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們從小也一直在灌輸這樣的教育。確實勤儉節約的行為值得鼓勵和褒獎,在對孩子的教導問題上,我們要告訴孩子平時不能浪費,吃飯不浪費,不揮霍金錢買不必要的東西。當看到孩子厲行節儉的作風時,作為父母肯定覺得特別自豪,不過請家長仔細定義和辨別節儉的概念。
孩子有這幾種行為表現,就不叫做節儉了,要及時制止
同事小於在這說起她家孩子的趣事,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小於喜歡逛超市,也喜歡去超市買促銷商品,因為促銷商品一般都會有些試用品或試吃品贈送。可能受小於的影響,他兒子也喜歡跟著去超市。後來發現,兒子每次去超市都直奔那些試吃臺,已經不是試吃了,變成了整體端走,把所有試吃的食品全吃個遍。基本這一趟超市下來,孩子都吃飽了,回家連飯都不想吃。
同事小於很開心的說道:“這兒子太節儉了,知道給家裡省飯錢”。乍一聽感覺是孩子的天真可愛,可是仔細琢磨,這並不是節儉,如果這樣的行為不及時制止,會讓孩子走上歧途。
這幾種行為不是節儉:
1. 貪便宜不擇手段
像是同事兒子這樣的行為,就算是貪圖小便宜。能夠為了吃促銷食品,把所有的試吃產品全吃完,雖然晚上回家不用吃飯了,但是這樣的“節儉”是被人恥笑的。為了貪圖小便宜不擇手段,長大以後會更加惡劣,從貪小便宜到明搶明佔,這是非常不好的行為,助長了不好的風氣。
2. 過度節省演變成摳門
節省和摳門是兩個概念,我們說的節省是在不必要的花銷上不隨意支出,也不必和別人攀比。但是有些孩子會在大人的影響下變得比較摳門。只懂得索取,不願意分享和贈與。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和零食,孩子就想佔為己有,不想再還回去,也不願拿新的玩具去交換。這就是一種摳門,太計較太算計的孩子,長大會讓自己的價值觀產生偏激,成為易計較的人。
3. 省錢不守規則
省錢的意識是好的,但是為了省錢而選擇旁門左道就是大錯特錯了。像是一些遊樂園收門票,規定1.4米以上的孩子收全票,有些家長就為了省這一點點費用,讓孩子在身高上作假甚至不惜讓孩子逃票。這種為了節省而違背社會秩序的行為,是不被認可的,孩子如果學會了逃票和作假,長大肯定在別的地方也會投機取巧。
家長看到孩子有上述行為,一定要及時制止和糾正,避免他們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1. 教導孩子分清什麼是節儉,什麼是錯誤的“節儉”
孩子前期會有這樣的行為或許不是本質的原因,而是對認知產生了偏差,家長看到有這些行為的苗頭就要及時止損,指出行為的錯誤,並告訴他們什麼是不被允許的。當孩子真正明白事情的對錯之後,以後也就能及時改正錯誤行為,變得有規矩。
2. 給孩子適度的支配權和索取權
一些孩子之所以會摳門,也許是平時被管教得太嚴。家長害怕孩子亂花錢,就不給他們任何的零花錢,也不給他們買太多的玩具。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有,自然激發起內心的羨慕和嚮往,那家長不妨平時每個月給孩子一點零花錢,允許他們自己去支配這個錢如何花,也允許他們提出合理的要求並給予滿足,引導孩子去正確的消費,他們也就不摳門了。
3. 家長要身體力行,成為孩子的榜樣
家長平時要杜絕一些不好的行為,不要為了利益選擇一些不合時宜的辦法,家長做得端正,孩子自然學到的都是精髓。
孩子的道德觀念是要從小培養的,一定要注意他們學前時的行為和意識,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才能讓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