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標 收聽朗讀音訊
文/京博國學
我們在生活中時常考慮該如何與朋友、同事交往,但卻往往忽略了與至親如何相處。
如何與至親交往?《禮記》中曾記載過一段值得我們分享的話: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不失足於人,慎重舉止。”不管是在什麼人面前,都要注重禮儀姿態,舉手投足之間應給人一種修養很好的感覺,同時做事要有尺度和分寸。
有一位百歲老人喜歡獨居,飲食上他有個小習慣:做菜、做湯都不放鹽。
每到兒孫來家裡看望老人的時候,老人不僅會穿戴整齊,還會提前準備好飯菜,然後單獨把鹽放在一個小碟子中,方便孩子們自己新增,這樣既理解他人,也不委屈自己。
食鹽,是做菜必不可少的調料,少了它佳餚就不會那麼美味,但一旦多放,定會讓人難以下嚥。
再好的東西也需要適量,否則過猶不及。
同處在一個屋簷下的一家人,就像一堆相互取暖的刺蝟,挨太近會互相扎到,離太遠又會感覺冷。在家人面前,我們時常是以一種放鬆的思想狀態與之交流,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不經考慮就做出一些事、說出一些話,事後才會發現自己的舉止有些不妥。
而真正舒服的關係,是不管朋友、愛人、甚至家人,相處時都得把握好尺度,留點分寸。家人相處的分寸感,就是以禮相待,相互尊重,不輕易挑戰對方的底線,心中有把尺,行動有剋制,互有忌憚和包容。
這個“愛”要在有分寸的基礎上,進退有據,不卑不亢。當關繫有了分寸,會更舒服,長久不累。最深沉的愛,最真實的關心,也正是恰到好處的親近。
“不失色於人,控制情緒。”喜怒要適當控制,不可將情緒過度的表達出來。很多時候,自己不經意的態度,傷害最深的往往就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道?又或者說怎麼才能做到孝道?”
孔子回答:“孝道難,難就難在子女的容色上。”
家庭中,特別是關係親密的親人之間,因為長久以往的相處,會使得我們形成一種對親人的“放肆”心態。
很多家庭關係中,都會存在這樣的情況。在外面我們一旦受了什麼委屈吃了什麼苦果,無法發洩時,就會跑回家中抱怨,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家人。長輩努力理解年輕人世界,卻力不從心,年輕一輩對他們更是缺乏耐心,對他們說一些“傷人”的話。
這些話或許不經意說出,但聽者內心確實隱隱作痛。很多時候,對他們的傷害就是來自這種看似平常的話語裡。
一生不長,我們也要學會照顧他們的情緒,在乎他們的感受。“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積極的人,總會找到各種方法開解、消化自己的情緒;而消極的人,除了抱怨,似乎永遠走不出來。
能控制情緒,是一種本事。沒必要的情緒,還是要早點戒掉。
“不失口於人,先思後語。”當我們講話時,一定要注意聽者感受,懂得換位思考,先思後言。
《論語》中曾言:駟不及舌。在古人看來,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意喻說話應慎重,否則難以收回。
一部電視劇中,主人公在事業上頻繁受挫,回到家就是吐槽職場上的不如意,家人的關照和安慰也沒能讓主人公走出來,反而更加埋怨家人,說他們幫不上實際的忙,才導致今天的窘境。
長此以往,主人公最應該信任和愛護的家人都離開了。最後,後悔莫及的他才明白,讓家人失望的不是自己當時的“窘境”,而是自己那些傷人的話。
當人處於壓力之下,往往說話不先思後言,會講出惡劣的話語。當時的壓力雖會釋放,但事後給對方帶來的是深深的傷害,甚至會使得家庭矛盾越來越大。
俗話說:“話到嘴邊留三分。”一句話要出口以前,不能不慎思。
說話要留有餘地,說話之前,先想想自己說的話是否合理,有沒有必要說,會不會傷害到對方。
不圖說話時一時爽,謹記言多必失的道理。
有修養的人,不只對人處事謙遜恭敬,對家人更是以誠相待、以禮相處。
山東省朗誦藝術家協會會員
酷愛朗誦,用心生活。相信“做到好,越做越好”
文章來源:京博國學(ID: jingboguoxue)
作者:京博國學,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
出品:民生週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人民名品”
瞭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週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