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珠海航展正式開幕的臨近,諸多預備參展的機型已經分批抵達,包括殲轟-7A、轟-6K、運-20、殲-16D等實機也紛紛亮相。其中,第一次出現在國人視野中的殲-16D,以其優雅的外形、特別的裝置和強悍的效能,迅速引發了國人的極大關注。不過,對於殲-16D來說,自己的“高光時刻”恐怕也就只有這幾天了,一旦航展正式開幕,像殲-20這樣真正的重量級選手登場,恐怕殲-16D也就泯然眾人矣。
自從殲-20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閃亮登場,並在2018年再次現身之後,可以說,殲-20在未來很長一個時期,都將成為航展的常客。而憑藉在中國空軍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世界唯三的量產型隱身戰機的特殊性,殲-20也必然會吸引到大量目光。更重要的是,在今年7月1日,15架殲-20以空前龐大的規模公開現身,表明其生產數量已經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一般認為其服役數量超過100架),相信進入高速生產階段的殲-20,其效能也會有了進一步改進升級,這些變化最終也會在航展上表現出來,成為殲-20的重要看點。
第一點就是殲-20出場展示的規模。2016年殲-20第一次在珠海登場時,是雙機一路低空通場到主席臺前方,在80秒鐘的轟鳴之後又迅速離場,給觀眾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而2018年殲-20第二次登場時,則是三機進場,其中雙機進行飛行表演,並開啟主、側彈倉,展示了其掛載的霹靂-15和霹靂-10空空導彈,觀賞性比第一次高出許多。考慮到當時殲-20的服役數量和效能,應該說這兩次飛行表演還是非常精彩的。但對於目前國內殲-20的規模來說,進一步增加飛行表演的數量,以4機甚至6機的形式,用更威武的陣容和更敏捷的動作展示殲-20的新發展,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第二點是殲-20攜帶空對空導彈的數量問題。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殲-20展示了自身攜帶的四枚霹靂-15中距空空導彈和兩枚霹靂-10近距格鬥彈,其中四枚霹靂-15裝備在機腹下部的主彈倉內。就在其掛載方案廣為流傳,並使國人歡欣鼓舞的同時,也衍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殲-20的機身明明比美國F-22大出一圈,主彈倉的長度和寬度也明顯大於F-22,但F-22的主彈倉卻可以掛載六枚AIM-120C/D中距空空導彈,這種明顯的差距一直是廣大軍迷非常遺憾的事情。這個問題的根源,其實在於霹靂-15空空導彈,而並非是殲-20。
霹靂-15是中國空軍目前射程最遠、效能最先進的中距空空導彈,但其長度、彈徑和翼展均與霹靂-12相差無幾,因此,普遍認為霹靂-15是在霹靂-12的基礎上,運用雙脈衝發動機技術,將彈翼換用了蝶形翼設計以減少氣動能量損耗,尾翼也變為切尖尾翼衍生而來。其中,霹靂-15的雙脈衝發動機技術是目前國內應用在中距空空導彈上的獨特設計,本質上是將空空導彈搭載的燃料分為兩部分,在正常發射時進行第一次點火,抵近目標附近時,還會進行第二次點火,既能增加約20%的導彈末端飛行速度,也能提高20%到30%的導彈射程,對目標的殺傷能力也大大增加。可以說,霹靂-15正是憑藉這一項技術,躋身與歐洲的“流星”、美國的AIM-120C/D處於同一水準的頂尖中距空空導彈陣營。
但霹靂-15本質上畢竟是霹靂-12的衍生型號,而後者最初的設計時間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並未考慮隱身戰鬥機的掛載問題,使得其接近0.68米的翼展太大,只能以兩兩並列的方式掛載到殲-20的隱身彈倉中。相比之下,F-22早期同樣只能掛載4枚中距空空導彈,其目前掛載的AIM-120C7/D,特意針對F-22的掛載環境進行了修改,翼展縮小到0.48米,並使用特製的LAU-142/A垂直彈射掛架,以錯開排列的方式,避免3枚導彈的彈翼相互衝突。僅就這點改動設計,就耗費了美國軍方多年時間。
國內霹靂-15雖然比美國AIM-120C/D長了近0.3米,但殲-20主彈倉的長度本身就比F-22長了約0.5米,因此這點長度並不是太大問題,而殲-20在掛載4枚霹靂-15時,彈倉內明顯還有不少富餘空間。換句話說,只要針對殲-20的掛載環境,對霹靂-15的翼展進行修改,那麼同樣也能透過錯開排列的方式,掛載6枚霹靂-15。鑑於整個改進的工作量並不算多,而目前相距2018年的空中彈倉展示,已經過去了三年之久,國內很有可能已經完成了相應升級。因此,此次航展上,還是有可能出現殲-20掛載六枚霹靂-15改進型號的場面。屆時,霹靂-15這款射程超過150千米的中距空空導彈,與殲-20重型隱身戰鬥機的完美結合,必將使得空中作戰能力全面凌駕於F-35之上。
第三點也是殲-20長期以來最受外界關注的動力問題。在2016年和2018年的兩次飛行表演中,殲-20尾部基本沒有出現過藍色火焰,意味著其始終沒有開啟發動機的加力燃燒室。而在表演中,為展示長間距鴨式耦合氣動佈局對氣動效能的貢獻,殲-20進行了多次小半徑水平與垂直機動,憑藉迎角增加的升力和鴨翼的共同作用,殲-20的實際轉彎半徑非常小,機動效能也非常出色,證明了其機體設計和飛行控制系統的優秀。但同時也意味著,一旦其動力系統得到進一步升級,那麼其機動效能還會出現更大的飛躍,而這個升級主要是指換裝更新型號的渦扇發動機和加裝向量噴管。
其中向量噴管的效果,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已經殲-10B向量技術驗證機進行了充分展示,當時殲-10B令人驚豔的飛行表演,使得殲-10B甚至一度蓋過了殲-20的風采。在飛行表演結束之後的中航釋出會上,有記者詢問是否會將殲-10B的向量噴管與殲-20結合的想法,總設計師楊偉的回答頗為耐人尋味:“你怎麼知道沒有用上呢?”理論上來說,國內敢於用殲-10B向量技術驗證機在航展上進行高機動表演,說明其效能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和穩定性,在經過了三年的持續發展後,目前適應性裝備最新批次的殲-20,應該來說還是很有可能的。
相比之下,國內原本計劃與殲-20配套的渦扇-15,官方近期並沒有給出確切的訊息。但考慮到渦扇-10的增推型渦扇-10B,在2016年就已經批次生產。透過提高發動機進氣效率、換裝新型高溫葉片、改進風扇結構等措施,渦扇-10B的最大推力已經增加到8.8噸,加力推力也增加到14.5噸,並且渦扇-10B首次採用了國產全許可權數字控制系統,提高了發動機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還能實現武器、飛行、推進系統的綜合一體化控制,整體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與俄製AL-31FM1、美製F-100PW-229等第四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相當的水平,只是在使用壽命方面還有一些差距。目前,渦扇-10B也已廣泛應用到殲-10C和殲-16的生產之中。對殲-20而言,渦扇-10B除了表明其暫時使用的動力達到新的高度之外,也意味著國內已經攻克了先進航空發動機領域的一系列頂尖技術,為渦扇-15效能的完善鋪平了道路。雖然殲-20在此次航展上更換渦扇-15的可能性,較之加裝向量噴管要小不少,但應該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情了。
此外,除了殲-20,還有兩款很有可能引起輿論極大關注的機型。首先就是目前已經以模型抵達現場的殲-10CE。作為近年來國內主推的出口型號,殲-10CE是國產殲-10戰鬥機的出口型號。但尷尬的是,自從2019年正式現身以來,並沒有獲得任何一架訂單。不過考慮到此次珠海航展開幕時間確實比較突兀,以及之前媒體披露的巴基斯坦空軍購買36架殲-10戰鬥機的訊息,因此也有可能在航展期間公佈諸如殲-10CE簽訂出口協議等重大動態。此外,之前一直沸沸揚揚的出口12架“梟龍”給阿根廷的訊息,估計也能在航展上給出確切訊息。
而另一個容易引起國內關注的,當然是國產下一代隱身戰略轟炸機轟-20了。理論上來說,此次轟-20以實機進行飛行表演的可能性基本為零。道理比較簡單,以目前設計、試飛一款新型飛機的流程來說,基本不可能做到不向外界流露任何資訊,除非國產轟-20真正能做到可見光隱身。但這也並不意味著轟-20在此次航展上就無所作為了,畢竟當前美國下一代B-21隱身戰略轟炸機正在穩步推進,已經進入驗證機生產階段,國內在相關領域的壓力是非常大的。以較為靈活的方式,正式公開轟-20或下一代隱身戰略轟炸機的發展計劃,無疑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對沖壓力的方式。或許,對外公開展示一種不披露細節,僅有大概技術特徵的隱身轟炸機模型,就是最為直觀有效的方式。
珠海航展自1996年起至今已經是第十三屆,靜態展示和飛行表演的主力戰鬥機型號也從早期的殲-7、殲-8,逐漸過渡到後來的殲-10、殲-11、殲-16,甚至殲-20。雖然說其間也有缺憾和不足,但帶來的驚喜與震撼更是猶有過之,算是比較完美地完成了展示國內航空工業技術和航空兵力發展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中國空軍也在此期間逐步完成了從防禦型空軍向戰略空軍的轉型,以一個更加開放、更加自信的姿態,向外界公開自身的強大實力,這才是大國空軍應有的底氣和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