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天科
金秋九月,秋風吹得莊稼葉子嘩啦啦響。眼瞅著苞谷葉黃了、豆葉黃了、高梁紅了。秋收的大忙季節來了。
秋收,對農村人來說,又是一個龍口奪食的繁忙季節。秋收雖不像夏收時收割、拉運,碾打、揚場、入倉忙得昏天黑地,但地裡的莊稼品種多,活路雜,需要爭分奪秒合理安排。最要緊的是,在這一二十天裡,既要沒黑沒明地搶收搶打,還要搶耕搶種。否則會因墒情誤了秋小麥的播種,直接影響到來年小麥的收成。
我的家鄉——寶雞,地處陝西關中地區,秋作物主要是玉米和黃豆,種植最多的就是玉米,收秋實際上也是收玉米。記得在我還年少的時候,農村還沒有收割玉米的農業機械,全憑人手工掰苞谷。那個時候,家裡的大人們每天天還沒大亮,爬起來吃完早飯,然後收拾一下就去地裡掰玉米棒子了。
我們這裡地處八百里秦川的的西端,川道地是水澆地,種的全是玉米,一片連著一片,當時一個生產隊少說也有上百畝。待到秋季收玉米時,大隊人馬排成隊,一個人兩行一起開始掰棒子,這可是一個很好地證明自己的機會,誰要是掰得又快又幹淨,一定就是偶像級的人物。在掰棒子這個過程中是很傷手的,後來就用刀直接砍下了。但是這樣就得等拉回家後統一扒皮。
說起農村秋收,收一遍玉米棒子要倒騰好幾次手呢,從掰棒子、到扛棒子、拉棒子、扒棒子、最後還要掛起來。其實,整個過程下來要是用心都能數清一共收了多少個苞谷棒子,哈哈....雖然過程枯燥無味,但是那時是集體耕種,人多力量大,雖然累些苦些,還是很愉快的。
農村人家總是按節令行事,在收完玉米棒子,為了及時的播種上小麥,就需要把地裡的秸稈挖倒清理出來,因為那個時候家裡也沒有三輪蹦蹦車什麼的,全靠人肩扛和架子車往出拉。加上玉米秸稈又溼又重,清理起來非常的吃力……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棵子。” 秋季收穫的不僅是一年的辛勞,更多的是豐收喜悅。 在秋收那些日子裡,農民們起早貪黑、披星戴月,搶收搶種,飯顧不上吃,水顧不上喝,不瘦上幾斤肉,怕難過去。那個時候很累,但是覺得生活挺充實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農村地分到戶以後,田野裡最高大的植物當屬玉米了,此外,還有高梁、棉花、黃豆、紅薯等一些經濟作物。勤快有頭腦,願意天天和土疙瘩打交道的農人,會騰出一小塊地或在坎畦上栽種些紅薯、蘿蔔、辣椒、西紅柿……不過,所有的莊稼蔬菜,必須在國慶前後寒露時節退出"舞臺",將莊稼地騰出來,再種上小麥。
那時的秋雨多,本該秋高氣爽的日子卻像包公整天黑著個臉,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前幾日秋陽下成熟失了水分的玉米棒子還沒來得及收,在三天兩天的陰雨中耷拉下了腦袋。
苞谷熟了有外衣包裹,晚收個三天兩天損失還不大,而高梁、黃豆等農作物受陰雨影響,不及撿拾可就會發黴變質或者爛桃的。心裡火燒火燎的大人會採取一種笨辦法,發動全家人上陣,把快成熟的高梁和剛咧嘴的黃豆,一股腦扒下來撴回去,倒在熱炕上晾乾。
地裡的苞谷也不能再等。天剛放晴,全家人揹著揹簍、拉著架子車一大早就進玉米地,忙不迭抓住一個苞谷棒,彎腰用力向下拉拽,只一下,苞谷便握在手裡。一時間,玉米地滿是譁哩嘩啦的響動。揹簍很快就滿了,挎出苞谷地倒在架子車上。玉米棒子葉子溼漉漉的,不大會身上的衣服就有了水,頭上有了汗,腳底下的鞋子沾滿了泥坨。玉米棒子越來越難掰,揹簍也越來越沉,也就三五個來回,胳膊痠疼已招架不住。地行子很長,似乎永遠也到不了頭。地裡異常悶熱,稍不注意,人們的臉和手就會被密密實實的玉米杆上葉子割傷,被汗水一滲,格外的疼痛。
一家人在一趟又一趟扳苞谷往車上倒,不長時間架子車玉米棒已堆成小山,剩下的玉米棒子全部裝進蛇皮袋子,用塑膠繩子紮緊,一袋袋地裝上往回拉。那個時候我們的老家還住在鐵路以北的半坡之上,拉回家一趟得兩個多小時,常常是從天明拉到月朗星稀,渴了就地吃根甜玉米稈,餓了就是一個饅頭,就是中午吃飯也是簡單湊合的一頓面,直到收完把苞谷棒全拉回家,天已大黑。
吃了晚飯,稍作歇息,一家人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又圍坐在一起剝玉米皮。昏黃的燈光下,滿院裡都是刺刺剌剌的聲響,剝玉米看似簡單,拿起一個苞谷棒,順著苞穀皮頂部撕扯一個小口,三下兩下脫掉外面多層灰黃的外皮,扯掉玉米鬍鬚,一個金燦燦的苞谷棒子就顯了原形。時間一長,手指變得麻木,屁股坐得難受,我時常在家人剝苞穀粒時刷刷啦啦的聲響裡入睡。
剝完了玉米皮,一些比較嫩的棒子放在鍋裡煮了吃、烤著吃、下飯吃、炒著吃。晾乾的玉米棒則兩頭一綁架在搭好的架子上。一到秋收無論你走進哪一個村莊,哪一家院落,躍入眼簾的都是那一排排豎起的玉米架子,在秋陽的映襯下架上的玉米黃澄澄金燦燦的,高興地訴說著莊稼人一個秋天的喜悅。
苞谷收回來,又該收拾黃豆和高梁了。好不容易等來個大晴天,人們把屋裡早幾天收回的黃豆和高梁穗分攤在院子裡,經日頭一曬都張開了嘴。大人們頭頂烈日,手持聯枷一遍又一遍地拍打著,翻曬著,而後將秸杆挑在一旁,再把錘打下來的黃豆殼和高梁皮用簸箕一簸箕一簸箕去篩,經風一揚,直到棵粒全部分開,裝進袋子,才算完工。
最後要說挖苞谷稈可是重氣力活。玉米根系發達,非得用小钁頭方可挖下。左手抓住苞谷稈,右手高高舉起小钁頭,對準苞谷根狠勁砍去,咔嚓一聲響過,一棵苞谷根就會挖下來。但這活不能長時間幹,很快,手上就有了血泡,不小心還會把腰扭傷。待滿地的苞谷稈放到,又得沒黑沒明的裝車往回拉,堆在院外,當冬季的柴火。
回憶起農村秋收那段時間,大人們天天麻亮就起床,雞叫兩遍才睡下,每天都似乎有永遠有幹不完的活。每當滿眼的黃澄澄的苞谷鋪滿院子,每次把玉米、黃豆、高梁等農作物曬乾裝進口袋的時候,人們的眼神裡滿是豐收的喜悅。
如今想起來那些年農民的辛苦真是一言難盡,看一看現在的秋忙再也沒有人拉苞谷棒子拉到天黑,也沒有人挖玉米稈,用秸稈還田機械一打就了事,既科學又方便。
但無論過去和現在,人類生存都離不開土地,春種秋收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這時我忽然想起了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其實,關中的農民辛苦勞作,搶收搶種,也正如這金色的玉米,外面閃著金子般的亮光,裡面更是那籽粒飽滿的果實!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若侵權聯絡刪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土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尋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