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周文王的年齡,《禮記》中說“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經過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宣傳,尤其是《封神榜》的演義,於是“文王壽百歲”深入人心。
然而據此倒推的話,就會出現非常魔幻的一幕又一幕,周國憑藉一群白髮蒼蒼的老頭,最終擊敗了“風華正茂”的紂王。
周文王83歲時,紂王將他囚禁,90歲時被釋放,91歲自封為王,隨後率軍征伐犬戎、黎國等。其中,黎國位於山西長治,距離殷商都城朝歌不到150公里,周文王已經打到殷商家門口。
周武王90歲時,親自率軍伐紂,甚至不顧風雨連夜趕路。周武王尊姜子牙為“尚父”,因此當時姜子牙至少100歲,史書稱讚他在牧野之戰中是“時維鷹揚”,猶如鷹擊長空一樣矯健。周公旦是周武王三弟,想必當時年齡也在80歲之上。
在商周交替的歷史大潮中,或許會出現個別高齡奇人,但周國核心領導層全是身手矯健的高齡老人,這讓人無論怎麼看,都難以置信。既然如此,周文王的真實年齡應該是多少呢?其實,西晉時出土的戰國竹簡,早已經給出重要線索,只是後世文人不願相信,主流還是認為“文王壽百歲”,故而才會出現《封神榜》中滿面紅光、擅長養生的百歲周文王。
商王武乙時,古公亶父(周太王)第三子季歷,娶了祖己(商王武丁之子)後代太任為妻,攀附上了商朝王族。由於姬昌(太任之子)是商周的政治結晶,背後有著龐大的政治資源,古公亶父故而認為姬昌能興盛周人。在此背景之下,才有泰伯奔吳、古公亶父傳位季歷的事件發生。
季歷(古公亶父第三子)在位時,周人不斷強大,成為西部第一諸侯。由於周人實力增長太快,引起商王文丁的擔憂,之後將季歷殺死,《竹書紀年》記載文丁十一年“王殺季歷”。姬昌繼位後,不滿文丁殺父而伐商,《竹書紀年》記載“帝乙二年,周人征伐商朝”,對此帝乙採取了與姬昌聯姻的辦法,即《周易》中說的“帝乙歸妹”。
夏商周斷代工程顯示,武乙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147年—公元前1113年,文丁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112—前1102年,帝乙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101年—公元前1076年,之後是商紂王在位時間。
據此可知,姬昌出生於武乙時期或文丁早期,在公元前1102年繼位,公元前1101年是姬昌在位元年,在帝乙二年——公元前1100年為父報仇而攻打商朝。
根據史書記載,姬昌在位50年或51年,《尚書》、《呂氏春秋》、《史記》等,都記載“文王享國五十年(或51年)”。以此來看,姬昌去世時間為公元前1051年或前1050年,但這個時間似乎與《史記》記載相矛盾。
周文王去世後,過了十一年武王伐紂,以上述時間推算,應該是在公元前1040年或前1039年伐紂,然而考古卻另有結論。
上世紀70年代,在陝西臨潼出土了西周利簋(下圖),上面銘文寫到“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歌頌了武王伐紂這件事。考古專家透過碳十四,測算了遺址中的其他碳樣,發現時間為公元前1050—前1020年。隨後,根據“甲子”日“歲”(木)星在中天的天象,結合《國語》中記載的歲星紀年法,判斷出武王伐紂具體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西周利簋反映的武王伐紂時間,與姬昌去世時間只相差4或5年,而史記等明確記載周武王十一年才伐紂。那麼,是根據西周利簋考證的武王伐紂時間有誤,夏商周斷代工程考證商王文丁去世時間有誤,還是“文王享國五十年(或51年)”有誤,或者“武王十一年伐紂”有誤?
其實,前三者沒有錯,但第四點“武王十一年伐紂”是司馬遷理解錯誤,由此誤導了後人,從而產生了上述問題。
隨著周人實力增強,商朝勢力衰弱,還受到東夷的牽制,於是姬昌在晚年時稱王。當然,包括史記在內的很多史書,將之包裝為“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具體時間為姬昌去世前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056或前1057年。
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準備伐紂,《周本紀》記載是“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後來到達古渡孟津後遇到突發事件而退兵。二年之後,周武王又一次伐紂,《周本紀》記載是“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當時,周文王已經去世,但周武王依然打著周文王的旗號,說到底就是周武王沒有改元,繼續使用周文王紀年,就相當於明朝崇禎去世後朝鮮還使用崇禎紀年一樣。
換言之,“武王十一年伐紂”不是周武王在位的第十一年伐紂,而是周文王稱王的第十一年伐紂。由此反推可見,周文王繼位的時間為公元前1102年,在位元年為公元前1101年,稱王的時間為公元前1056,去世的時間為公元前1050年,“文王享國五十年”是正確的說法。
搞清楚周文王去世時間,那麼他的出生時間如何判斷呢?戰國竹簡中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
西晉時期,盜墓賊挖出一座戰國魏國大墓,後來被人告發,官府接手整理出了不少失傳書籍,其中《竹書紀年》記載“武王年五十四”,即周武王享年54歲,死於公元前1043年,生於公元前1097年。
《毛詩正義》引《大戴禮記》記載:“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武王。”有學者認為,這句話除了可以理解為“文王15歲時生武王”,還可以理解為“文王在位第15年時生武王”。
筆者認為是“文王15歲時生武王”,因為如果是後者的話,就變成了公元前1112年周文王繼位,但這一點顯然與季歷在位時間相沖突。因此,周文王應該出生於公元前1112年,即位於公元前1102年,死於公元前1050年,享年62歲。
從周文王、周武王的真實享年來看,在當時雖說驚人,但並未違背常理,五六十歲的老人東征西討並不讓人驚訝。尤其是周武王,51歲時風雨兼程、發動牧野之戰,顯然遠比90歲時發動伐紂戰爭更能讓人接受。
讓人好奇的是,古人怎麼敢得出“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的結論?只能說,儒家為了美化文武二王,已經到了不顧違背基本常識的地步。
參考資料:《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