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新回憶錄《應許之地》,最大膽之處,就在於封面他那張洋溢著熱情笑臉、容光煥發的肖像。
這個美國第44任總統看起來是如此的平靜自信,好似他和這本書,都與美國的經濟衰退還有新冠疫情新增感染人數毫不相關。
他興高采烈地樣子也與這本書的內容格格不入,這700多頁的作品,與他的性格一樣,有條不紊,深入淺出。
(一)、往昔歲月,歷歷在目
不得不承認,奧巴馬在寫作方面還是頗具天賦的。
好比他1995年出版的處女作《我父親的夢想》,就曾得到了美國各界的一致好評。
現在出版的這本《應許之地》,其內容沒有家族的親密,而是充斥著政治色彩。
這本書對奧巴馬本人任期內所面臨的問題提供了近距離的描寫,比如經濟刺激、醫保、教育、環境和永無止境的戰爭,還有中美關係。
《應許之地》與幾乎所有的美國前總統的回憶錄一樣,都有著對本人的聲譽營銷以及政治遺產塑造。
奧巴馬在書裡反覆提到,自己是如何在2008年接手了一個處於緊急狀態下的國家,
他喜歡將“不過”、“也許”這樣的單詞放在開頭,以告訴世人,自己所取得的每一次勝利都是那麼的來之不易。
當然,他也沒有忘記與共和黨的鬥爭。
他總是在反覆強調:建制派的共和黨人精明地找到辦法來利用這種無助感和怨恨感,而這種感覺首先恰恰是他們自己放鬆監管的政策導致的。
談及中美關係時,他在回憶錄中揭露了美國的精英的憂慮:早在13年前,就已經發現美國難以同中國公平競爭。
在書中奧巴馬這樣寫道:
“我認為克林頓和布什在鼓勵中國融入全球經濟方面做出了正確的決定--歷史告訴我,一個混亂和貧窮的中國比一個繁榮的中國對美國構成的威脅更大。我認為,中國成功地使數億人擺脫了極端貧困,是人類的一項偉大成就。”
就此點而言,奧巴馬的表述還是比較客觀的。
因為中國坐擁14億之多的人口,我們的穩定發展將為全球的製造業提供生產基地,為各國商品提供分量巨大的市場,為全球的和平貢獻上一份力量.
中國的蕭瑟不堪,很可能會令周邊國家乃至是美國陷入混亂。
所以,中國向好對美國和世界而言,百利無害。
當然,奧巴馬又補充說道:
“事實仍然是,中國對國際貿易體系的博弈往往是以美國的利益為代價的。中國商品湧入美國,使平板電視變得更便宜,並有助於保持低通脹率,但代價是壓低了美國工人的工資。我曾承諾代表這些工人爭取更好的貿易協議,我打算履行這一承諾。”
奧巴馬還對中國道路取代西方發展模式表達了擔心,他說道:“事實上,中國的緊急成功,使其不僅在上海,而且在整個發展中世界的年輕人心目中,成為西式自由主義的合理替代者。”
(二)、固執己見,冥頑不化
可見,在奧巴馬看來,中國自身的實力將會擠佔美國市場,中國商品的湧入也會令美國企業壓榨工人工資。
它似乎已經將美國的衰敗全部歸咎在了中國身上。
此外,中國的成功會引來其它國家的效仿,這對於素來標榜自己價值觀的美國等西方國家而言,勢必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那麼,事實當真如此嗎?自然不是。
首先,是中國在危急時刻,搭救了美國。
奧巴馬在書裡大談特談自己在2008年次貸危機時的功績,可他不曾想過,是什麼讓美國不至於在經濟危機以後陷入蕭條,是中國。
在2008年前後,中國經濟大踏步地邁進,並且也逐步加強了與美國的貿易合作。
有了中國,美聯儲才可以將量化寬鬆穩定後的金融市場,迅速轉變為美國新的財富增長點。
而中國不斷地向美國出售貨物,在提高了自己外匯儲備的基礎上,使得美國迅速走出金融危機。
現在美國因為疫情出現了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又因為過多地增發貨幣,而引發了通貨膨脹,還因為入不敷出面臨債務違約的風險。
如今美國又一次將希望的目光放在了中國身上。
他知道,中國有實力繼續購買美國的國債,知道中國的商品進入美國本土,可以令其物價降低同時幫著美國轉移出流透過剩的財政貨幣。
中國的巨大市場,也可以讓美國儘快復工復產,降低失業率。
那次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如果不是中國及時出手搭救,美國必然會陷入經濟大蕭條的歷史輪迴。
所以,中國的強大對於美國而言,具有極強的經濟意義。
其次,美國的衰敗,在於它接連發動對外戰爭。
在冷戰期間美國左右騰挪,陰謀陽謀雙管齊下,打敗了與自己分庭抗禮的蘇聯。因此,美國對冷戰模式,情有獨鍾。
在它看來,唯有將這種模式延續下去,它才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美國也堅信自己在冷戰中所得到的“遺產”,可以無限期地供應自己。
所以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動對外戰爭,意圖掌握中東和北非的那些產油國。
可結果往往不盡人意。
美國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和犧牲後,所得到的寥寥無幾,還把自己拖拽進了戰爭泥潭。
不論是打伊拉克、敘利亞亦或者打利比亞,美國都要拿著納稅人的錢,來供應巨量的戰爭消耗,最後全部打了水漂。
如果用這些資金來調整美國的產業結構,投入醫療和教育,美國的境遇必定不會如今天一般。
美國步步衰退的誘因,不在於中國崛起,而在於它的綜合實力還有僵化的政體,不足以匹配其稱霸全球的野心。
(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再次,每個國家都有選擇自己發展道路的權力。
誠然,西方自由資本主義道路,造就了諸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一大批的發達國家,可它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國家。
好比賴比瑞亞,它悉數照搬了美國的發展模式,可結果如何?
它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動盪混亂後,仍舊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仍舊是最不安全的國家之一。
還有緬甸,昂山素季在西方的支援下治國理政,正當她著手解決民族矛盾和地區矛盾時,西方國家卻又認為她侵犯了人權而袖手旁觀,以至於昂山素季在政變中又一次的被關押。
這兩個國家的事蹟,足以證明,西方模式並非適合所有國家。
而美國不遺餘力地推行自己的模式,就是為了能夠盡最大限度地掌控其它國家。
既然走了美國的老路,那肯定得對它這個“導師”言聽計從,美國就能從中作梗,利用其部署自己的全球化戰略。
每個主權國家如果有堅持獨立自主發展的意願,任何國家都不得橫加阻攔,美國也不例外。
當世界上的國家看到中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在短短几十年內就走完了西方國家近百年的歷程,擺脫了積貧積弱的局面,它們肯定會爭相效仿學習。
最後,中國從未向世界推銷自己的發展模式。
中國不同於美國的是,我們並不會向其它國家兜售自己的理念和“輸出革命”
我們嚴格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與其它國家的政權平等交往。
當西方模式在中國道路面前相形見絀時,孰是孰非,高下立判。
如果它們有向中國學習經驗的需求,我們自然不會推諉。
美國其實有些蠻不講理,它們完全可以透過改善自己的政治體制或者民主架構,來與中國道路分庭抗禮。
可它們不想大傷元氣,也不願費心勞神,就只能要求中國止步不前。
中國豈能為了照顧美國及其盟友的感受,就固步自封,永遠地停留在產業中低端的位置?
產業空心化的美國,不思進取,則必然會被中國超越,那只是時間問題。
美國陷入歷史低谷的原因,在於美國精英自己。
透過資本遊戲,這些精英們獲得了豐碩的發展成果,可他們又拒絕承擔責任與義務。
他們因為擔心難以和中國公平競爭而焦慮,卻是不知改變自己腐化的局面。
當然,奧巴馬除了披露了精英的擔心,也道出了自己的擔憂。
在他看來,中美關係比美俄關係的高調撕裂要好得多,但是在外交禮節下潛藏著種種危機。
他希望美國當局能夠審慎思考:中國的重新崛起,對國際秩序和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意味著什麼。
奧巴馬還為亞太再平衡做了辯解,他稱這並非為了遏制中國,也不是抹殺中國的發展,而是把“中國推向更好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