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已經到秋天了,南山還是一片翠綠。南山好像一塊吸鐵,又在吸引著我……
去年我騎著摩托車從大壩溝扯到了亂營山,只是沒騎到大坡,也算遺憾,今年我說啥也要到大坡看看。
大坡過去也屬土貴烏拉公社,和我們七股半大隊是一山相鄰的生產隊。我從小就知道在七股半往東過了韓慶壩和中腦包,進了大壩溝,在山溝的深處有一個神秘的村子就叫大坡。大坡在我心中是個謎一樣的地方,等到五十年後,我才有機會去看看了。
我騎上山地王摩托車,經老208國道(X581縣道),從東勝利往南路過三十二號紫泰陵園就到了大壩溝溝口子村。
經過十個全覆蓋的建設,溝口村儼然象一個小城鎮,白牆紅瓦,綠樹成蔭。只是街道靜悄悄,沒有一個人。
農家小院美麗如畫,空氣清新,環境優雅。
綠樹蔭下,轎車停在門前,有城裡安家的孩子們回來了……
小院裡,玉米長的碩大健壯,要是瓣下煮一鍋,啃的肯定香!
打村霸到鄉下,宣傳到家。
院牆下,地雷花、五月梅開得爭奇鬥豔,路兩邊簡直是花的世界。
新農村處處好風景,溝口子好似渡假村。
村南的大井,依舊在,青山綠水,溝口村真美!
溝口子支委會,不忘初心,為民所在。
順著溝往裡走,路過了養殖大戶的養殖基地,我沿著河溝土路,一直向前,大坡還在前面……
往東走了不遠,有一個村子,可惜房子只有幾間,村民都以遷移到新村了。
正巧還有一戶留守村民,向我介紹了這個村子就是徐武家,
這處完整的房子,就是過去聞名在外的知青點。想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天津、北京、上海的知青分到了土貴烏拉公社,就將知青點建在了遠離城鎮的徐武家。在那個年代裡,知青們將自己的青春留在了這裡……這裡也成了他們(她們)的第二故鄉。聽老人講:就在前幾天,就有好幾批知青千里來尋故地,重溫過去的經歷。
徐武家基本廢棄了,但它永遠是走出大山後,人們思念的家。
我告別了留守的村民繼續向大坡騎行,山溝裡有潺潺流水,溝兩側臥柳成片,沙棘遍地。
這裡人跡罕至,溝深草密,一片原生狀態。
因為昨天下了暴雨,溝中還淌流著洪水。
溝裡真美,遍地的山菊花,金燦燦的,開滿河溝邊。
這顆臥柳形似一頂巨傘,鬱鬱蔥蔥。
這裡風景如畫,如果有人開發,這裡會成為避暑勝地,五A景區。
在山下的險要之處,一處由解放軍建於六七十年代的戰備坑道,厚厚的水泥大門還半開著。我走進細看,裡面延伸甚遠,洞壁滲水叮咚,陰寒幽深。
山棘果果已快成熟了,忍不住嘗上一顆,酸酸甜甜沁入心脾……
這裡是花的海洋,是綠的世界,是世外桃園。
這才叫蘭花,當地人叫它妖嘴嘴花。它藍的傳情,藍的動人。它的花蕊,象翠鳥的嘴,象孔雀的冠,又象蝙蝠的頭,甚是怪異……
蘭花成片地開,於別的紅花綠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快到大坡的時候路邊有一顆大樹,估計樹齡已過百年,有一根粗大的樹杆已快斷裂,好在還有人將它頂起。這棵樹,也許是大坡人最牢固的記憶?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顆樹是歲月的豐碑,歷史的見證。
這顆樹歷盡滄桑,任憑雷擊火燒,依然挺而不倒。看到了這顆老樹,不僅對大自然產生了敬畏,也彷彿回到了過去的那個年代。
大坡村終於到了!這裡沒有很高的山,很陡的崖,整個村莊真的就依坡傍水建在東西靠北的山坡上。
幾顆大楊樹庇護著幾處坍塌的房子,房前院後已是蒿草遍地,蕁麻縱橫了。
路北有一間房仍健在,往裡還有很多的房子和窯洞都因拆遷而坍塌了。
這家的主人,仍將房子保持原狀。透過窗欞,能看到家中的生活用具一應俱全,要不是鐵將軍把門,還以為是家人出了遠門。
院子裡芨芨草足有一人多高,藍天、綠樹、還有房子……
大坡人雖走出大山,但他們的情,他們的魂,還在這裡。
電杆還掛著電線,村子的舊貌依稀可見。
藍天還飄著一絲絲的白雲,兩棵樹聳立蒼穹。
往東走,幾十戶相鄰的人家已蕩然無存。
斷壁殘垣中,有多少帶不走的傢什。
這都是家人一生所愛,幾代人留下的財產。
如今人走了,這些帶不走的東西,只能任其風吹雨打,流離斑剝了……
一根根椽梁,一幅幅中堂,一堵堵土牆,都是先輩人生的佳作,後輩不能遺忘。
人走了,故鄉還在。就是再過幾百年,故的土還連著後人的血脈。
罈罈罐罐,現在雖不值錢,但埋上幾百年也許會被人發現。就象現在的考古,距此不遠的大壩溝就出土了五千年的陶器、石器,就應證了從前大坡的原始文化……
一處處原始的痕跡,都有一個個揮不去的歷史,都有一連串催人淚下的故事。
每一件遺物都是大坡的記憶,離開家鄉的人們,永遠不會忘記,及使百年以後也會魂歸故里。
我在大坡盤桓許久,拍下了一張張照片。我告別大坡繼續向東騎行。一群小牛犢和我在溝中相逢。它們甚是可愛,見人也不迴避,任你擺拍。就這樣,我順著山間小路,到達了豐鎮市境內的二十二號村。
我走出了前旗的地界,向連爬坡騎行,直達山頂。
我又看到了明代連綿的長城臺墩,它從西邊油簍山延伸過來,連線牛青山,東去隆盛莊直至岱青山。
我順路而下,路邊豐鎮境內的幾個村子和那豐收在望的莜麥地……
我又看到了巍巍的牛青山,領略了牛青山景區建設的宏偉藍圖。過了豐樂窯村,沿著通往紅砂壩的鄉道,上了208國道,回到了察右前旗。謹以此片獻給大壩溝、徐武家、大坡居住過的父老鄉親。
作者:劉勝亮(劉三根),察右前旗土貴鎮。高中畢業當過兵,服役三年回農村。寫點回憶憶往事,慢慢渡過夕陽紅。老家往事多點選,感謝讀者一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