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20歲的和珅,承襲了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可是這個官職在當時已經算不得什麼顯貴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被授為三等侍衛,挑補黏竿處。前面已經提及黏竿處,又稱“上(尚)虞備用處”,主要負責皇帝出巡等一切儀仗事宜,俗稱“打執事”,在該處服務的人員,又叫“執事人”。不久,他又被調任到鑾儀衛充當侍衛,接觸皇帝的機會比以前更容易,次數也更多了。這一時期,和珅雖然轎前馬後地侍候皇帝,比較辛苦,但可以經常接近天子,對於他日後發達,也是一個良機。因此想到這些,他心裡不由得溢位一種喜悅。為此他在詩中曾有流露:“莫嗟行役苦,時接聖人寬。”
侍衛亦稱校衛,滿語為“嚇”、“轄”、“下”或“蝦”等。清朝初年,皇帝在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所謂的“上三旗”中,挑選其子弟中武藝高強,人品出眾的俊秀青年,擔任隨侍宿衛,扈從左右,更番輪值。後來有時也在鑲白、正紅、鑲紅、正藍和鑲藍的“下五旗”中,選拔一些合適的人才,入侍衛處行走。史載:“舊有欽選侍衛一等‘蝦’,學習二、三、四品服奉名目,今為一、二、三等侍衛。”當時侍衛處的編制是一等侍衛60人,二等侍衛150人,三等侍衛260人。在此之外,尚有一種“藍翎侍衛”60人。全部由領侍衛內大臣統領。侍衛名目繁多,例如,乾清門侍衛、鑾儀衛侍衛、上駟院侍衛、司轡侍衛、司鞍侍衛、茶膳房侍衛、傘上侍衛、奏蒙古事侍衛、上虞備用處侍衛、鷹鷂房侍衛、鶻房侍衛、狗房侍衛、十五善射及善騎侍衛,以及善射鵠、善強弓、善撲等侍衛多種。侍衛一般多由滿洲、蒙古及覺羅子弟充之,宗室成員一般不充任侍衛。此外,又有“漢侍衛”,系在漢軍八旗科甲出身的武進士中簡選。一甲兩名授二等侍衛,二甲三名授三等侍衛及藍翎侍衛等;每科共點18名至20名。從順治朝開始,在御前服務的侍衛,皆以上三旗侍衛充任,即以鑲黃旗居首,正黃旗居中,正白旗殿後。凡遇各項差使及隨上行營,俱鑲黃旗居左,正黃旗在右,正白旗左右分之,名曰:“花裡雅密”(滿語,漢譯為“和”、“協和”之意)。每旗各有領侍衛內大臣管轄,系武職正一品,向以王、貝勒及尚書、都統充之。每旗各有六班,以章京領之,其中以乾清門侍衛地位較高,無定額,由大門侍衛選其優者充之,缺者仍歸大門。
隨著封建專治制度的加強,清朝皇帝身邊的侍衛的地位、權勢也在不斷提高。他們不僅衛護殿陛,警蹕扈從,並且成為皇帝藉以行使專制統治的特殊工具,擁有傳旨、奏事、出使、授將與拘捕犯人等廣泛權力。
在清朝的侍衛中,確實出現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物,以及統治階級中的幹才、精英。但是一般的侍衛卻滿足現狀,貪圖安逸,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求上進。這些人讀書很少,有的人連滿文、蒙古文都不會,甚至連普通彼此見面的寒暄語都不能應付,甚至“有假謅歪文,不但反失本來面目,以致每每丟醜”的。在他們之中“間有一二能讀鼓詞、小說及滿洲傳片能直數念下者,必群哄而譁曰:某也‘滿漢皆通’。續辦事章京亦有不識漢字,甚屬可鄙”。這些雖然說的是道光朝時期的事情,但它可以反映整個清朝中後期侍衛的大致情況。但是,在他們當中有的人卻能以“武功”被提升為將軍。可他們即使成了將軍後,仍是不願意學習,乃至終生目不識丁。
和珅在這幫人中屬於出類拔萃、鶴立雞群者,再加上他上進心強,又肯於動腦筋,因此各方面都提高很快。侍衛這種職務平日是比較清閒的,因為皇帝並不是天天出行,值班時可以讀書自學。和珅就是常常利用這些時間看書、習字、畫畫,以及吟詩作賦等,天長日久積累了不少知識,學習了不少本領。
在經過三年小心翼翼的“三等侍衛”的生活後,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26歲的和珅終於等到了在乾隆皇帝面前一展才華的機會。這一年,他從三等侍衛被提升為乾清門侍衛、御前侍衛兼副都統。第二年正月,剛剛27歲的他,就被乾隆皇帝任命為戶部侍郎,作為戶部尚書的副手協助管理全國的戶口、田畝、賦稅以及財政收支等各種事宜。剛剛過了一個月,到三月,他一下子便升任為軍機大臣,這是他進入中央核心集團,成為皇帝心腹,步入管理中樞政務的開始。該年四月,又兼任內務府總管。八月,兼任鑲黃旗副都統。過了三個月,到該年十一月,又被任命為國史館副總裁,賞戴一品朝冠。十二月,乾隆皇帝又讓他管理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並賜他可以在紫禁城內騎馬。總之,在這一年內他先後六次升遷,同時其全家的旗籍也從正紅旗被抬入了正黃旗,由“下五旗”成員,變成了“上三旗”成員,身份、地位都有了顯著提髙。緊接著和珅又被任命為御前大臣、議政大臣、領事衛內大臣、理藩院尚書、戶部尚書、四庫全書館正總裁、文華殿大學士(進入“內閣”)等一系列官職。在當時只有大學士同時又是軍機大臣的人,才能稱為“真宰相”,而和珅在37歲時,就成了“真宰相”。這真可謂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在清朝歷史上像和珅這樣被破格重用,迅速晉升的官員,是空前絕後、絕無僅有的。
關於乾隆帝發現和珅,君臣相遇的傳說有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如薛福成在《庸盦筆記》中記載)為:有一次,乾隆皇帝“大駕將出”,倉促中怎麼也找不到“黃蓋”(皇帝出行時儀仗隊使用的一種“傘”),於是乾隆帝十分生氣,問道:“這到底是誰的過錯呀?”只見底下的人個個都瞠目結舌,不知所措地相互對望,一下子都傻了眼。這時只見和珅趕忙跑上前去應聲答道:“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乾隆帝抬頭一看,好一個“儀度俊雅”的美小夥,不由得怒氣頓消。於是問道:“是何出身?”和珅答道:“生員。”又問:“你參加過鄉試嗎?”答曰:“戊子(一說庚子)曾赴舉。”又問:“何題?”答曰:“孟公綽一節。”接著乾隆皇帝說:“你能把你做的文章背下來嗎?”於是和珅便滔滔不絕地背誦起來,且聲音洪亮,字字清晰。乾隆帝聽後,龍顏大悅,說道:“很可以呀,完全能夠中舉啊!”於是君臣知遇便從此開始,遂派和珅總管儀仗,沒過多久又提升為乾清門侍衛、副都統、尚書……此後官位節節高升,直至大學士、軍機大臣。另有一種說法(如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記載)與上大同小異:一日,乾隆皇帝“警蹕出宮”,在轎中翻閱“邊報”,當他看到有一篇文章中提及,一個重要犯人逃脫了,顯得有些生氣,便順嘴說出《論語》中“虎兕出於柙”一語。當時扈從的侍衛和羽林軍們聽後,個個都驚呆了,不知皇帝說的是什麼。彼此交頭接耳,小聲地相互詢問。這時只見和珅跑上去對曰:“爺(當時宮內人都稱乾隆皇帝為‘老佛爺’或‘老爺子’)謂‘典守不得辭其咎耳’。”乾隆帝聽後連連點頭,十分高興,仔細一看,身邊站著一個長相清秀的翩翩美青年,便問道:“你讀過《論語》嗎?”和珅趕忙答道:“奴才讀過了。”
接著皇上又問起了和珅的出身、家世、年齡等,亦對答如流,頭頭是道,奏對得十分得體,因此頗得上意。於是“恩禮日隆”,官運亨通。第三種說法(如陳焯在《歸雲室見聞雜記》中記載):和珅在擔任鑾儀衛侍衛時,扈從乾隆帝巡幸山東,皇上喜歡乘坐一種“小輦車”,用騾子拉輦車,每行十里更換一次騾子,非常快捷。有一天,和珅跟隨在輦車旁邊侍奉,皇上看他長相清秀,舉止文雅,便問他:“是何出身?”和珅答道:“生員。”皇上又問:“你參加過鄉試嗎?”和珅對曰:“庚寅曾赴舉。”皇上問:“是什麼題目?”和珅答:“《論語》中‘孟公綽’一節。”皇上問道:“你現在還能把你所做的文章背下來嗎?”答:“能。”於是和珅邊走邊背,十分流利,“矯捷異常”。皇上聽後,連連點頭說:“你的文章做得不錯呀!完全可以中舉啊。”於是君臣知遇由此而起,很快和珅的官位就連連升遷,沒有幾年他就當上了戶部尚書、大學士,以及軍機大臣等高官,“凡朝廷大政俱得與聞,朝夕論思,悉得上意”。此外,關於和珅發跡、得寵的原因,還有一些情節離奇,而且荒誕不經的傳說,大都不可相信。
例如,在《清朝野史大觀》中記載:據說在雍正朝時期,雍正帝有一位長相十分嬌豔、漂亮的妃子,非常招人耳目。當時寶親王(即後來的乾隆帝)已經20歲左右了,情竇初開。有一次他因事入宮,從這個妃子身邊走過,看見她正對著鏡子梳妝,於是突然用雙手將她的雙眼捂住,情不自禁地與其嬉戲、挑逗。沒想到妃子嚇了一跳,她不知其身後是寶親王,於是順手用梳子向後擊去。一下子正好打在了親王的臉上,並將其劃破出血,於是寶親王只好悻悻離去。第二天,正趕上是次月“初一”,寶親王又要入宮給母后請安。當其母后看到兒子的臉上有傷痕時,忙問兒子是怎麼搞的,開始兒子不肯透露真情,後來在皇后的一再追問下,只好說出實情。皇后聽後,憤怒不止,懷疑該妃子調戲其子,立即令該妃子上吊自盡。當寶親王知道這個訊息後,感到很傷心,對不起這位妃子,想立即找母后申訴是其冤枉了這位妃子,可是又不敢承認是自己的過錯,猶豫不決之下,他跑到書房用小手拇指沾點硃砂,迅速來到妃子住處,看到妃子已經氣絕,十分悲傷,於是順手將硃砂點在妃子的脖子上了。並說:“是我害了你,如果你在天有靈的話,等到二十年後,我們一定會再相會的。”
說罷便徑直返回了寓所。事過多年,當和珅在鑾儀衛做侍衛時,有一次乾隆帝駕出,倉促中找不到“黃蓋”,於是皇上十分生氣,便問:“是誰的過錯呀?”和珅便應聲答道:“典守不得辭其責。”乾隆帝看到應聲者似曾相識,恍惚想到眼前這個人好像在什麼地方見過,可是一時又想不起來了,於是腦子裡總也忘不了這件事。回到宮中,他左思右想,從幼年想到青壯年的種種事情,終於想起和珅的相貌與當年死去的雍正帝的妃子相貌相似。於是便秘密把和珅召入宮中。令其跪在自己面前,低頭看其脖子上果然有一顆紅痣,很像自己當年的硃砂指痕,因此預設和珅就是當年那個妃子轉世。從此對其“倍加憐惜”,恩遇有加,屢屢提拔他,以至使其官至大學士、軍機大臣。
在以上列舉的有關和珅發跡的事例中,儘管情節各有不同,彼此存在差異,但是它們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和珅青年時期曾在乾隆帝身邊服侍,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才華引起了乾隆帝的注意。再加上和珅五官端正,文弱可愛,討人喜歡,同時又由於他口齒伶俐,生性乖巧,善解人意,隨機應變,辦事機敏,聰穎能幹,因此乾隆帝對他十分賞識,格外青睞,破格提拔,一躍成為了皇上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