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是開國少將王扶之的故事。
王扶之將軍,陝西子洲縣人,貧苦農民家庭出身。他5歲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獨自將他養大。
由於家中實在貧苦,父親為了生計,只得遠離家鄉到延安的地主家做工,並在不久後將王扶之接到了延安。
之後,父親為了讓他能夠上學,便求人將他送進了一傢俬塾。小小年紀的王扶之十分聰明,很快就會背《三字經》、《百家姓》,也認識了不少字。然而,王扶之只念了三個月書,就因沒錢交學費輟學了。輟學後的王扶之繼續在地主家做工,他常在有野狼出沒的山上幫地主開荒種地,這也鍛鍊了王扶之的膽量。
在王扶之十二歲那年,備受地主壓迫的他見延安的紅軍戰士們對百姓十分親切,還常幫百姓劈柴、掃院子。王扶之便有心親近紅軍戰士,並漸漸產生了當一名紅軍戰士的想法。
由於王扶之個子比較高,他便對軍中的戰士假稱自己已滿17歲。就這樣,年僅12歲的王扶之就進入了劉志丹帶領的陝北紅軍隊伍中,並跟著紅軍四處作戰。
1936年,王扶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參與了其後的遼瀋、平津的等多項著名戰役。建國後,他被任命為志願軍第三十九軍五副師師長,去到了朝鮮戰場作戰。
而王扶之與兩隻蒼蠅的故事就發生在朝鮮。
1952年夏季,王扶之帶領志願軍39軍115師堅守在陣地上。美軍意欲奪取陣地,多次向他們所在的位置投來炮彈,王扶之和戰士們只得在坑道中商討作戰計劃。
8月2日上午9時,隨軍記者劉鳴正在撰寫戰地報道,而王扶之則與作戰科長蘇盛斌、參謀陳志茂研究作戰對策。
突然,“轟隆”的一聲,敵人又向陣地投來了炮彈,坑道兩邊被炮彈擊中。王扶之與蘇盛斌、陳志茂、陳鳴和另外3名戰士被厚厚的沙石掩埋。
王扶之在沙石巨大的衝擊之下暈了過去。當他從陣痛中醒來時,只覺得周圍漆黑一片,他心想:“不好,同志們不知怎樣了”便趕緊呼喚其他人。然而,他只聽到了蘇盛斌和陳志茂微弱的應答聲,別的同志沒有絲毫動靜。
王扶之顧不得疼痛,他奮力推開自己腿上的石頭,並跟著聲音艱難地爬到蘇盛斌和陳志茂所在的地方,將他二人身上的石頭扒開。過了許久,他們三人總算擺脫了壓在身上的石堆。但接下來,更嚴峻的考驗來了。
在作戰時為了隱蔽,戰士們一般會將坑道挖得比較深,而現在坑道的上方被石塊死死堵住了,在坑道里的他們幾乎與外界隔絕,即使他們大聲呼喊,在坑道外的戰士也難以聽到他們的聲音。再加上敵人並沒有停下對陣地的炮轟,在炮火聲中,他們的呼救聲就被掩蓋了。
王扶之在黑暗中摸到了臉盆和水桶,他便不停地用石塊敲打臉盆。王扶之敲了許久也不見外界的回應,但他沒有放棄,只要敵人停止了炮轟,他就帶著另外兩名同志繼續敲擊,以引起戰友的注意。
而此時,地面上的戰士們也在不停呼喊著被埋戰友的名字。志願軍總部司令彭德懷聽說王扶之一行人被埋後,立刻打電話給39軍的軍長吳信泉:
“要想盡一切辦法,把王扶之等同志搶救出來!”
吳信泉和39軍的副軍長等人在現場指揮搶救。敵人的炮彈一發接一發地發射過來,但大家不敢停下找人的腳步。
次日上午10時,戰士們還沒找到王扶之一行人,然而坑道里的王扶之等人已經被掩埋了25個小時!在坑道里空氣稀薄的情況下,王扶之等人可能已經熬不住了。無奈之下,吳信泉向彭德懷報告王扶之等人生還機率渺茫。彭德懷錶示,就算他們犧牲了,也一定要找到遺體,送回祖國安葬!
此時的王扶之等人所在的名冊上,被標註上了“犧牲”二字,但戰士們仍繼續在石塊中挖掘,尋找他們的蹤跡。
下午,有一名戰士在挖石塊時突然看見有兩隻蒼蠅從縫口飛了出來。蒼蠅都能活,人肯定也活著!這名戰士趕緊跑到吳信泉處報告此事。
蒼蠅要想活,也需要空氣,而洞中的蒼蠅還能飛出來,說明裡面是有空氣的。聽說這個訊息,大家都很高興,就朝著蒼蠅飛出的洞口往下挖,結果還真找到了王扶之一行人。
當日晚11時30分,王扶之、蘇盛斌、陳志茂被救出。而記者陳鳴和另外3名戰士不幸犧牲。
被掩埋38小時的王扶之三人在得救後緊緊抱著對方,熱淚縱橫。
在得知他們是因兩隻蒼蠅飛出才獲救後,王扶之感嘆道:
“如無洞中兩隻蒼蠅飛出,我早完了。”
從此之後,王扶之視蒼蠅為“救命恩人”,遇到蒼蠅不再捕殺。
在志願軍戰勝回國後,險境生還的王扶之先後擔任了軍中的參謀長、副軍長兼參謀長等職位,還被授予少將軍銜。
而王扶之與蒼蠅的故事,也為他的征戰生涯增添了一抹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