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雜糧是我們膳食的基礎,對於五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含義。如:戰國名著《呂氏春秋》在《審時》中列舉了禾,黍稻、麻、菽、麥六種穀物;漢代的趙岐認為五穀為稻、黍、稷、麥、菽五種植物;唐代的王冰認為五穀是粳米、小豆、麥、大豆和黃黍;佛教在祭祀時又將五穀分為大麥、小麥、稻、小豆和胡麻。而現在,我們將“五穀”作為各種糧食的總稱。我們所吃的糧食,可以分為細糧和粗糧兩類。其中,粳米、小麥等經過精製或精磨,將外層富含纖維的部分去掉的屬於細糧;而沒有經過精磨的糙米、玉米,小米、燕麥等,則為粗糧。一般來說,細糧在研磨的過程中,谷胚和皮被輾磨掉,讓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大減。同時,由於輾磨,細糧所含的膳食纖維也明顯減少,這使麵粉等製品的血糖生成指數比較高,不利於糖尿病人的身體健康,因此,細糧雖然比粗糧可口,但營養價值卻沒有粗糧高。如果長期食用細糧,還可能會造成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所以營養學家建議人們,平時不應只吃精製的糧食,而應適當食用粗糧,講究粗細搭配無論是粗糧還是細糧,它們都屬於主食類。我國居民的膳食一共可以分為主食和副食2大類,其中主食包括穀類、薯類以及用糧、豆類食品做成的米、面、饅頭等食物;副食則有肉類、奶類、蔬果類等食物。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食物一共可分為5類,分別是穀類和薯類、動物類食物、豆類及其製品、蔬菜水果類、純能量食物。其中,穀類和薯類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是供給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應該在我們的飲食中佔有基礎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認為,魚肉蛋奶比穀類等食物更有營養,可以讓人更加健康和強壯。據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和健康狀況調查表明,從1982年到2002年,我國平均每標準人日穀類食物的攝入量下降了108克,但事實上,穀類食物作為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的主食,有它不可被取代的優勢。穀類等主食含碳水化合物比較多,而碳水化合物正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在我國古代典籍中,也有不少對於五穀養生的記載。如《論語·鄉黨》中說“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告訴我們吃肉不要多過飯食;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食之養人,全賴五穀”,說明了穀物對於人生存的重要性;清代朱彝尊的《食憲鴻秘》中也有“米穀得陽氣而生,補氣正以養血也……惟米穀稟天地中和之氣,淡而不厭,甘而非甜,為養生之本”的說法告訴我們穀物也是養生的佳品,是膳食養生的基本。
sponsored links
五穀雜糧。
分類: 健康
時間: 202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