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唐太宗李世民,是真真正正的馬上天子,他幾乎是個全才,無論衝鋒陷陣還是後方排程,從大戰略到小戰術,無一不精。
他每次出征打仗,衝鋒陷陣的高光頻頻,掩蓋了他統籌全域性的強悍功夫。李世民的創造戰機能力特別強大,他都能讓敵人在自己決定的時間和地點和自己決戰,一擊制勝。
柏壁之戰,這是將李世民防守反擊的藝術發揮得酣暢淋漓的一戰。
劉武周、宋金剛引兵二萬,還有突厥援軍,攻陷了榆次、平遙、介休,包圍太原,李淵派李仲文、姜寶誼率領援軍在雀鼠谷全軍覆沒,雙雙被俘。
李淵無語,又派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裴寂不給力,大敗於度索原,全軍覆沒,狼狽退至晉州;李元吉棄城逃跑,太原淪陷;宋金剛攻陷晉州,又進圍絳州,攻陷龍門,後因絳州堅守不下,轉頭攻下澮州;夏縣呂崇茂、虞州何小董、河東王行本等人舉兵響應劉武周。
李淵命永安王李孝基、陝州總管於筠等援救夏縣,後戰敗被俘。
李仲文、姜寶誼、李孝基、於筠都被俘,裴寂、李元吉幸運逃脫,這幾個飯桶,徹底讓李淵現了眼。
戰敗、棄城導致了唐朝在山西的勢力範圍大大縮水,除了浩州、絳州還在李淵手裡,其他都盡落於宋金剛之手。
沒辦法,李淵不得不祭出最鋒利的一把武器,李世民。
他主動請纓,願意領兵三萬收復山西。李淵拍手叫好,李世民從龍門出發渡過黃河,駐紮在柏壁。李世民選擇柏壁是因為它前有山,後靠水,戰略地位極佳,合適長期駐紮。
尉遲敬德、尋相引精騎增援蒲坂,李世民領步騎三千,從山間小道趁夜直達安邑,將尉遲敬德打個全軍覆沒,敬德死命逃脫。第二年正月14日,秦武通收復蒲坂。
李世民來到了山西才一個月左右,就把蒲阪奪回來了,蒲阪到手裡,宋金剛想要南下,根本沒戲,這個咽喉被李世民牢牢摁住了。
安邑和蒲阪兩場勝仗對宋金剛來說是撓癢癢,沒有傷筋動骨,宋金剛有軍隊,劉武周有太原這個大城,後勤補給足夠供給宋金剛持續打仗。但是從太原到柏壁,補給線太長了,宋金剛太深入了,一路都要搶掠百姓的物資才能前進。
李世民的計劃是,切斷宋金剛和劉武周的聯絡,不讓劉武周的後勤供給宋金剛,到時候,宋金剛沒有糧食了,就自然撤走,然後趁機反攻。
宋金剛一路南下的時候,有兩個城市沒有拿下來,一個是浩州;另一個是絳州。
李世民派劉弘基、張綸到浩州,目的是切斷宋金剛的運輸線,劉弘基在路上與宋金剛軍隊大戰,敵人過於強悍,劉弘基失敗,李世民派他的目的就是牽制敵軍,讓張綸順利到達浩州,與浩州守將李仲文、刺史劉瞻兵合一處。
一月份、二月份,柏壁的李世民沒有任何大的舉動,很沉默地注視整個戰局的發展,到了三月,戰局往李世民預期的方向發展,張綸在浩州擊破劉武周,斬一千多人,然後和李仲文收復了石州,劉武周多次攻打浩州都啃不下來,放棄了,派人護送糧道,被張德政斬獲,全部俘虜。
四月14日,宋金剛終於支撐不住了,他沒糧了,不得不向北撤退,這個戰機終於被潛伏很久的李世民敏銳地抓住。李世民在柏壁龜縮了五個月,是考慮到山西整個地形是北高南低,宋金剛從北方打過來,居高臨下衝擊很猛,如果和他硬碰硬,逆勢仰攻很吃力,現在宋金剛撤走了,是時候可以窮追猛打了。
柏壁之戰,實際上柏壁根本沒有發生過任何戰事,只是因為李世民一直駐紮在這裡,他一直在等,等到了宋金剛露出破綻的那一天,真正的柏壁之戰,才剛剛開始。
李世民開啟了他一生中,最硬核的反擊。
四月21日,李世民在呂州追上尋相的殿後部隊,大破之。突破了霍邑再向北,就進入了地形險惡狹隘的雀鼠谷,李世民跑了一天一夜,一百多公里,與敵人激烈鏖戰數回合,來到了高壁嶺——這時,劉弘基殺了出來,與大道上的唐軍主力順利會師。劉弘基拉住了李世民的馬轡,開始苦勸李世民停止追擊。
從柏壁出發到現在,李世民軍隊打了七天,日夜不休,糧草輜重和人馬精力已經到了極限,他們現在在汾水關,汾水關是雀鼠谷裡最險惡的地方,李世民不但不休息,還要帶軍隊闖關,這不是找死嗎?而李世民卻認為,宋金剛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再不加把勁猛追窮打,等緩過氣來就失去機會了。高壁嶺離介休的距離越來越近,如果讓宋金剛全身而退佔住介休,回頭在雀鼠谷布好防線,太原的劉武周也過來幫忙宋金剛,那時候怎麼打,前功盡棄了!
四月22日,李世民終於追上了宋金剛的主力,被唐軍斬首數萬,輜重無數!戰敗的宋金剛帶著殘兵敗將跑到介休。
四月23日,李世民包圍了介休。
4月25日,宋金剛率兩萬兵馬出介休城西門,雀鼠谷已被唐軍完全控制,李世民的後援和補給也在陸續趕到,繼續守孤城只有死路一條,只有迎戰才能有一線生機。李世民命秦叔寶、程咬金、李勣等人先行攻城,然後讓敵軍殺出來。李世民親自率領三千精騎,擊破宋金剛。
宋金剛徹底失去了勇氣,於混戰之中輕騎開溜,李世民繼續追奔數十里,來到了張難堡。
經過短暫的休整,李世民繼續兵逼介休,城裡的尉遲敬德決定棄暗投明,以八千部眾和介休城來降。
宋金剛帶著數百騎兵逃奔突厥,劉武周也嚇得丟下太原、率領五百親騎逃入突厥。二人都被突厥所殺。
柏壁之戰完美結束,李世民更是聲名遠揚,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已經成了大唐最耀眼的帝國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