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蒙烤全羊
內蒙烤全羊是蒙古族傳統名菜,為招待貴賓或舉行重大慶典時的盛宴特製的佳餚;烤全羊起源於西北遊牧民族,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
內蒙烤全羊外焦裡嫩,皮脆肉滑,色澤金黃,鮮香異常,吃起來肥而不膩,穌脆香美,與平時吃到的本地羊肉有很大的不同。
內蒙古自治區山脈蜿蜒數千裡,河流湖泊星羅棋佈,有著名的沙漠旅遊風景和平原美景。到內蒙古旅遊的人們不僅隨處可以欣賞到如畫的美景,感受少數民族不一樣的風情,更可以隨處品嚐到當地特色的美食。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內蒙烤全羊。
2.乳酪
乳酪,俗稱“酪蛋子”。將分離出酥油的酸奶,經微火煮熬後裝入布袋,擠出酸水,成碎塊狀晾乾即為乳酪,質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眾喜愛的奶食品之一。大多都在行囊中放幾塊乳酪,以防不測,備以充飢解渴。
3.內蒙古涮羊肉
涮羊肉多選用大尾綿羊的外脊、後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鍋沸湯中輕涮;再取備好的麻醬、腐乳、韭菜花、蔥花、薑絲、蝦油等作佐料,肉片鮮嫩可口,不羶不膩,邊涮邊吃。
4.血腸
血腸是內蒙古人民的傳統美食之一,每次宰豬時,都會把肥腸取出,用鹽水把腸子沖洗乾淨,然後從腹腔靠脊骨兩側,用刀割下兩條脆嫩的裡脊肉都會用大盆裝些鹽水接血,然後攪拌血液,使其不凝固,拌上剁碎的豬油和洋蔥末、鹽、姜粉、胡椒粉等調料後灌腸,紮緊捆實,放入鍋中煮制即成。
5.鍋茶
蒙古鍋茶蒙古語叫“烏古臺措”。在煮這鍋茶時,要先把鍋清洗乾淨,煮茶的水必須是新打來的清水熬茶,以山泉水為佳。然後把上好磚茶打碎,並將洗淨的鐵鍋放在火上倒入清水。到水沸騰時,就加入搗碎磚茶,煲足3小時後就摻入牛奶,然後再按口味加鹽巴。等到整鍋裡茶水開始沸騰時,就算把鍋茶的鹹奶茶底給煮好了。在煮好奶茶底之後,把酥油、奶豆腐、乳酪、炒米、牛肉乾等料一樣樣放進鍋裡,手拿大勺反覆攪動,然後把煮好的奶茶倒進銅鍋,待再次燒開後,就可以飲用了。鍋茶濃稠適中,奶味濃香柔和。
6.手扒肉
手扒肉:蒙古語稱“布和力麻哈”,是呼倫貝爾蒙古草原、鄂溫克、達翰爾、鄂倫春等遊牧、狩獵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手扒肉是即用手扒著吃肉之意。羊、牛、馬、駱駝等牲畜及狍獸類的肉均可烹製手扒肉吃,但通常所講的手扒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扒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歡的餐食,也是他們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這樣一種概念,即到草原觀光旅遊不吃一頓手扒肉就算沒完全領略草原食俗風味和情趣,虛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扒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扒羊肉款待遠方客人,在蒙古族幾乎已成為一種定規。
7.肚包肉
肚包肉,是內蒙古特色之一,作為舊時家裡貴客才能吃到的美味。別聽名字狂野,它包裹的,可不是肉,而是營養和內涵。
肚包肉因其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成為了老少皆宜的珍饈美饌。其蛋白質由十幾種氨基酸組成,是一種易吸收高濃度氨基酸源。富含對人體原有合成作用的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膽固醇含量也低於豬、牛、雞肉。可稱得上的代餐佳品。肉色鮮紅,蛋白質持水力強,不易變形,食用便捷,柔嫩多汁,咀嚼性好,無羶不膩。
8.哈達餅
哈達餅是赤峰所獨有的風味食品。
說起來哈達餅的問世,實出偶然。據傳大約在一百五十年前,赤峰的麵點師傅在做南沙餅、豆沙餅時,由於劑頭無酥、油多、少餡成了餘面,師傅們就想了一個法子,把劑頭擀開,包上酥和糖烙餅,結果特別受歡迎。赤峰的各大飯莊相繼製作,名噪一時。
哈達餅是近似於點心的餅,造價較高,用水油麵和油酥擀成皮,包乾果甜餡,烙制而成。製作過程是先制餅坯:將麵粉加白油(粗製奶油)或奶油和成酥面。
另用麵粉和白油及水和成水油麵團,然後用水油麵包油酥面,擀成圓片成餅坯;再製餡:熟麵粉加白油、瓜子仁、芝麻、核桃仁、白糖調成甜餡;最後烹製:餅皮上放餡料抹勻,從兩頭對卷,再盤成圓餅形,擀成荷葉餅狀,放入鐺內,用小火烙成虎皮色,烙熟後出鐺,切兩半或四瓣即成。
製成的哈達餅具有掉在地下粉碎,放到嘴裡不用嚼,酥脆香甜等特點。
9.馬奶酒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製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製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製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要飲料。忽必烈還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裡,犒賞有功之臣。當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後,熱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盃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上,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這時,客人理應隨即接住酒,然後能飲則飲,不能飲品嚐少許,便可將酒歸還主人。若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主人,不願以誠相見等等。主人的滿腔熱情,常常使客人產生難別之情,眷戀之感。
10.扒駝掌
駝掌即駱駝的掌。駱駝主要產於內蒙古荒漠草原地帶,體形高大,肌肉發達,尤其駝峰和駝掌可作名菜。駝峰肉質細膩,豐潤肥美,被列為飲食珍品之一,駝掌的味道也很鮮美,食之可強筋壯骨。“扒駝掌”配以菜心,葷素俱佳,肥而不膩,是秋、冬季補品之一”《紅樓夢》第53回“烏進孝進租”時的進物單上,有“熊掌二十對”的記載,“扒駝掌”本為“扒熊掌”,但因“熊”為野生保護動物,故以駝掌代能掌研製出這道“扒駝掌”菜 從營養味道角度分析,駝掌雖然不如熊掌好,但經過烹製之後也獨具特色,深受美食家歡迎和讚賞。
扒駝掌取材於駱駝蹄的掌心,一隻駝蹄重約二公斤,其掌心不足50克,可謂取之精華。 扒駝掌的特點是色澤白潤以駱駝前掌為主料,口蘑為輔料烹製的菜餚。此菜色淡白,不肥不膩,肉嫩味美,營養價值高。糖醋駝峰以駝峰為主料,雞蛋、澱粉、麵粉為輔料,加糖、醋、精鹽、姜水、大油、蔥花、蒜末、高湯等烹製而成。
11.燒麥
燒麥,是呼和浩特的一種流傳很久、至今不衰的傳統風味食品。早在清朝時,當地的燒麥就已名揚京城了。當時,北京前門一帶,燒麥館的門前懸掛的招牌上,往往標有“歸化城稍美”字樣。外地客人來到呼和浩特,都要品嚐一下燒麥,才算不虛此行。
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呼市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皺摺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之意。現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成叫“燒麥”了。吃燒麥,還必須住以得釅的茶,這種茶產自兩湖等地,被壓成頭形狀,故名磚茶。它具有解油膩、促消化的作用,草原上的牧民由於肉類攝入太多,尤其鍾情於這種茶,據說,國家專門設立了茶儲備庫供牧民飲用。呼和浩特最時的燒麥是手羊肉餡麥,這種麥的肉餡由傳統較碎的泥變成了挫碎的肉塊,油得更少,口感更清爽。
12.奶皮子
說起錫林郭勒的特產,除了好吃的特色羊肉和肉乾,還有各種各樣的乳製品,特別是正宗的奶皮子。其口感香醇細膩,營養豐富。奶皮子集聚了鮮奶中的精華,一張優質的奶皮子需要3斤半的鮮奶精心熬製而成,正是如此,奶皮子的美味才令人回味無窮,成為人們喜愛的日常食物。
13.奶豆腐
奶豆腐,蒙古語稱“胡乳達”,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見的奶食品。用牛奶、羊奶、馬奶等經凝固、發酵而成的食物,形狀類似普通豆腐,但不是豆腐,因像豆腐而得名。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濃郁,牧民很愛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遠門當乾糧,既解渴又充飢。還可以做成拔絲奶豆腐,其軟韌牽絲為斷,是宴席上的一道風味名菜。
14.風乾牛肉
風乾牛肉是蒙古族的特色食品,他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時代,蒙古鐵騎,披堅執銳,橫掃歐亞,其超強的戰鬥力和耐力是因為具有良好的後勤保障——風乾牛肉功不可沒。他保質期長,易儲,熱量高,被認為是蒙古大軍的秘密武器之一,亦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軍糧”! 風乾牛肉乾因豐富的營養價值而被受人們的青睞,如今醫學研究證明牛肉乾中所含有每天人體所需蛋白蛋和氨基酸成份極為豐富,故營養價值極高,牛肉乾對老年人、兒童的身體虛弱及病後恢復,有特別好的幫助,牛肉乾的功效,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消渴、消水腫、腰痠軟、身體無力等極為見效,每天食用50克至100克風乾牛肉乾可補充每天所需的營養元素,風乾牛肉乾集聚牛肉之精華。在休閒營養食品中佔有一席之地。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排名不分先後。
如有不同見解,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