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乒壇,主流打法是兩面反膠弧圈結合快攻打法,該技術很好地融合了速度、力量和旋轉幾大要素,而削球打法比較注重防守,面對快攻打法很難取得好成績,所以現在練習削球的運動員越來越少。
實際上削球打法也很有觀賞性,現在看多了快攻打法,偶爾看到一場削球的打法,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在今年的全運會上,老運動員侯英超發揮出色,擊敗了年輕運動員王楚欽、梁靖崑、趙子豪,讓人意外,而且還攜手另一削球手馬特,上演了兩個削球手的對決。
老球迷們一定知道,在我們國乒歷史上,削球打法曾經一度非常盛行。我們來看看我國出現過的著名削球手,今天只看男選手。
張燮林
張燮林1940年出生於上海,他是鄧亞萍的恩師。
他擅長直板削球打法,並且是第一個使用長膠的人。
他直板削球打法曾獨步天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發展,直板削球打法已經難以適應現今的潮流,所以這種獨特的打法已經絕跡於乒壇。
張燮林曾獲得第26屆世乒賽男團冠軍、第27屆世乒賽男雙冠軍、第31屆世乒賽混雙冠軍。
1972年至1995年任中國乒乓球女隊主教練,帶出了鄧亞萍、焦志敏、黃俊群等世界冠軍。
梁戈亮
梁戈亮,1950年出生於廣西玉林。他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削中反攻”選手,他在繼承了傳統削球打法防守穩健的基礎上加大了反攻比例,從而給對手以更大的壓力,在國際比賽中屢立奇功。
他是70年代我國男乒乓球運動員中成績最好的一位,他曾連續參加5屆世乒賽,均獲得金牌,5屆共得6枚金牌(31屆男團,32屆混雙,33屆男團,34屆男團、男雙,35屆混雙)。
同時,梁戈亮還是參與了“乒乓外交”的中國遠動員。
陸元盛
陸元盛,1954年出生於浙江鄞縣。他是削球遠動員之中為數不多的左撇子,他最為人稱道的是恐怖的防守能力,對手一旦被他纏上就如同墜入“天羅地網”一樣,根本無法掙脫,當年栽在他手裡的高手不計其數。
他曾獲得第33屆世乒賽男團體冠軍,03-05年擔任中國乒乓球女隊主教練。
王浩
國乒名將王浩現在的知名度比較低,現在甚至找不到他的圖片和年齡籍貫。很多人會將他錯認為世界冠軍、奧運“千年老二”王皓。
實際上王浩是王皓的前輩,他曾與馬文革、王濤一起作為國乒的主力隊員,可謂老一代的“二王一馬”。
王浩可以說是中國最後一位純正的削球打法,在他之前,削球手比較注重基本功,靠旋轉變化取勝,在他之後,削球變成了攻球的附庸,技術中的進攻比例變高,削球只是手段,進攻才是目的。
陳新華
陳新華1960年出生於福建省福安市。
陳新華是攻和削比較均衡的選手,防守穩健,同時具有較強的反攻能力,而最令人拍案叫絕的就是他那如同雜耍一般的“高階動作”,常常能打出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球,可謂初代“人民藝術家”,他常常能讓對手摸不著頭腦,林德、老瓦等名將都曾在他手上吃過大虧。
陳新華曾在7、80年代的國際比賽中獲得不俗的成績。
丁松
丁松1971年出生於上海,曾師從陸元盛。
丁松被譽為乒壇 “魔術師”,他出眾的發球和發球搶攻、變幻無常的旋轉變化、神出鬼沒的削中反攻,這都讓對手心驚膽戰。很多高手和丁松對打會產生一種“壓迫感”,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什麼時候防守什麼時候反攻,所以每個球都不得不拼命的發力,這樣必然會增加自身的失誤。和丁松交手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你兇不行,穩也不行。
丁松一開始並不是練習削球,而是進攻的打法,後來才改打削球打法,由於他同時具備攻球選手才的技術。他的正手力量是許多攻球選手都難以企及的,他把攻和削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使削球打法由原來的“削中反攻”時代走進了“攻削結合”的時代。
侯英超
侯英超1980年出生於北京,應該是目前活躍在中國乒壇最大年紀的運動員了。
他右手橫握球板正手反膠、反手生膠,是世界職業乒壇上唯一的反手使用生膠削球打法的運動員。削中反攻,比賽成績穩定,尤其是對外國運動員保持很高的勝率。
他曾是中國乒乓球國家隊男隊一隊隊員,2014年退出國家隊。
在今年的全運會上,表現出色,他一口氣贏下了當打之年的王楚欽、梁靖崑、趙子豪等人,幫助陝西隊獲得男團第四名。
他曾獲得2001年芬蘭公開賽男單冠軍,2003年亞錦賽男團冠軍,2006年世界乒聯巡迴賽俄羅斯站男單、男雙冠軍。
劉燚
2007年,劉燚進入國家隊,2017年退出國家隊。
從丁松之後,削球運動員一般都比較命苦,通常淪為陪練,雖然劉燚是繼侯英超後最出色的削球手,也難逃陪練的命運。
劉燚是削球打法,在日常訓練以及大賽備戰期間,他都是“重點陪練隊員”。在劉燚看來,幫助隊員突破削球關也是自己價值的體現。
馬特
馬特1994年出生於河北保定,是目前國家隊少有的削球手。
馬特曾獲得2011年全國青年乒乓球錦標賽男單冠軍,2012年全國青年乒乓球錦標賽男單冠軍,2014年東亞運動會男團冠軍。其中2012年是擊敗樊振東而奪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