點,這樣我們就可以實現,知道,就一定要做到;做到就一定會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