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江蘇女人,名叫王淑貞。
她守寡54年,活到106歲,獨自撫養13個孩子,最後他們都成了博士。
她的兒子李昌鈺,被稱為“華人神探”,“當代福爾摩斯”,偵破過許多要案。
被問到成功的原因,他說,“我只聽媽媽的話,都是跟媽媽學的。”
一個普通婦女,為何能如此厲害,培養這麼多孩子成博士?
1897年,光緒年間,王淑貞出生在江蘇如皋一個書香世家。
如名字一樣,父母希望女兒知書達禮,長成大家閨秀。
小時候就送王淑貞到書堂,平日裡母親還會教她針線活。
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18歲的王淑貞在媒人的介紹下,認識了李浩民。
李浩民是當地糧商的兒子,與王淑貞在一起,兩人真是門當戶對。
李浩民從小跟著父親做生意,性子直爽,講起話來侃侃而談,這讓生在深閨裡的王淑貞特別著迷。
而王淑貞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也擄獲了富家少爺的心。
很快,兩人在相互接觸中,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1916年,兩人正式結婚,那時王淑貞剛過完19歲生日。
婚後,王淑貞當起家庭主婦,在家相夫教子。
而李浩民繼承了父親的糧米鋪子,在外賺錢養家。
王淑貞也相繼為李家生下14個孩子,6個兒子、8個女兒。
其中一個兒子不幸夭折,最後存活下來的有13個。
孩子出生後,王淑貞既要做家務,又要照顧幾個孩子。
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但她從來沒有向丈夫抱怨過。
李浩民回到家,家裡永遠是乾乾淨淨的。
桌上早已經擺好熱騰騰的飯菜,就等他洗手吃飯。
每次丈夫主動問她,孩子有沒有鬧她,家裡有沒有需要他解決的事情,
王淑貞都搖搖頭,永遠都是那一句:“都交給我,你就安心賺錢。”
在丈夫生意上,王淑貞還是李浩民的得力助手。
每次洽淡生意,李浩民總會將客戶請到家中。
王淑貞給他們沏好茶,便自覺退下了。
客廳裡,李浩民跟人談生意,王淑貞就躲在屏風後,替丈夫出謀劃策。
如果這生意,她覺得可以,她就命下人端上一壺龍井茶。
如果覺得有詐,她就親自送上一壺烏龍茶,暗示丈夫。
在王淑貞的輔助下,李浩民將鋪子越做越大,成為當地富甲一方的商人。
後來,戰火紛飛,李浩民與王淑貞商量,一起遷往臺灣省。
這也意味著,一家人要重新開始。
王淑貞難免有些猶豫,但李浩民的話,彷彿給她打了一針強心劑。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再開始,也沒事。”
但由於生意還沒收尾,李浩民就讓妻子先帶著孩子們先去臺灣省,他一個人暫時留在江蘇處理。
就這樣,王淑貞一個人獨自帶著13個孩子,坐著船離開江蘇。
夫妻倆分別之前,王淑貞千言萬語,最後只說出一句,“你忙你的,孩子交給我,放心”。
然而,害怕丈夫擔心,她心裡最想說的那句話,卻遲遲不敢說出來:
“一定要平安回來,跟我們團聚”。
安頓下來後,每天除了照顧孩子,王淑貞又多了個任務:
掐準船靠岸的時間,天天到港口等丈夫回家。
左盼右盼,丈夫終於回來了,王淑貞激動得眼淚都要掉下來。
但迫於大家閨秀的教養,她也只是微微鞠了一躬,說“您回來了”。
僅僅四個字,卻藏著王淑貞的滿腹相思。
後來,李浩民經常往返江蘇、臺灣。
出差成了常事,家裡的事全交給了王淑貞。
每次李浩民一出差,王淑貞都特別擔心。
她拿著佛珠,跪在佛祖面前祈禱。
剛開始,心誠則靈,每次保佑特別靈驗,李浩民都平安回來了。
然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王淑貞的祈求蒼白無力,在炮火面前,佛祖也奈何不了。
1949年的臘月29,王淑貞招呼13個孩子,忙活起來,置辦年貨。
平時溫柔的她,也變得急躁起來,孩子們邊幫忙邊打鬧,她就趕緊催他們做快點,因為晚上丈夫就要回來了。
距離上次見面,他們已經有大半年沒見過面了。
王淑貞掰著手指頭數時間,終於盼到了過年。
之前,李浩民早就寫信回家,說自己會趕在除夕前回去。
農曆29,除夕前一天。
王淑貞家務做一半,就跑到港口看看,看一會又跑回家繼續做家務。
結果,從白天等到晚上,王淑貞跑了幾十趟港口,卻遲遲不見丈夫的影子。
一家老小坐在飯桌前,等到飯菜都涼了,王淑貞心跳個不停。
她跪在家裡的佛像前,一直為丈夫祈禱。
可這下,佛祖也不顯靈了,不再庇護這一家子。
凌晨兩點,終於等到丈夫的訊息。
然而這次,王淑貞卻再也笑不出來。
1949年1月27日,太平輪拐進舟山群島海域時,與另一艘貨輪相撞,太平輪上的932名乘客不幸喪生。
而這932名遇難者裡,就有李浩民。
沒想到,一夜之間,日思夜想的人,卻成了再也無法相見的人。
王淑貞一時接受不了,家務也不想做了。
她整天站在港口,漫無目的地看著他們打撈太平輪,內心還在盼著,丈夫能夠平安。
直到,太平輪的殘餘被打撈上岸,王淑貞終於死心了。
那年的春節,屋外一片熱鬧祥和,只有李家安安靜靜的。
王淑貞跪在佛像面前,不停地流淚。
但王淑貞並沒有一直沉浸在傷心的情緒裡。
她明白,家裡的頂樑柱倒了,她就得頂上,眼下還有好多事需要她處理。
李浩民突然離世,許多生意只能中斷。
與他合作的商人們,全都找上門來,要求討回血汗錢。
只要對方能提供相關的交易單據,王淑貞都會如數歸還,甚至給予一定的賠償。
為了還清債務,王淑貞甚至變賣首飾、古董。凡是家裡值錢的東西,都拿去典當。
看著家裡一點點空了起來,懂事的孩子們勸母親,考慮一下家裡人。
要是都把東西賣了,他們十幾口人要喝西北風了。
可是,王淑貞什麼都不聽,她對孩子們說:
“吃不上飯,餓不死人,總會有辦法。
但欠別人的人情,恐怕到死都無法安息。
做人一定要清清白白的,對得起自己,更要對得起別人。”
最後,王淑貞連宅邸也賣了。
跟買主交接的那一天,王淑貞跪在丈夫的牌位前,滿懷歉意地跟他說,
“這裡賣了,對不起,我沒能守住這裡,但家還在,歡迎你隨時回家。”
沒錢僱人搬行李,離開宅邸時,王淑貞帶著孩子們,馱著幾大袋行李,頭也不回地走了。
最小的孩子問:“母親,我們要去哪裡呢?”
王淑貞回答:“回家。”
那年,王淑貞52歲,失去了丈夫,花光了積蓄,身無分文,只有13個孩子陪在身邊。
那年,他們搬離大宅院,住進了簡陋的小茅屋,生活特別拮据。
一件衣服,哥哥穿完,留給弟弟穿。
傳到最小的孩子時,衣服早就佈滿了十幾個補丁,一雙鞋子穿一年。
王淑貞要求,衣服雖然舊,但絕不能髒。
鞋子可以破了,但絕不能髒了,否則就罰那個孩子三年內不能買鞋。
她常教育孩子:“穿衣就如做人,都要乾乾淨淨的。”
擔心挨母親的罵,孩子們每天出門後,都會偷偷將鞋子脫下來,背在肩上,然後赤腳走去學校。
家離學校有幾里路,路上滿是泥巴和碎石子。
有時候稍不小心,腳底就多了道傷疤。
即使這樣,13個孩子都沒有喊苦。
因為他們知道,母親比他們更苦更累。
離開了李宅,曾經的“李夫人”也留在了過去。
王淑貞成了“李大娘”,在富人家幫傭。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去別人家當保姆。
每天,天還沒亮,她就要到附近的一戶人家,幫忙做早餐。
之後回到自己家,忙活自家孩子的早餐。
等到他們上學後,王淑貞又到另一戶人家洗衣服,打掃衛生。
大冬天的,王淑貞蹲在院子裡,一聲不吭地洗那一堆衣服。
只要她一蹲下,只能聽到水聲,完全看不到人影。
王淑貞那瘦弱的身子,被衣服擋得嚴嚴實實的。
為了孩子們,只要有錢賺,什麼活她都幹。
就連鄰居家的桌腳歪了,王淑貞都能扛著幾斤重的工具,去幫忙鋸平。
一年365天,幾乎不見王淑貞休息一天。
看著母親滿手凍瘡,日漸彎曲的背,孩子們特別心疼。
有一天,王淑貞不小心摔倒,摔傷了腿骨。
醫生讓她休息幾天,不然骨頭很難癒合,還會落下病根。
可第二天,王淑貞還是一瘸一拐出門做活了。
那天王淑貞既搬貨,又到小店鋪幫工,沒見她喊一聲疼。
孩子們放學回到家,一開啟門,桌上早已擺滿了飯菜。
王淑貞站在廚房門口,招呼著孩子洗手吃飯。
看著母親一如往常,他們都以為,母親傷得不重。
直到他們吃著飯,聽到廚房撲通一聲。
跑過去一看,母親縮在角落,臉色發紫,不停地冒汗。
她一邊苦笑著,一邊解釋道:“只是有點疼,不礙事,你們趕快吃,吃完趕緊去學習。”
那時,他們才知道,母親忍著腿腳的疼痛,忙活了一整天,就為了抓緊攢學費。
看不得母親那麼累,幾個大一點的孩子主動提議,
他們輟學出來打工,一起分擔母親的壓力。
還沒等他們說完,王淑貞一口拒絕了:
“你們儘管去讀書,剩下的就交給我,讀出名堂,讀出前途,才算是對得起我。
誰要是不想讀書,就不配當我王淑貞的孩子,更不配做李家的孩子!”
在她的督促下,孩子們不敢懈怠。
他們不怕學堂的老師,最怕母親。
只要王淑貞一開口,他們沒人敢不聽。
當孩子大學畢業,想著終於能夠出來打工。
王淑貞就命令他,必須讀到碩士,否則不能讓他進家門。
等到碩士學位到手了,王淑貞又要求他,唸到博士......
就這樣,王淑貞推著13個孩子,一點點往前衝,衝至人生巔峰。
多年後,13個孩子均成為各個領域的博士,履歷漂亮,光宗耀祖:
李昌銓(男):上海商學院畢業,從商。
李昌鐸(男):美國紐約大學從事科學研究。
李昌鋼(男):聯合國非洲農耕顧問、美國環保水利工程師。
李昌雲(女):臺灣政校畢業、美國文具公司工作。
李昌瓏(女):上海家政學校畢業、美國時裝設計。
李小楓(女):美國匹茨堡大學博士、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李昌婗(女):美國紐約大學畢業、任美國柏林證券副總裁、美國石化公司總裁。
李昌霞(女):美國杜魯大學畢業。
李昌萍(女):臺灣東吳大學法律系畢業、任法院法官。
李昌鑫(男):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
李昌鈺(男):美國紐約大學博士、“華人第一神探”。
李昌如(女):臺灣醫學院畢業。
李昌芷(女):美國時裝廣告學院畢業、美國知名廣告設計專家。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這話用在王淑貞身上,一點也沒錯。
李昌鈺是王淑貞的第11個兒子,王淑貞經常跟他說,“不怕事情小,就怕做不好。”
在美國讀書那會,李昌鈺勤工儉學,到實驗室洗試管。
當時一起幹活的同學勸他,“不用洗得太乾淨,等下他們又要用,又要重新洗,太麻煩,能少洗點就少洗吧。”
聽完他的話,李昌鈺只是笑了笑,什麼都沒說,繼續低頭洗試管。
別人洗試管就是過一遍水,可李昌鈺都會小心地清洗每個試管,確保試管幹淨,他才敢送去實驗室。
後來,他們兩個需要分開工作,老師問他們想去哪幾個實驗室。
李昌鈺主動承擔了最忙的5個實驗室,同學笑他傻,李昌鈺同樣沒有解釋。
到了學期結束,勤勤懇懇的李昌鈺,被教授看上眼。
教授覺得他做事認真、仔細,願意納他為學生,教他本事。
但沒有任何工資,問李昌鈺願意嗎?
李昌鈺二話不說就接受了,他知道,這機會來之不易。
沒有工資又如何,本事學到手,就是賺到了。
後來,李昌鈺在教授的幫助下,考上碩士,拿到博士學位,當上最年輕的美國州警政廳廳長。
他破案無數,獲獎無數,而當年的同學,還在實驗室洗試管。
被問到自己成功的秘訣,李昌鈺說:
“母親從小教我,所有事情都要盡力做好,做到問心無愧,才算結束,我一直都這麼要求自己。”
從丈夫去世後,王淑貞一直吃齋唸佛。
即使後來去了美國,她依然堅持只吃中國菜、說中國話。
2000年,王淑貞103歲生日。
李昌鈺問她想要什麼禮物,她毫不猶豫地說:“回家建學校!”
後來,李昌鈺打聽到家鄉已經建了學校,眼下只缺一個運動場。
王淑貞又說,“只要能夠幫助孩子讀書的,建運動場也行。”
一年後,運動場建成。
學校為了感謝王淑貞的善行,以她的名字命名。
王淑貞信佛,給自己取了個名字,“李王岸佛”。
於是,運動場就叫“李王岸佛體育場”。
王淑貞年邁,腿腳不方便。
當時運動場建成時,她無法回國親眼看看。
李昌鈺就特意趕回來,挖了一抔泥土帶回去送給她。
2003年,忙活了一輩子的王淑貞,不留遺憾地離開了,享年106歲。
去世的那天,她的床邊圍滿了幾十個子孫,為她唸經超度,目送著她離開。
等了54年,這次她終於可以了無牽掛,與丈夫會面了。
臨終前,王淑貞給子孫後代留下遺言,她說:
“無論你們身在何處,都要記得,你們身上流著中國的血,永遠都是中國人。
英語學不會沒關係,但一定要會說中國話,不能丟老祖宗的臉面。
你們可以不成材,但一定不能走歪道。
一定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做事認認真真,做人盡心盡力……”
人們常說,父母留給子女最寶貴的家產,便是一個好的家風。
在王淑貞身上,我看到教育的兩點真相:
1. 無論什麼時候,讀書都是價效比最高的投資
與其他投資不同,讀書是一件需要放長線,才能釣大魚的事。
然而,大多數人坐在河邊幾天,看著魚沒有上鉤,便一下子覺得這河裡沒有魚,不值得自己花時間在這裡。
於是,轉換陣地,轉投短期、收益快的領地,就有了“讀書無用論”的出現。
殊不知,任何事都需要投入成本,而讀書的成本最低。
任何事都有門檻,只有讀書門檻最低。
只要你想讀書,你隨時可以讀。
以前,有一門技術,就能走天下。
但現在我們發現,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個行業的門檻也越來越高。
徒有技術,我們很難有所突破。
競爭逐漸精細化,逐漸向認知傾斜。
未來的競爭,一定都是認知的競爭。
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要想短時間提升認知,最省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多讀書。
用一本本書,去開啟你的知識盲區。
久而久之,書本的高度就能慢慢轉化為思想的高度。
即使再窮,王淑貞依然要培養13個孩子讀書。
如今,高學歷可比拳頭好說話,東西吃多了,會不舒服;
而書讀多了,卻能幫你一點點突破所在領域的天花板。
2. 父母的思維,是孩子跨越階層最大的天花板
一個孩子的天花板,很多時候並非由孩子自身的知識和能力決定,而是由他父母及父母所在圈層的思維決定。
很多時候,孩子考差了,做錯事了,父母總會說:
“都是你自己不努力,才考砸了。”
“你要是聰明一點,也不至於把事情搞砸”。
久而久之,父母便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思維模式,覺得都是因為孩子,才讓他們如今的生活這麼糟糕。
要是孩子能爭氣一點,他們早就過上好日子了。
慢慢地,孩子也會受父母影響,“感染”上這種思維模式。
於是受到挫折時,他們也會學著父母,開始抱怨:
“都是你們這麼窮,沒錢培養我,我才不如別人。”
“別人家的父母都是名牌大學的,所以他們的孩子才這麼優秀。
你們就是普通的打工的,還想讓我讀出成績,怎麼可能?”
父母平庸,便罵孩子笨,孩子一事無成,便反過來怪父母,譴責自己的原生家庭。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父母是什麼樣的,孩子就是什麼樣的。
王淑貞一直以身作則,教孩子認真做事的同時,她也在身體力行,做事從不馬虎,要求孩子繼續讀書時,她也在學習。
王淑貞65歲才開始學英語,晚年走不動了,她的枕邊依然放著書本,每天堅持閱讀。
王淑貞給孩子們設定了十五字家訓:待人要好,做事要專心,少說話,多做事。
13個孩子都做到了,王淑貞也做到了。
德國著名哲學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父母格局打開了,孩子不優秀都難,願這兩點真相,對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