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的村子人都忙著秋收,轉了幾圈也不見人影,當行到村頭的時候,遠遠地看到一位老人正在收拾路邊的乾柴,便走了過去,經瞭解得知,這位耿姓的姐姐,有四個兒女,結婚後舉家遷往右旗旗裡或其它地區謀生,老伴離世,家中由耿大姐一人支撐。精準扶貧時得到了國家和集體幫助,生活改善許多,對於國家的政策感激之情溢於言表,看到其滿意的樣子,自己也感到能接力精準扶貧參與鄉村振興而驕傲。
經過近些天的走訪,如耿大姐這樣的情況在村子裡有一定的普遍性,年輕人幾乎沒有留村的,五十多歲在農村算是年輕的了,而因病返貧,因學返貧,因缺少勞動力返貧的風險時時存在。
國家提出的土地扭轉也是破解風險的可行方案,拿我們村為例,一畝地對外承包好的達到五百元,本村人種植承包費也得二三百元,當然這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土地流轉,如果真能成片流轉,土地承包費會更高一些。
接下來我們還要結合上文所說的搭建牲畜交易平臺一事並論,如果我們真正意義上把其搭建成功了,也會帶動相應的農產品的升值,如玉米種植等,可以就地轉化成牲畜的用料,這樣減少了運輸成本同時又增加的附加值,一畝的收入可以成倍增加。
總的來說我們村的發展方向就是延長產業增加附加值,透過集體專案的引導,惠及到每家每戶,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當然我們也深知鄉村振興之路任重而道遠,不是一朝而達成的,還需要調動起所有人員的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