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使清朝元氣大傷,內憂外患。清廷見識到西方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的厲害,部分官員開啟從思想認識改變了對西方國家的看法。主張學習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這些人被洋務派。
洋務派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被稱為洋務運動。主要成就有興辦軍事、民用工業、建設新式學堂、選派赴歐美留學生、開創報刊、翻譯書籍、架設電報、修建鐵路等等。
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外號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地方代表人物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崇厚、沈葆楨、劉坤一等人。
洋務派前期以自強為旗幟,透過購買引進西方的機器裝置和技術開始創辦軍事工業,其主要成就有,
曾國藩在安慶建立的軍械所,也是洋務派開辦的第一個兵工廠。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生產槍炮炸藥和輪船。
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福州船政局,生產輪船,洋務派先後共辦了二十幾個軍事工廠,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90年張之洞在漢陽創辦的湖北槍炮廠。開辦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廣州魚雷學堂、威海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旅順魚雷學堂、江南陸軍學堂、上海操炮學堂等一批軍事學校等,洋務運動的發展使清朝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擁有了鍊鋼機械生產,火炮,槍械,彈藥,魚雷輪船等軍事工業生產能力,
隨著軍事工業發展,洋務派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急需相關的配套工業。
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郵政、採礦、紡織,軋花、造紙、印刷、製藥、玻璃製造,自來水廠、發電廠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營企業是“輪船招商局”。同時推動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共創辦24所新式學堂,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出機械,醫藥,通訊,翻譯船舶,鐵路和科技建設人才。1862年,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和文祥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就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
1872開始到19世紀末,洋務派先後派出留學生赴美赴歐留學,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例如嚴復﹑劉步蟾﹑林泰曾﹑葉祖珪﹑薩鎮冰﹑詹天佑、唐國安、唐紹儀、陳金揆、梁敦彥等人,為清末民初培養了眾多政治、技術、工程、教育人才。
然而在洋務運動同時期,普魯士透過普法戰爭實現了德意志統一,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為本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加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極大的發展,加速了壟斷資本的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資本主義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1894年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誌著清朝歷經30多年的洋務運動宣告失敗。清政府透過洋務運動實現國家的富強沒有實現。錯失追趕西方先進國家的一次重要的時機。
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但客觀上推動了近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翻譯引進西方書籍,打開了人們的視野,衝擊了封建社會長期重農抑商的思想,促使了國防的近代化,加快了中國的歷史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