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我國的鐵路建設,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截止2021年,我國鐵路總里程已經突破15萬公里,高鐵總里程更是突破4萬公里,高居世界第一位。
在這背後,是無數工程師和勞動人民的汗水和智慧。
回想一百多年前,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己建設的鐵路——京張鐵路通車時,是何等的振奮人心,總工程師詹天佑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他設計的“人字形”鐵路,時至今日也被視為鐵路史上的里程碑式設計。
“鐵路”這一概念,第一次在中國出現,大約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
當時的中國,有著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如林則徐、魏源等人,他們先後著書,引進了鐵路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在1859年,洪任軒所著的《資政新篇》中,提出了發展近代交通的建議。
但這一建議在當時由於缺乏環境條件,沒有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不過帝國主義國家卻紛紛開始在中國建設鐵路,以便將他們的侵略深入全國各地。
1875年,英國侵略者在北京宣武門外,修建了一條長約500米的鐵路,並以此廣為宣傳,但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
1876年,中國的土地上,第一次出現了通車的鐵路——吳淞鐵路,但不幸的是,這條鐵路僅僅經營了一年多,就被清政府贖回並拆除了。
此時的清政府,還未意識到建設近代交通運輸的重要性,直到洋務派佔據主動時,在他們的大力主張下,清政府才開始著手建設鐵路運輸。
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鐵路的開建,正式揭開了中國自主建設鐵路的序幕。
雖然序幕已經揭開,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早期建設鐵路時遭到了極大的阻力,到甲午戰爭前夕,二十餘年的時間裡僅僅修建了約400餘公里的鐵路,而且還是在帝國主義國家的資助下完成的。
然而可笑的是,雖然唐胥鐵路名為“鐵路”,但卻出現了“馬拉火車”的奇葩現象,這一條鐵路也因此被人們笑稱為“馬車鐵路”。
更重要的是,這條鐵路雖然是我國建設的第一條鐵路,卻並非是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鐵路,在建設過程中用到了英國的資金和人員。
所以,修建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設計建造的鐵路,成為了當時很多先進人士的共同呼聲,在這一片呼聲之下,京張鐵路的設計建造工作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詹天佑被清政府任命為總工程師,全權負責京張鐵路的設計建造工作。
詹天佑是清政府在同治年間,首批赴美留學的幼童之一,當年的他僅僅11歲。
在美國,詹天佑先後在威士哈蘇小學和紐哈芬希爾豪斯中學求學,並且在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耶魯大學,主修土木工程並專習鐵路工程,他也是我國第一代鐵路工程專家。
學成回國後,詹天佑進入天津中國鐵路公司任職,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先後參與建造了多段鐵路,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並且在1894年,首次在我國鐵路上,使用了壓氣沉箱法建設橋墩,一舉解決了國外工程師多年為解決的問題,引起了國際注意。
一直以來,詹天佑都希望能夠建設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主設計建造的鐵路。
早在1902年,詹天佑就曾被清政府派遣,從沙俄政府手中接過了關外鐵路的修建工作,並且他主持的修復工程,讓這條鐵路的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但不幸的是,就在鐵路完工通車兩月後,詹父病逝,詹天佑返回家鄉奔喪,期間勘探了潮汕鐵路,準備接手這一工程。
不料,這條鐵路的修建權被日本奪去,詹天佑憤怒之下,毅然提出反對,最終退出了潮汕鐵路的修建。
所以,在當詹天佑得知自己被任命為京張鐵路的總工程師後,內心的激動不言而喻,因為他多年來的夙願終於可以有實現的機會。
在接下京張鐵路總工程師的任命後,詹天佑懷著滿心的激動與熱忱,投入到鐵路建設中來。
京張鐵路的建設難度,是詹天佑前所未見的。
京張鐵路所處地帶多崇山峻嶺,地勢條件部分不利,前期的勘探工作,詹天佑一行人就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詹天佑在勘察報告中寫到:居庸關、八達嶺層巒疊嶂,石峭彎多,遍考各省已修鐵路,以此為最難。
即使是當時的西方諸國,也將京張鐵路的建設視為不可能,更是直言“能建造這條鐵路的工程師恐怕還未出世”,字裡行間充斥著譏諷與嘲笑。
帝國主義列強在此前,都曾與清政府談判,意欲拿下京張鐵路的修建權,因為這條線路十分重要:其一是因為京張鐵路的地理位置,它連線著西北與華北兩地;其二是因為掌握了這條線路,就相當於掌握了一條經濟命脈,以此將侵略深入擴張到其他地區。
但詹天佑的出現,讓列強的如意算盤落了空,這才讓他們發出這般譏諷與嘲笑。
詹天佑經過縝密的實地勘探和設計,將建造工作分為階段行工程:第一段由豐臺至南口,第二段南口至青龍橋關溝,再由關溝穿越軍都山,整個工程中光是隧道就多達數十處。
此外,詹天佑面對的不僅僅是工程上的困難,在經費方面同樣棘手。
最初,袁世凱在向清政府提交預算時,並沒有考慮到工人的薪酬一項,僅僅將購買土地、開山修道等大宗費用計入其中,最終僅上報了500萬兩的預算。
但詹天佑在實地勘測後,結合實際情況,再加上工人開銷,經過計算發現500萬的預算遠遠不夠,尤其是崇山峻嶺之地,修建所需的費用遠遠高於他處。
1905年7月, 經過仔細勘測計算,詹天佑提交了一份預算表,並且精確到了小數點後三位:729.186萬兩白銀。
但清政府對於這份新的預算表,表露出的態度卻十分敏感,袁世凱也以不好做大幅更改為由,建議詹天佑儘量減少預算。
不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經費缺乏時,朝鮮歸還了清政府60萬兩的欠款,袁世凱果斷與慶親王奕劻斡旋,成功將這60萬兩白銀劃給了詹天佑,加上政府撥付的第一批款項到賬,京張鐵路的建設總算可以開工了。
1905年9月4日,京張鐵路正式開工建設,三個月後開始鋪設鐵軌。
在開始施工後,有人提出,京張鐵路要透過關溝,鋪設窄軌較為合適,但詹天佑堅決認為,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己修建鐵路的開端,今後必會大舉修建,因此一開始就應該制定嚴格的工程標準。
在詹天佑的堅持下,京張鐵路的鐵軌鋪設全部採用標準的1.435米軌距,在施工過程中,詹天佑大力啟用中國年輕工程師,不聘用一個外國工程師,真正做到完完全全由中國人自己建造。
“中國地大物博,然而建造一條鐵路,卻需倚仗外人,我深以為恥!”這是詹天佑常說的一句話。
為了培養鐵路人才,詹天佑建立了制度,進入鐵道部門的青年學生,都會到工地前線練習,經過長達六年的學習,經過考核才准予畢業,再按照其品行和技能授予助理工程師等職位。
雖然鐵路由自己建造,但總有外國商人四處活動,想借機承包物料,以此大賺一筆。
詹天佑深知,外國人是靠不住的,他頂著巨大壓力,拒絕了全部外國商人,反而對工地上的工作人員,全部提高了待遇,極大鼓舞了士氣。
在這種激勵下,京張鐵路的第一段工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順利竣工,這段鐵路的施工過程較為順利,但真正的挑戰是在第二段南口至青龍橋關溝這一段。
相比於第一段,第二段的鐵路必須打通居庸關、八達嶺等四座隧道,每一段隧道都長數百米,最長的八達嶺隧道更是長達一千多米。
那時還沒有專業的建設工具,打通隧道全靠人力,困難程度不言而喻。
為了儘可能節省工期,詹天佑提出了採用南北同時向隧道中間開鑿的同時,從上方打一口豎井,再向兩側同時開鑿的方法。
這樣在同一時間,就會有四支隊伍同時進行開鑿作業,大幅度節省了時間成本,此外,京張鐵路最為人熟知的“人”字形設計也是在這一段鐵路中。
在建造中,詹天佑發現八達嶺和南口的最大坡度達到了千分之三十三,意思就是火車每前進一千米,在垂直高度上就會上升33米。
而當時最先進的火車,爬坡能力也只能達到千分之二十五,根本不足以滿足需求。
為了解決問題,詹天佑經過實地勘測,結合地勢條件,發明了“人”字形爬坡,解決了這一難題:火車到了這裡,就改用兩輛牽引車,一前一後“拉車”,在經過“人”的交叉點後,把火車再往前拉,待車尾也經過交叉點後,再改用車尾的牽引車向上拉。
這樣“先超車再倒退”的爬坡方法,幾乎完美地解決了火車在此處的爬坡問題,克服了地勢條件帶來的不利,使得工程得以順利進行下去。
經過近兩年的建造,第二段鐵路在1908年9月順利竣工。
第三段鐵路的建造,難度雖然不如第二段,但也要遠高於第一段鐵路的修建。
因為在這裡,火車將會遇到京張鐵路上最長的橋——懷來大橋,且在下游存在礦區岔道,地勢上右臨泮河,左依石山,在山上需要開鑿數丈寬的通道,山下又要墊高河床,工程難度可想而知。
憑藉著專業的知識技能和豐富經驗,詹天佑出色地完成了這段鐵路的設計建造,在1909年8月11日順利完成了全線鐵路的建造。
從1905年動工,到1909年竣工,京張鐵路的建造耗時四年,比預期的工時提前了兩年有餘。
此外,按照當初的預算,京張鐵路預計耗費729萬兩白銀,實際上耗費了白銀共計693萬兩,節省了36萬兩。
京張鐵路的建成,宣告著中國人可以完全自主地設計、建造鐵路,它也是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設計建造的鐵路,整個過程中沒有用到一分外資、一個外國工程師。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京張鐵路的竣工通車,意義不僅僅是一條鐵路,它更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帝鬥爭的一個勝利,雖然以現在的角度來看,這種勝利有些心酸,但是它包涵的民族精神,卻會永遠成為我們的驕傲。
京張鐵路通車後,歷經了多次擴建,在1911年至1918年這8年間,一共在京張鐵路的基礎上,擴建了多段鐵路,如張家口至陽高段等,建設過程中雖然遭受到軍閥的阻擾,一度被迫停工,但好在最終得以恢復建設並竣工通車,詹天佑在其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1919年,詹天佑聽聞在巴黎和會上,列強要求接管中國的鐵路建設後,憤然致電中國代表團,極力反對提議,並且受命出席國際聯合監管遠東鐵路會議。
在此次會議中,詹天佑夜裡研讀文書議案,白天頂著風寒出席會議。
在會議上,詹天佑據理力爭,以崇高的國際聲望和學術知識,守護住了主權,使得列強的陰謀詭計未能得逞。
但因為連日冒著風寒熬夜工作,詹天佑心力交瘁,再者舊疾復發,被迫回國治療。
1919年4月20日,詹天佑回到漢口,次日住進了仁濟醫院,但是病情持續惡化,醫生已無力迴天,住院三日後便因心力衰竭而辭世,年僅58歲。
臨終之時,詹天佑仍然在為國家之未來而考慮,他的遺囑中沒有提及任何私事,而是對鐵路建設的肺腑之言:
一、大力發揚工程師學會活動,培養人才,以求興國興民;
二、謹慎選擇人才管理俄路,以揚國威;
三、腳踏實地地建設漢粵川鐵路。
在末尾,詹天佑還寫到:此三事為我未了之心事,如若得到國家採納,則天佑雖死,仍有生之年矣。
詹天佑逝世後,社會各界紛紛舉行公祭,並且遠東鐵路議會致電哀悼。
中華工程師學會和京綏鐵路局、漢粵川工程局聯合請命,希望將詹天佑事蹟記錄成冊,以“作後來之矜式”。
1922年,在京張鐵路線上的青龍橋火車站旁邊,一座巨大的詹天佑銅像拔地而起。他就那樣靜靜地站在那,注視著青龍橋人字形鐵路,彷彿是在看著京張鐵路的未來。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首先對被戰爭破壞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重建,並且新建了多條北京連線西北地區的鐵路,京張鐵路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是連線華北和西北的一條要道。
1987年11月,為了紀念詹天佑建設京張鐵路的功績,政府在青龍橋火車站附近,八達嶺段的最高點處,新建了一座詹天佑紀念館。
館內設有瞻仰廳、陳列廳和序幕廳,一進入瞻仰廳的大門,就可以看到詹天佑的巨幅照片,並且在照片的上方,懸掛著周恩來總理親筆題寫的字樣:中國人的光榮。
2009年,是京張鐵路通車一百週年,在此百年之際,京張鐵路作為我國鐵路史上的重要代表,被視為工業遺蹟,以整體形象被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並且開通了主打旅遊觀光的線路。
在新時代,京張鐵路雖然重要性已經不如以往,但時至今日仍在運營,只是作為重要的工業遺蹟,通車量也大度減少,而且,如今的京張鐵路八達嶺段的青龍橋火車站,仍然承擔著列車的換向任務。
2016年,京張鐵路的“替代升級版”——京張高鐵正式開工建設。
這條高鐵一是作為高鐵時代,連線北京和張家口的運輸要道,二是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重要交通保障。
與京張鐵路一樣,京張高鐵同樣創造了多個第一:它是我國第一條採用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高鐵線路,並且是世界上第一條時速達350千米每小時的智慧化高鐵線路,意義重大。
與當年詹天佑帶領工人,克服千難萬險,全靠人力建設鐵路不同,如今的鐵路建設,在發達的工業化產業下,已經變得不再困難。
長達兩百餘里的京張高鐵從開工到竣工通車,僅僅用了三年多的時間,並且全部實現智慧化。
這不禁讓我們幻想,若詹天佑看到京張高鐵的風采,不知會發出怎樣的感嘆。
如今的中國,有著“基建狂魔”之稱,鐵路公路、橋樑隧道等設施一應俱全,並且里程每年都在增長,這是國力強盛的象徵。
但我們也不該忘記,在這背後,是無數像詹天佑這樣的愛國志士的付出,才有了新中國輝煌的工業,無論何時,他們永遠值得的人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