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流行一個詞,叫做“女兒奴”。“女兒奴”,顧名思義,就是女兒的奴隸,指有女兒的爸爸們為了女兒甘心情願做牛馬,任憑女兒撒嬌,盡力滿足女兒的要求。
雖然,“女兒奴”這個詞是近幾年才有的,可是“女兒奴”式的爸爸可是自古就有。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唐代的女兒奴施肩吾和他為女兒寫的詩《幼女詞》。
施肩吾是唐代著名詩人,唐憲宗元和十五年進士,人稱施狀元,他是杭州地區的第一位狀元。施肩吾是集詩人、道學家、澎湖民間第一開發者於一身的歷史人物。拋去這些那什麼閃閃的頭銜,其實施肩吾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女兒奴”。
施肩吾有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兒,他愛如珍寶,恐怕別人不知道,動不動就寫首詩顯擺一下:
姊妹無多兄弟少,
舉家鍾愛年最小。
有時繞樹山雀飛,
貪看不待畫眉了。
家裡最小的小丫頭,是全家的寶貝。年紀還小,貪玩兒,看見鳥雀在繞著樹木飛,她急忙跑過去看,連眉毛還沒有畫完都不管了。寥寥數語,把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的形象刻畫了出來。同時,那字裡行間無一處不在顯示女兒在家裡的“崇高地位”,那不只是爸爸的小情人,媽媽的小棉襖,那是全家的寶!
這是施肩吾的《效古詞》,像這樣“明目張膽”、“執火明杖”的顯擺女兒,他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很多次。在寵女兒、顯擺女兒這方面,施肩吾是“慣犯”,他是經常在詩中提到自己的寶貝女兒。只不過有時候直接一點,有時候含蓄一點。下面我們再來看一首他含蓄委婉的顯擺女兒的詩《幼女詞》。
幼女才六歲,
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
學人拜新月。
詩人一開始就點明瞭“幼女”的“幼小”,說小女兒“才六歲”。從年齡上來看,六歲其實已經不小了,尤其是在古代,十幾歲就可以嫁人了,六歲雖然不算大,但也不能說太小。但是,詩人說小女兒“才六歲”,而沒有說“已六歲”。這就意味著,在詩人心中六歲的小女兒還小著呢。言外之意就是她還小,偏疼她也是應該的,全家人寵著她也是合情合理的。女兒奴的嘴臉在這第一句詩裡面就顯露出來了。
第二句“未知巧與拙”,是承接前一句來說的,女兒還小,分不清什麼是“巧”,什麼是“拙”。因為小,因為不懂“巧”、“拙”,也常常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來。比如“有時繞樹山雀飛,貪看不待畫眉了”;也可能“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
另外,第二句還可以從“智力水平”這方面來解讀,是說因為女兒才六歲,還是小孩子,暫時看不出她是聰明還是愚鈍——“未知巧與拙”。但是,我們不要被詩人騙了,有哪個女兒奴會認為自己的寶貝女兒不聰明呢。他這樣說,實在是想要誇讚女兒聰明啊。不信,咱們看後面兩句。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向夜”指的是傍晚。“拜新月”,是古代的習俗。在農曆的七月初七的夜晚,女子在院子裡擺上瓜果,向天上的織女祈禱,請織女保佑她們心靈手巧,擁有高超的女紅技巧。這一天,月亮是彎彎的上弦月,所以人們把這個儀式叫做“拜新月”。
是人的小女兒還不懂人們拜月的用意,只是覺得好玩,就有樣學樣,也學人家拜月。老父親看見女兒有模有樣地“拜月”,覺得女兒聰明又可愛。那麼,上句的“未知巧與拙”,其實還是偏重於“巧”的,寵女兒的詩人其實是想說自己的小女兒很聰明,很“巧”。想想也是啊,六歲的小姑娘,沒有吵著吃瓜果,沒有到處跑著玩兒,而是一本正經地學著媽媽、姐姐的樣子拜月,果然是聰明、可愛的乖寶寶呢。
施肩吾在這首《幼女詞》裡面向幾千年後的我們秀了自己可愛的小女兒,讓我們瞭解了他女兒奴的本質。他的“手段”卻很簡單:關於乞巧節他根本沒有專門去寫,只用一個“拜新月”就讓我們知道了時間是“七夕”;小女兒的天真可愛只用“拜新月”這一件事就概括了,沒有繁瑣的敘述和詳盡的描寫,就好像一幅寫意畫,筆墨雖少,內容卻很生動,詩人“白描”的功力很是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