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疑臣則殺,臣疑主則反,主疑臣而不殺則臣必反,臣疑主而不反則主必殺之。
唐朝本身的政治軍事體制已經出了問題。
軍事上,府兵制的潰敗,募兵制尚未成熟,連綿對外戰爭的失敗,對唐朝的軍事體制造成了極大打擊。政治上,封建官僚統治下階級固化基本形成,中小地主在透過科舉加入統治階層的路基本堵塞後,就會試圖透過其他手段獲取利益。
在唐朝所處的貴族政治的體制下,這些中小地主試圖透過軍事手段獲取利益(對外戰爭),當對外戰爭難以獲取利益後,他們就會試圖透過這種手段來穩固獲取利益,自然會形成一個利益集團。這個集團透過不斷的對外戰爭來獲取政治利益,透過邊貿來獲取經濟利益。
但再多的利益也有盡頭,通往帝國頂層的道路似乎已經被堵塞,至少這個集團試圖獲取進一步的政治利益的訴求失敗了,而經濟利益在缺乏政治權力的保障又變得極為脆弱。
在政治利益難以得到滿足,經濟利益又沒有較大的發展後,對集團上層來說可能只是野心受挫,他們仍然有富貴的生活;對集團中下層來說就可能是極度危險的徵兆,他們的生活可能由小康變為溫飽,由溫飽變為飢寒,他們再努力奮鬥也不會有一絲向上的希望。
集團下層積蓄的不滿就會對整個集團戰略走向造成極大的影響,如果集團上層遲遲不能拿出有效的解決方法,那麼安祿山就很可能成為歷史上很多的無能將軍。被他的軍隊拋棄,成為唐朝眾多因為苛待士卒而引起兵變的無能將軍之一,這個集團也勢必會風流雲散(以利益而結合,就勢必會因利益而分裂)。
再說安祿山實力和野心膨脹的原因,唐王朝當時已經是外強中乾,強肢弱幹,體量太大活活被自己撐死。控制的地域太大,統治的民族太多,在統治技術並不發達的唐朝,中央不可能管理每一個縣城,只能委託地方有實力又相對聽話的大員、軍頭、豪強協理。
權利又不能給太少,中央官員不熟悉地方實際情況,難以推行管理,彙報一次工作要一年的時間舊問題沒解決新問題就堆成山,只能找熟悉地方的官員,也就只能提拔本地人,人事任免和監察考核權就只能下放了。
可以說,當安祿山所在軍事集團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他已經坐在了一個火藥桶上,和平解決的方法無非就是接鼓傳花,把問題交給另一個人。但問題是,他身後的集團允許嗎?他的政敵會因為他交出權力而放過他嗎?
集團上層面對變得不穩定和危險的集團中下層,他們或者被自己的部下拋棄,失去所有的權力,終結自己的政治生命。或者嘗試著做一些極度危險的事情來餵飽自己的手下,嘗試獲取更大的利益。
安祿山曾經帶領這個利益集團獲取利益,所以他是這個集團不容質疑的領袖,當他不能繼續為這個集團獲取利益後,他就可能面對被拋棄的命運,他在這種情況下能做的手段很少,造反不過就是這個新興利益集團試圖再次獲取利益的手段而已。
當然,他在這種情況下,能下定決心造反,本身也具有過人的勇氣和決心。在對唐朝中央進行種種試探後,安祿山和他背後的集團終於唐朝中央政府攤牌了。
看似繁華穩定的唐朝終於迎來了這場持續八年的戰亂,整個唐朝數十年來積累的矛盾瞬間隨著這場動亂爆發開來,看似繁華煊赫的大唐在短短時間就丟失了自己的東都,隨後又失去長安,戰火降臨在整個北中國的大地上,唐朝開始自衰弱走向滅亡。
安祿山的造反影響了中國後面近一千年,導致後世漢人嚴重不信任胡人,一方面保證了民族的純粹性,另一方面也讓中國對外政策一直很保守,錯過了很多中外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