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盲人摸象”用來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瞭解或區域性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以前的中國被戰爭摧殘,被列強折磨,完全是一個閉塞國家的形象,在外國人眼中,中國一直處於那樣的境地從未改變,殊不知他們才是“井底之蛙”,只會坐井觀天。
韓國也同那些國家一樣,認為中國還是那個吃不起飯的中國,還是那個萬事落後的中國,帶著這份偏見,他們固執地認為中國只是他們的搖錢樹。
而在韓國教授金蘭都來了一次中國之後,改變了他對中國的固有印象,甚至對中國大為讚歎。
韓國人的仇華思想
韓國,無時無刻不在宣稱他們是一個強大的民族,但世人都知道,真正的強大從來不是從自己嘴裡說出來的。
他們對中國的不好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與韓國的報道方式及內容都有很大的關係。
可能有的韓國人從小看到的中國就是報紙上的中國,然而,報紙上的中國是怎樣的?經過調查,中國在報紙上的形象一直都是幾十年前貧困山村的形象,許多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高樓大廈從來沒有出現在韓國的報紙上。
對於那些從來沒有去過中國的韓國人來說,報紙上的中國才是真正的中國,但事實並非如此。韓國的這種行為更讓人唾棄。
甚至,韓國人認為中國人吃不起白菜。然而,僅僅是因為白菜在韓國供不應求,白菜的價格漲到了24元一斤,但在中國,幾元錢就可以買到很多。
甚至在奧運會上,這種偏見都不例外。平昌冬奧會期間韓國媒體抹黑中國隊。在短道速滑專案上韓國隊員屢次違規,而裁判也是毫無作為,其次韓國借東道主的身份,耍盡各種手段,最終韓國隊收穫了這枚金牌。
而這樣的事也不止這一次。在2014年仁川亞運會上,羽毛球館的空調風總是朝著外國選手,然而不管怎麼換位置,韓國選手的那一方始終是順風,最終他們奪冠了。
韓國的閉鎖
幾十年前的中國,閉關鎖國,使整個國家陷入時代發展的坑洞中,但在經歷過戰爭,痛苦之後,明白了“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
而韓國的“閉關鎖國”是指認識上,思想上的閉關鎖國,他仍舊保留著以往的思想。不管是對於他國還是自己。
他們很自然地認為中國在跟隨著他們的腳步,曾經在韓國的留學生接受調查時說過,韓國人在拿起一樣很平常的東西時都會問一問中國人,你們沒見過這個吧?
一個國家的人民都保持著這種“傲慢”的心態,那麼這個國家很有可能會受到不小的損失。
但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出國變成了很簡單的事,也有不少的韓國人開始到中國旅遊,看一看,中國是不是他們印象中的中國,結果可想而知。
自以為足夠強大,所以對外來文化不再接受,就形成了固步自封的狀態。也正是這種自負的心態,導致了自私狹小的心胸。
金蘭都教授的中國之行
金蘭都教授出生於1963年,在韓國的首爾大學畢業。後來又赴美,到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如今是韓國首爾大學的教授。
同時,他也是全國問題和韓國問題的重要研究人員,他的言語和三觀都對韓國和世界有著重要的影響。
為了研究中國,他花費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並來到中國,深入瞭解中國的各項發展和現狀。他研究的中國主要從三個方面出發。
第一,從中國的市場入手,中國的市場經濟在近些年快速發展,人們不再侷限於生活用品上的消費,在中國,對於奢侈品的消費能力也逐漸提高,這在韓國是沒有實現的。
第二,從中國的文化建設入手,中國的文化建設一直都沒有停止,甚至文化在崛起和發展,不僅讓國人喜愛上傳統文化,也讓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同時,也接受別的國家的優秀文化進入國人的生活。
中國的建設也極速發展,在僅僅幾年的時間,建成了許多驚駭世俗的建築,中國的建築能力也在世界上排到了前列。
第三,從中國的科技發展入手,現如今的中國,載人火箭,原子彈等高科技,高難度的工作也能很輕鬆地完成,和幾十年前的中國有很大的差別,不用再去國外學知識,自己就能輕鬆完成。
經過這次中國之行,金蘭都教授得出了一個結論“如今看不起中國的只有韓國人,如果再這樣下去,遲早有一天韓國會走向衰敗之路”,雖然這是個許多韓國人不能接受的評價,但也是個事實。
小結:
中國有如今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無數偉人透過努力獲得的,所以,中國的成功離不開中國幾代人的各方面的努力。
如今的中國也不再是一百年前的中國,中國的行動力快速到讓世界讚歎。在2020年全球疫情漫延的時候。中國速度又一次讓世界羨慕,僅僅十天時間,便建出方艙醫院,為給病人居住醫治。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國民的信念感非常重要,要明白謙虛和驕傲,以身為中國人而驕傲,以中國人的身份謙虛。
在國家前進的同時,也要保持國民思想的前進,畢竟,國民才是一個國家的體現。就像韓國人,要對自己的國家有清晰的認知,才能讓國家發展。
金蘭都教授的結論不僅點醒了懵懂無知的韓國人,也點醒了我們自己,只有足夠強大,才能不怕質疑。
《三體》中有過這麼一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此時的韓國就是如此模樣,只有謙虛恭謹,才能讓自己的國家進一步發展,才有機會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