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怎麼喝?飯前喝還是飯後喝?熱著喝還是涼著喝?一篇文章給你講清楚
有些患者不知道有沒有發現自己在服用中藥後,有時候覺得緩解病症的效果並不明顯,其實這還真不全是藥物的原因,你知道嗎,中藥飯前喝還是飯後喝,熱著喝還是涼著喝,這可都是有講究的。
在傳統的中藥劑型中,湯劑是中醫治療過程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劑型,相對於某些中成藥來說,它能被人體吸收得更快,並且起效迅速,還能辨證加減藥物,因此湯劑是中醫在臨床治療中開最多的。
清代名醫徐靈胎的《醫學源流論》中有道:‘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那麼王醫生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中藥湯劑到底要怎麼服用,才可發揮其最大療效。
飯前喝還是飯後喝?要看藥效!
一般來說,滋補的中藥在飯前喝比較好,但那些清熱解表、驅邪的中藥則在飯後喝比較好,分別在飯前一小時或飯後一小時喝比較好。
根據病症所在的部位不同,也要選擇不同的服用時間,若疾病在下焦(小腸、大腸、腎、膀胱),則飯前喝,疾病在上焦(心、肺),則飯後喝。
藥比較苦,會傷胃的,在飯後喝,這樣才能減輕對腸胃的刺激。
熱著喝還是涼著喝?看治什麼病!
通常治療熱性病的藥,要放涼了喝,比如清熱解毒的湯劑,放涼了喝,效果相對會更好;而散寒溫補的藥,趁熱喝更有助於祛除寒邪,增加療效。
但不應用於所有情況,當體內熱邪或寒邪太嚴重時,清熱的藥反要溫熱著喝,驅寒的藥要放涼了喝,因為體內寒邪、熱邪太嚴重時,會對藥物出現排斥的現象,這時我們反著來,熱邪嚴重趁熱喝,寒邪嚴重放涼喝,藥物進入體內,體內的邪氣會覺得這是和它一夥的,才不會喝下去就吐。
對於常見的發散風寒,治療感冒的藥物要趁熱喝,《傷寒雜病論》中就有記載,對於這種病症,服用完藥物後,再喝一碗熱稀粥,還可以蓋上熱被子,使身體出汗,達到散寒解表的作用。不過要注意,發汗也不能發太多,適可而止。
喝中藥久不見效就不要再喝了,可以調整處方!
這其實也是要看是治療什麼病症的,如果是急性病,藥物開得對不對一般一次都能夠喝出來,比如是治療急性腸胃炎的藥,一劑藥就應能夠達到止瀉止嘔的作用,若服用三四天都不見效,就不要再接著喝了,這時可去重新調整處方。
如果是慢性病,比如氣血陰陽虧虛的疾病,女性月經不調的疾病,那就不是可以短期見效的,必須要長期堅持服用,才會有明顯效果。比如滋補身體的藥物,要慢慢調理,在起效之後中醫會酌情加減藥物用量,避免補太過。
這是關於服用中藥的幾項注意事項,如果想要正常發揮中藥湯劑的重要功效,就要合理地掌握湯劑的服用方法,這是合理用藥發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方面。
在此王醫生還要提醒大家,對中藥湯劑要持有辨證的眼光看待,無論怎麼樣服用,都要謹遵醫囑,不可盲目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