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亂”之晉文公前傳
如果投票選戰國時代最耀眼的明星是哪個國家,想必所有人都會把票投給秦國,那麼春秋時代最耀眼的明星,又會是誰呢?也許是“東邪”齊國,也許是“南帝南霸天”楚國,也許是“西毒”秦國。但比起晉國來,他們都還嫩點。為啥,因為齊國自齊桓公之後就一蹶不振了,而楚國除了楚莊王時代殺進了中原,與晉國百年爭霸的局勢始終是晉攻楚守、晉強楚弱。至於秦國,則是被晉國死死壓制在崤(山)函(谷關)以西,連中原都沒進來過。放眼整個天下,莫不是唯晉國馬首是瞻。
晉國的崛起走過了漫長的曲折之路,說起晉國的由來也特別有戲劇性,話說當年武王伐紂後,不到一年就英年早逝,年幼的周成王繼承王位,根據武王的遺詔,周公和召公輔佐成王治理天下。周、召二公恪盡職守、兢兢業業使得周朝的國力得以迅速發展,是為萬世賢臣的楷模。
年幼的成王又一次在和弟弟唐叔虞玩耍的時候,用一塊梧桐葉象徵著一個國家封給了唐叔虞,本來是小孩子之間的玩笑之語。後來被周公得知之後,周公真的就把當時的唐國(晉國的前生)封給了唐叔虞,並以此告誡成王,君無戲言。晉國就是在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建國的,建國之初晉國與燕國一樣四面都是戎狄,戰亂頻頻,誰也想不到晉國在後來竟會有那麼大的成就。
從唐叔虞到晉獻公(晉文公的父親),數十代國君勵精圖治、東征西討、開疆拓土,到了晉獻公即位時,晉國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個大國的底子。晉獻公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國君,即位之後遵循父祖的遺願,對內發展經濟、鼓勵生育,使得國力和人口迅速雄厚起來,對外則積極征討周邊的國家。
因為晉國周邊多是戎狄,地緣環境相對揹負大海的齊國以及幅員遼闊的楚國較為惡劣,這也註定了晉國是一個戰爭不斷的國家,難得有休養生息的機會。晉獻公知道不消滅征服這些戎狄,後院不安,別說爭霸天下,就是自己的國家也不安穩。於是展開了對周邊國家兼併的征程,時值齊桓公在中原大會諸侯,霸權地位蒸蒸日上之際。齊桓公也曾經邀請過晉獻公參加中原國家的會盟,但理智的晉獻公知道當時還不是晉國謀取天下霸權的時機,於是婉言拒絕了齊桓公的邀約,而是把精力集中在對周邊國家的兼併戰爭中。
晉獻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向虞國請求借路討伐虢國。雖然有大臣的勸誡,虞國國君最終還是貪圖晉獻公的賄賂,同意借路。因為晉軍從虞國悄無聲息地繞到了虢國的後面,出其不意地滅掉了虢國。就在這一年的冬天,晉軍在班師回國時,襲擊沒有任何防備的虞國,一舉滅亡了虞國,並俘獲了虞國的國君,這便是典故“假道伐虢”、“唇亡齒寒”的由來。晉獻公在一年之內,只用了一戰就滅了兩個國家,晉國的勢力得到了極大地提升。
晉獻公在位二十六年,是晉國空前壯大的二十六年,這一時期晉國兼併鄰國,開拓疆域,除征服虢國和虞國外,又先後征服了霍國、楊國、芮國、魏國(不是後來戰國七雄中的魏國)、郇國、耿國、冀國、驪戎、赤狄等國家和部族,黃河中游皆為晉國所有,初步具備了與齊國、楚國爭霸的實力。史載“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晉獻公為子孫打下了一個龐大的晉國,為晉國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麼晉獻公之後的晉國,又有著哪些精彩的故事?後來的晉國會不會一帆風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