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共享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共享電單車一直備受行業關注。艾媒諮詢資料顯示,隨著共享電單車投放規模持續擴大,以及大眾共享出行意識的提升,其日常使用率進一步提高,預計2025年共享電單車收入規模將超過200億元。然而,這一新興市場仍面臨著來自政策監管、資本市場等方面的挑戰,行業未來發展又該何去何從?
超五成使用者
因為環保選擇共享電單車
日常通勤會選擇怎樣的交通工具?這是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思考過的問題。2021年6月,極光行業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學聯合釋出的《低碳出行讓生活更美好——共享電單車社會價值報告》(下稱“報告”)顯示,5公里內的通勤人群佔比達67.5%,上下班通勤、外出購物、休閒娛樂、接駁公共交通為共享電單車主要騎行場景。上下班通勤和外出購物場景下,共享電單車需求均超過40%。
共享電單車帶來更便捷的出行效率。報告調研指出,對比5公里內共享電單車和駕車的通勤時間,各線城市共享電單車通勤效率均高於駕車,其中新一線城市的比例最高,達45.9%,平均節省時長為3分鐘。深夜公交停運時,共享電單車成為最高效和便捷的交通工具,有10%的訂單來自於22點到次日凌晨2點。
除此之外,共享電單車當下還成為一種新興的綠色出行方式,頗受使用者青睞。艾媒諮詢資料顯示,46.0%的中國共享電單車使用者,每週的使用頻率在3-5次,超五成受訪使用者使用共享電單車的原因在於環保。
低碳減排效應方面,共享電單車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2021年中國主要城市共享單車/電單車騎行報告》顯示,共享電單車的車均年減碳量(109.1千克)約是共享單車(47.2千克)的2.3倍。而且,每多增加一位共享騎行使用者,人均年減碳量約是49千克,相當於多種了兩棵樹;每多增加30輛共享單車,車均年減碳量約等於一輛小汽車的碳排放量。另據報告測算,按照全國共享電單車約800萬的投放總量,共享電單車行業一年的碳減排量可達163.6萬噸。
全國各地
對於共享電單車的態度不一
艾媒諮詢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網際網路共享經濟的市場規模為92063億元。儘管共享經濟市場的同比增幅開始趨於平緩,但結合社會整體情況來看,該行業整體發展態勢仍然良好。就共享電單車而言,2021年其國內收入規模為93.6億元,預計2022年突破100億元。
事實上,電動車走向共享經濟市場時,一直存在著“存廢與否”的爭議。2017年8月3日,交通運輸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鼓勵和規範網際網路租賃腳踏車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不鼓勵發展網際網路租賃電動腳踏車”。對此,交通運輸部給出“不鼓勵發展”的理由是,車輛普遍超標、容易發生交通事故、車輛執行安全風險高、火災隱患突出,以及電池汙染問題嚴重等。同一年9月,北京、上海等城市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均表示“不發展電動腳踏車作為共享腳踏車”。與此同時、杭州、天津等城市著手清退共享電單車企業。
2019年4月15日,新修訂的《電動腳踏車安全技術規範》強制性國家標準(GB 17761-2018)正式實施。隨著新國標出臺,部分地方政府對於共享電單車的發展態度有所鬆動。以浙江為例,於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電動腳踏車管理條例》指出,“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交通運輸、住房城鄉建設、公安機關交通管理等部門,根據當地道路交通、公眾出行等因素,制定網際網路電動腳踏車的投放政策,明確允許的投放範圍、數量和相關管理要求,並向社會公佈。”
據媒體報道稱,去年5月,《東莞市電動腳踏車管理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在電動腳踏車的生產和銷售管理、登記管理、停放充電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刪除了“不發展網際網路租賃電動腳踏車”的表述。
■策劃:羅韻
■統籌:梁彧
■採寫:新快報記者 梁茹欣
■製圖:廖木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