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人們對孩子的議論,現在孩子怎麼了?怎麼變得越來越冷漠,沒有同情心,沒有憐憫之心,對周遭、對他人、對一切都是那麼的無動於衷,麻木不仁,而且有的孩子還怎麼變得那麼殘忍,可以隨意拿起屠刀,弒師、弒父母、弒同學,可以輕而易舉地縱身一躍,跳樓、跳江,簡直不把生命當生命,不念及父母的養育之恩,把不盡的痛苦拋給自己的親人。
這些議論也的確不是空穴來風,開啟新聞,足以佐證的事例接二連三,讓人目不暇接。
這或許與大的社會環境影響,比如一些人表現出的冷漠、自私、勢利、見利忘義、缺乏同情心等,不無關係。但是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與我們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存在的的“冰冷”,缺乏應有的“溫度”,是不是有更多的聯絡。
教育不是狂風暴雨,不是嚴冬寒霜,不是控制把持,不是殘酷無情。教育是溫暖人心的事業,是用善良喚醒善良,用美好啟迪美好,用心靈感應心靈,用情感傳遞情感,用生命慰帖生命的藝術。
然而,當下的教育是一個什麼情況呢?對於家庭,為了尋求上升通道,極度焦慮的家長,不在意孩子的德行,只要有分數就行,不管孩子的心理健康,只要能從考試中勝出就好,不顧孩子的死活,只要有一息尚存,就拼分不止,不計較孩子有沒有愛心、孝心、責任心,只要能拿到一張通向“985”“211”的通行證,就滿意放心。
對於學校,更是陷於應試教育的藩籬,為了分數,師生一起捆綁於應試的戰車,一起拼殺,眼睛一睜,開始競爭,為了提高一分,不惜幹掉千人,只要學不死,就一個勁兒地往死裡學,至於立德樹人,至於育人成人,至於孩子的品格操守、心理心態、感恩心、善良之心,則無關緊要,可有可無,不聞不問。
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憐天下老師心。這一切固然出自愛子之心,愛生之心,但是這樣的教育少了應有的理性,應有的柔和,應有的溫情,應有的溫度。長此以往,讓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耳濡目染,在長期的冷漠邏輯中潛移默化,怎樣懂得生死相依、患難相偎,風雨同舟?怎樣明白共情共理,己所不欲,吾施於人?怎樣知道,這個世界除了分數之外,還有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怎樣深諳人的這一生,還有很多很多的比分數還重要的一些東西?諸如親情友情、責任擔當、人性洞察、生命善待等等。
教育的“冰冷”所帶來的一些現象和事實,已經給我們亮起了紅燈,敲響了警鐘。教育不能再“冰冷”下去,教育要有“溫度”,是到了要有“溫度”的時候了!
第一,教育的理念要有溫度。教育是塑造人,是培養合格公民,是為孩子未來幸福人生奠基,教育不是製造考試機器,不是把孩子作為上升階層、實現功利的工具。因而育人比育分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成長比成功重要,孩子的生命永遠比什麼都重要。教育除了讓孩子獲得相應的分數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孩子能夠成為身心健康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終身閱讀者、優雅生活者。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要真正扭轉目前這種家庭教育狀態,使家庭教育具有溫度,還真的需要來一次家庭教育的啟蒙,讓更多的家長能夠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不把自己捲入焦慮和違害孩子身心發展的旋渦之中。至少不因家長教育理念的缺失和教育方法的不當,讓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生命之花而過早枯萎夭折。
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說,要深化中考、高考制度改革,探索和建立綠色評價機制,讓教育從只有分數,唯分數是從的桎梏中解救出來,堅持五育並舉,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把快樂和幸福還給孩子,讓教育迴歸常識,迴歸本位,迴歸人性,迴歸自然,迴歸其應有的狀態。
第二,教育的情感要有溫度。要培養出有情有義,有情感的孩子,不管是家長,還是教育者,對孩子的教育,都應該帶著一種情感,傾注一份真情,帶著愛心走向孩子,帶著童心融入孩子,帶著感恩心教化孩子,帶著火熱心溫暖孩子,帶著仁慈心影響孩子,將閃耀人性之美的人間真情,播撒在孩子的心田,讓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在情感的陽光雨露下,所滋潤的孩子,所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便會珍惜情感,明白情感的可貴,也懂得用情感去孝順父母,尊敬老師,善待他人,面對社會。
第三,教育的方式要有溫度。有溫度的孩子絕不是在棍棒下打出來的,也不是在言語相辱上吼出來的,更不是在高壓相逼,身心長期處於壓抑下折騰出來的,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循循善誘,用教育的智慧,開啟一扇扇心的天窗,啟迪一個個或許冥玩、愚鈍的心靈教育出來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遇到一個違反校規採摘了校園玫瑰的女孩,當得知小女孩是想送玫瑰給生病的祖母的時候,他沒有批評她,反而多送了她三朵,一朵送給小女孩,以獎勵小女孩的善良和愛心,一朵送給她生病的祖母,祝她早日康復,一朵送給小女孩的父母,以鼓勵為他們教育出了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多麼有溫度的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是多麼讓人覺得溫暖。
江西永豐縣歐陽修學校的一位老師,在課堂巡迴時,發現一女同學趴在桌子上睡著了,這位老師便走上前,採用揉肩的方式叫醒了女同學,並且讓這位女同學跟她一起做頸椎操。
一般說來,課堂上,老師對睡覺的學生往往都不能容忍,往往都會大聲呵斥,甚至罰站痛罵,但這位老師所展現的,卻是對學生疲憊的理解,給了學生春天般的溫暖。
這個影片在網上一傳,便引發了廣泛關注。我在想,老師的一個不經意之舉,為什麼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因為,當下這樣的暖心的教育方式實在太稀少了!
可以想象,這個老師極富溫暖的舉動,會給孩子一生的影響,陪伴孩子一生的將是一種永恆的溫暖。
如果我們的家長,或者教育者,不注意教育方式,動不動就是指責訓斥,就是拳腳相加,就是冷嘲熱諷,就是極盡挖苦之能事,那孩子心中的善良豈不是遭受打擊,心中所具有的溫度豈不慢慢冷卻!
“我怎麼生養了你這個一文不值的東西”,“你笨的連豬都不如”,“這輩子遇到你這樣的學生,真是倒八輩子黴”,“考這點分,還有臉見人”……這些語言可能我們並不陌生,常出自一些家長和教師之口。孩子們從這些話語中一點點積澱下來的自卑、不自信,還有怨氣、仇恨、怒火,終究有一天達到臨界點,在外在環境稍為有一點火星的情況下,完全可能噴薄而出,灼傷他人,毀掉自己。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陽光,需要溫暖,需要理解和認可,需要自我實現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在面對每一個教育場景時,特別是在孩子出現這樣和那樣的不足,犯下的這樣那樣錯誤的時候,要力求不急躁,不極端,不尖銳,不草率,做到表情有溫度,言語有溫度,教育方式有溫度,讓孩子在教育的溫度下,開出真善美的花朵來。
第四,教育的懲罰要有溫度。教育的懲戒其實也是教育方式中的一種,作為一種重要且特殊的教育方式,有必要單獨討論。對於教育懲戒,儘管現在有了明文規定,有了具體的界定,有了相應的標準,但是教育懲戒的目的仍是“教育”,而非真正的懲罰。
教育作為一門愛的藝術,實施教育懲戒既要把握好尺度,還要彰顯教育的溫度。有溫度的懲戒,會體現出我們的教育之愛和教育之智慧,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會培養出富有溫度,充滿大愛之人,甚至造就出特別之才。
英國生理學家麥克勞德,曾獲諾貝爾醫學獎。他之所以在醫學方面取得輝煌成就,或許與他小時候在學校受到的一次“懲戒”有關。
麥克勞德上小學時,一天他突發奇想,想看看狗的內臟是什麼樣子,便和幾個小夥伴弄來一條狗殺掉了。沒想到殺掉的是校長最寵愛的狗。
可以想一下,如果殺的是我們養的狗,我們完全可能暴跳如雷,完全可能找孩子父母論理,完全可能要求高價賠償。用這種辦法懲戒,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就可能會少了一位偉大的生物學家。
這位校長是怎樣“懲戒”的呢?他讓麥克勞德畫狗的血液迴圈圖和骨骼結構圖。這一“懲戒”很有溫度,不但使小麥克勞德認識到殺狗的錯誤,並懂得了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且還使他學到了相關的生物學知識,培養了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真可謂一箭幾雕。
陶行知先生的“四顆糖”的故事,也應該家喻戶曉。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在校園裡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磚頭砸另一個同學。陶行知及時制止並叫這個學生去辦公室。男生先到了辦公室,正等著陶行知先生的教訓。然而陶行知先生了解情況後,卻掏出一顆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比我先到了。”接著又掏出一顆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該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據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
這時那名男生已經泣不成聲了:“校長,我錯了。”陶校長這時掏出第四顆糖:“你已經認錯,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教育孩子時,應該平心靜氣,春風化雨,應該換位思考,旁敲側擊,應該開導鼓勵,直擊人心,應該別出心裁,獨具匠心,應該化“懲戒”為神奇,令人拍案叫絕。
南風比北風更有力量,微笑比嚴酷更加有效,賞識鼓勵比批評指責更扣人心絃。
第五,教育的生命要有溫度。生命是寶貴的,因為生命不可逆轉,因為生命對於每一個人只有一次,因為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是不可複製的孤本,因為一個又一個生命的五彩繽紛才構成了這個世界的多姿多彩,絢麗奪目。
作為家長、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遠離焦慮,摒棄功利,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善於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的內心,呵護他們純真的心靈,引導與疏導他們的情緒,排解與化解他們的壓力,讓孩子們具有堅強的心智,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緒,積極的人生態度。
同時,不能把分數和成績,考試和排名,升學和考名校,作為教育的唯一目標,並以此忽視生命,忽視生命的教育,忽視生命的塑造與涵泳。要知道,如果我們的教育因為缺乏溫度,因為忽視生命和生命的教育,讓孩子輕視生命,隨意作賤生命,到最後連生命都沒有了,其它的一切又有何用呢?真可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因此,對孩子的生命教育,必須加強,必須提上議事日程。透過生命教育,讓孩子懂得生命的美好,明白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讓孩子既關愛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不拿生命當兒戲,對生命保持一種謙卑,又注重實現生命價值,詮釋生命意義,把生命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第六,教育的管理需要溫度。教師要對學生有溫度,管理者對教師也要有溫度。包括校長對教師,教育主管部門對校長。也就是校長要把教師當教師,教育主管部門要把校長當校長。一句話,要把人當人。
經常看到教師生病不治,打著吊滴上課的,得了癌症堅持站講臺的,教師孩子得了重病顧不上去看醫生的,教師的父母親去世都沒有時間去看最後一眼的……凡此種種,看似令人感動,但在感動之餘,對這些缺乏溫度的管理總讓人有些心不安。我多麼希望看到學校管理制度中有這麼一些:不準帶病上課;孩子生病先調課看孩子;父母生病、病危或逝世,必須先盡孝道。
管人重在管心,一切由“心”出發,一切由心使然,而不是把人死死地管住。有的學校管教師,一天籤幾次到,還有五花八門的指紋識別,打臉卡,手機定位,當然這樣可以把老師盯死看牢在校園,在辦公室,老師們遇急事不能去處理,甚至連孩子生病了都不能帶孩子去看醫生,但老師們完全可以人在曹營心在漢,完全可以人在辦公室,“心”卻早已飛到九霄雲外,甚至完全可以弄兩個手機,一個手機放在辦公桌,讓你覺得他在那裡待著,而那個人卻拿著另外一個手機瀟灑於外面精彩的世界了。豈問,這樣的失去“溫度”的管理又有何意義和價值?
北京市昌平區城關小學原校長柏繼明,被稱為“減負校長”,前不久在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學術年會上做報告,她講她對老師實行散養式管理,老師們不用簽到,不用坐班,有趕急的事可以調課去處理,深得老師擁護,相反老師們在工作上更認真,更不敢懈怠。她說,散養的雞、散養的豬,肉都好吃些,價格都賣得貴。這些被散養的雞、豬之類的,其實它們都是有自覺性的,不管覓食的再遠,到了傍晚,都會回到各自的家。特別是母雞,到了下蛋的時候,它會回到自己主人的家把蛋下了,再去覓食,你看哪個母雞會把蛋下給別個家裡呢?
她由此說,老師們是更有自覺性的,我們要充分信任老師,不要把老師管得太死,只要他把“蛋”下在學校就行。
這樣的管理便瀰漫了濃濃的人性,體現了一種管理的溫度。有一句話,你把教師當牛來用,教師自己就會把自己當人看;你把老師當人來看,教師自己就會把自己當牛用。
教育要有態度,更要有“溫度”。基於人性之上的教育,必須有溫度,必須用富有溫度的教育去溫暖教育的天空,去溫暖孩子的成長,去溫暖他們的未來人生!
轉自:湯勇曉語
來源: 教師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