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木
“勸人買房,非蠢即壞。”
最近在網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言論。到底對不對呢?
還真對,先說幾個資料。
1、2021年,中國城鎮住房套戶比為1.09,一二三線城市分別是0.97、1.08和1.12。
2、2021年出生人口為1062萬人,創下1949年以來新低,總和生育率降至1.15,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
3、2022年2月,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高達5.7億平方米,創下近6年來高位。
4、東北鶴崗化蔓延全國,多地出現幾百元一平米的房價。
……
這樣的資料,我能找出一大籮筐,並實事求是地論證:
樓市的確在萎縮,早就從黃金期轉為青銅,甚至黑鐵,且這是不可逆的大趨勢,不要抱有任何幻想。
如果你覺得很對,那麼這篇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
但這時候,你突然覺得,好像哪裡不對,那麼恭喜你,下面的文字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
我們再來看一組資料。
3月,北京二手房成交達到15771套,環比2月大漲90.93%,尤其3月29日這天,二手房網籤量高達1285套,創下近一年半以來單日新高。
中關村、望京、朝青等多個板塊,二手房成交火爆,房價開始上行。
現在看來,去年年底我勸北京買房人上車,好像不是蠢也不是壞,而是抄底,無形中省了不少錢。
北京≠鶴崗。
這個連街邊玩尿泥的小娃都明白的道理,可惜愣是有人看不懂,或許不是看不懂,只是屁股決定了腦袋。
中國城市實在太多了,每個都是獨立的個體,一部分城市“城市群化”,一部分城市“鶴崗化”,兩者呈現的比例是,2 :8。
也就是說,勸人在80%的城市買房是在坑別人,而20%的城市,依舊是未來抗通脹的良好投資品。
而人口就是所有城市之間競爭的砝碼。
這幾天全國各地相繼公佈人口資料,我們必須對此深度探討,才能在接下來的買房抉擇中,作出優選項。
1
我們先來看,省市層面的人口流動。
從圖中可以看出,全國大多數省市的人口自然增長量(人口自然增長量=出生人口-死亡人口),都是負值。
過去我們一直在大談人口紅利,徹底淪為了歷史。
最愛生娃的三大省,廣東、河南和山東,去年出生人口分別是118.31萬人、79.3萬人、75.04萬人,而10年前,這些數值是109.44萬人,121萬人和110萬人。
只有廣東老大哥在堅持,而河南和山東光環已褪。
隔壁家老王的閨女說,生二娃太費錢,養不起,老李的兒子說,疫情搞得生意難做,怕生下來給不了最好的生活。
生孩子成了奢侈品消費。
從這個角度出發,城市未來的人口增量就不再是人口出生,而是人口流入量,也就是A城人去了B城。
從圖中可以看到,全國基本一半省市的人口都是淨流出的,最慘的是河南省,去年人口流出量高達64.33萬人。
河南省是國家復興發展和建設的頭號功臣,但產業的落後,也導致當地勞動力大批次流失。
一搜河南企業都是,思念、雙匯、三全、衛龍、好想你、十三香,蓮花味精……這些企業提供不了高薪工作,也意味著很難留住人才。
河南因為人口基數太大,高考也變得異常艱難,這幾年但凡是有點兒能力的,基本都會選擇讓孩子出去。
倒數第二是黑龍江,性質跟河南一樣,當地產業轉型困難,年輕人流失嚴重。過去我們還提東北振興,後來聲音越來越小,衰退已成定局。
北京也處於人口淨流出的陣營中。很多人以此判斷北京樓市不行了。其實不然。
北京這幾年一直在施行“非首都功能疏解”,關閉了大量的批發市場和工廠。同時將一些國企央企轉移到了雄安。
這種人口流失,是政策強制性的,而非自然流失。
每天都會有大量的年輕人踏上這片熱土,也有不計其數的中年人不堪離去,能留下的基本都是優勝劣汰的佼佼者。無論是家庭資源還是工作能力,都是牌桌上的籌碼。
不過“非首都功能疏解”也會持續利空周邊衛星城樓市,這一點是必須要注意的。
在最強陣營中,江浙一帶,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不用多說,湖北竟然排名全國第二,人口淨流入達到59.83萬,讓人驚詫。
湖北本身對全國人口本身不具備吸引力,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還要從城市人口榜單中,尋找答案。
2
今年的人口淨流入榜單,也是歷史性的一頁。
武漢以120.12萬人的成績,領跑全國,甚至比成都、杭州高出5倍,比前十名的總和都要多。
而且1364.89萬人的成績,再次讓武漢反超鄭州,位居中部第一。
前段時間去武漢出差,一個老者跟我說,疫情後,武漢好像睡醒了,有了江河好漢的氣息。
他說,沒有經歷過武漢疫情的人根本不知道,那時候的武漢有多艱難。
整整兩個多月封城,所有人都在未知的恐懼中度過,沒有任何管理經驗,一步一步踩坑,一步一步扛著壓力前行。
武漢人不矯情,也沒有怨言。
疫情後,武漢的光電資訊、汽車產業、大健康,三大產業強勢復甦,經濟開始奔跑。
2021年武漢的二產增加值達6208.34億元,增速12.1%,三產增加值11064.21億元,增速高達12.3%,理解了經濟執行,人口資料也就有了支撐。
而且很明顯的現象是,近兩年,身邊的湖北年輕人都會選擇武漢作為最後的歸宿。
一方面是到了年齡,一線留不下,就只能選擇離家近一些最好的城市,另一方面,武漢房價相對實際,也增加了人們返流的意願。
其實,武漢最強的優勢,還是高校,百萬大學生就是天然優質的人才資源,只要招商引資做起來,留住他們,這座城市的潛力就會被徹底激發出來。
成都、杭州屬於老牌人口虹吸大城,成都目前最主要的問題也是產業不夠強勁,城市宣傳做得不錯,但當地的年輕人都知道,工資不高,還需要時間沉澱。
杭州屬於江浙地區第二大城,產業新穎,經濟發達,但問題是房價太高了。
這幾年為了趕在亞運會之前,大興土木,瘋狂賣地造城,地價帶動房價,濱江、上城、西湖的房子每平米都達到了4、5萬,餘杭、蕭山這種地方價格都漲到了2.5萬/平米左右。
高房價制約了人口流入,再加上杭州大廠在疫情下不堪重負,紛紛裁員,導致整體購買力下降,法拍房數量達到全國第一。
跟武漢同樣的GDP,但房價是武漢的2倍,房地產泡沫慢慢就會暴露出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近兩年很多江浙年輕人選擇了寧波,而不是杭州。
3
我們再聚焦在榜單末尾。
天津,人口淨流出13.6萬人,石家莊,人口淨流出3.68萬人,唐山,人口淨流出2.1萬人……
我之前說過,東北化的第一站一定是河北。
自從節能減排,碳中和戰略後,河北賴以為生的工業體系開始滑坡,經濟發展步履維艱。
河北也曾做過努力,鼓勵發展高科技產業。然而高科技需要人才,人才都被北京吸走了。
北京跟滬廣深還不一樣,主要產業結構都是三產,高新技術和金融,這些產業很難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
而深圳還有華為,能帶動東莞,廣州有小鵬汽車,能帶動肇慶工廠。
北京的虹吸力,甚至連天津都扛不住。
想當年在建國初期,天津也是一直僅次於上海的存在,在1949年以6.84億元處於全國第二,到了1978年,天津再以82.65億元位列全國第三。
而在去年,天津跌出全國前十,經濟不溫不火,年輕人外流到北京,實在呆不下去才會選擇回到天津。
經濟帶動人口,人口反應房價趨勢。
天津房價陰跌了好幾年,今年開始觸底回暖,結果又遭遇疫情,除了學區房還能抗跌保值外,其他房地產價值已經被這些年累積的庫存淹沒了。
石家莊更不用多說,前有北京、天津,後有雄安崛起,已經淪為全國最沒有存在感的省會城市了。
這幾年跟著天津陰跌不止,之前強推的正定新區,給當地炒房客好好上了一課。
目前來看,京津冀一體化,好像只剩下了京。
4
把握住人口流動趨勢,才能讀懂房地產密碼。
我們之前感覺“東北化”這個概念還很遙遠,但現在發現,已經在快速瀰漫開來。
疫情正在催化城市格局,進行生態化反。
有些基本面太差的城市,一波疫情打擊,經濟難以復甦,這時候人們為了尋求更好的賺錢機會,只能遷移到其他城市。
一增一減,城市之間就有了差距。
而對於買房人來說,一定要對自己所在的地方有深刻的認識,經濟是繁榮向上的,還是衰退的,人口是流入的還是流出的。
“長期看人口”已不適用,“短期看人口”才是硬道理。
當你所處的城市,逐漸東北化的時候,這時候就要禁止投資買房,甚至大膽些,租房也可以。
把錢放在更值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