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那一年楊振寧才35歲,李政道則更為年輕,才31歲。他們比起1951年至1972年平均年齡為51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確年輕了許多。
但其實,這份榮譽本該是有吳健雄一份的。是她——來自中國的、世界頂尖的、實驗物理學家,驗證了楊、李二人理論的正確性,將二人直接送上了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獎領獎臺。那一年,她45歲。
但是世人不知道的是,1956年楊、李二人提出的理論雖然對物理學界的震動很大,但當時的物理學界對該理論充滿懷疑。其中就包括費因曼,他參加過“曼哈頓計劃”研究工作,1965年因修正了過去量子電動力學闡述得不準確的地方,與美國的施溫格和日本的朝永振一郎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就認為,做這個實驗是一個不理智的舉動,是在浪費時間。
另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布洛克,則認為楊、李的理論簡直是天方夜譚。如果能用實驗證實他們的理論,他情願吞下他的帽子,來表示他堅決否認的態度。
偉大的泡利素與吳健雄關係較好,當得知吳健雄要做這個實驗時,他曾為吳健雄的舉動表示出極大的惋惜。以吳健雄的才分,他認為吳健雄應該去做更重要的事情,犯不著在這明顯不成立的理論上消耗時間。1945年,泡利因他在1925年即25歲時發現的“不相容原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要知道,泡利可是位公認的大物理學家,素以說話直率、敢於直言質疑而著稱。他對宇稱不守恆理論不以為然的態度,更加重了這一理論“不合理”的砝碼。
實驗物理學家大多不願意做這個實驗,除了充滿懷疑,技術方面的困難也太大。在這種相對較為孤立的情況下,吳健雄這個嬌小的女科學家,擺脫了傳統觀點的世俗力量,力排眾議,堅定地表示要做這個實驗。
但不要小瞧這個東方女性,她可是師出豪門。在中國接受完本科教育的吳健雄,1936年至1940年,在加州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奧本海默的學生。就是這位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了製造第一顆原子彈“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對吳健雄的優秀表現,奧本海默也是讚賞有加,並與吳健雄保持著長久的師生情誼。
為了完成博士論文實驗,吳健雄找到了美國物理大科學家勞倫斯。勞倫斯因為發明第一臺高能粒子加速器——迴旋加速器而獲得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9年,吳健雄又遇見了出生於義大利,後入美國籍的物理學家塞格雷,成為他的實驗幫手,研究鈾原子核分裂的產物。塞格雷因為發現了反質子與美國的歐文.張伯倫共同獲得195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世紀50年代的吳健雄,已經是β衰變領域的權威了。宇稱不守恆實驗對對實驗技術沒有相當瞭解和深刻認識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從著手。憑藉著驚人的毅力和精力,吳健雄成功做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實驗,使物理學得到了革命性的進展。
當時的物理學界認為宇稱守恆是和能量守恆、電荷守恆一樣普遍適用的定律。三位中國人改寫了宇稱守恆定律的歷史,著實讓整個世界都大吃一驚。尤其是吳健雄的實驗,不僅打破了這條鐵律,證實了楊李之說的正確性,而且讓那些反對者在這事實面前瞠目結舌。
實驗結果一經公佈,在美國,大小媒體競相報道此事。不久,也傳到了其他國家。吳健雄同楊振寧、李政道一起,很快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未能戴在吳健雄的頭上,但當她看到因為她的成功而精確的實驗,把她的兩位同胞送到了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的領獎臺上,內心還是充滿了喜悅。
吳健雄是非常豁達的,她曾多次表示,她的實驗、她的研究不是為了獲獎。她熱愛科學事業,想為科學事業做些貢獻,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面對鮮花、祝賀,吳健雄並未飄飄然,她以一貫嚴於律己的態度,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實驗的成功,她收穫了除諾獎以外的幾乎所有的榮譽。
她的墓碑上銘刻著這樣的文字: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個永遠的中國人,她做的科學是人類共同的,她接觸的是全世界,可是她內心深處,是一個真正有本有份的中國人。
若想了解更多,敬請關注鐵娘子的主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