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跡象都在表明,國產綜藝,不是以前的綜藝了。根據相關調查報告顯示:
2021上半年上新國產季播綜藝有效播放107億,同比下滑13%;
去年播出的《王牌對王牌第6季》《青春有你第3季》《歡樂喜劇人第七季》《潮流合夥人2》較上一季同期有效播放下滑幅度最高達61%。
收視率大幅下滑,傳統電視綜藝招商情況跌入“冰點”,新晉網路綜藝品牌贊助量日漸減少。
《快樂大本營》《康熙來了》等老牌綜藝接連停播,重複的套路、平庸的內容、折戟的選秀,塌房的偶像……
當“流量明星”不再是娛樂節目的“萬金油”,國產綜藝,還有希望嗎
上世紀九十年代,全國多家電視臺上星播出,自此部分衛視節目開始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傳到千家萬戶。電視節目的形式與內容不斷增多,全民娛樂需求同樣水漲船高。
以此為背景,湖南經視正式開播。最初因為資金緊張,很長一段時間裡湖南經視只能依靠播放化肥和豬飼料廣告賺取收益,觀眾不買賬,頻道收視率持續低迷。
此後不久,李湘去湖南電視臺面試,領導問她對湖南臺的印象如何,她脫口而出:“有點土,每天都在賣豬飼料”。
李湘回憶早期湖南臺:“很難看”
當湖南經視還在鄉土路上迷茫時,中央電視臺已經擁有了當時全國最受歡迎的綜藝——《正大綜藝》和《曲苑雜壇》。
瞅準時機,湖南電視臺也有了做娛樂綜藝的想法。
差不多就是這個時候,年僅22歲的龍丹妮來到了湖南經視,帶著團隊一路摸索。之後幾個月,龍丹妮帶領團隊看了近百部當時國內外優秀綜藝節目,最終提出了《幸運3721》的構思。
對比當時電視裡常見的《正大綜藝》模式,“幸運”在傳統表演形式之外,又加入了棚內互動遊戲和觀眾熱線環節,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讓人眼前一亮。
1996年元旦,《幸運3721》開播,首期節目還未播完,觀眾熱線便已被打爆。“幸運”開門紅,收視率從此持續飆升,巔峰時期它的收視率已達到可怕的50%。
溫兆倫參與錄製的《幸運3721》播出時
節目收視率達到了驚人的50%
《幸運3721》爆紅後不久,“芒果臺”湖南衛視上星播出。為了再創輝煌,衛視又弄出了一檔名為《快樂大本營》的節目。
為了增加節目的“新鮮感”,導演組大膽啟用新人主持李湘和何炅,並將每一期的嘉賓人選鎖定在偶像明星上,還設立了諸多讓現場觀眾上臺與明星互動的遊戲環節。娛樂與創新結合,節目火速坐上了“收視冠軍”的寶座。
首次參加“快本”錄製時:
林志穎還唱著《十七歲的雨季》,黃磊還留著長髮,范冰冰和吳京搭檔“你比我猜”、賈靜雯貢獻了綜藝首秀、19歲的高圓圓剛剛拍完《愛情麻辣燙》、21歲的范曉萱唱著《健康歌》紅遍全國……
1998年
24歲的林志穎首次參加《快樂大本營錄製》
原本一窮二白的湖南電視臺開始了往後幾十年的“霸屏”之旅。
告別了“一板一眼”的晚會類節目模式,電視綜藝將更符合大眾審美的娛樂元素搬上舞臺,一步步開啟了以普通觀眾為主角的“全民娛樂”。
彼時,“快本”將“快樂”作為節目的行動準則,所以觀眾看到了許多,例如“快樂傳真”“心有靈犀”“火線衝擊”等遊戲和表演相結合的節目板塊。
《快樂大本營》早期節目
何炅、黃磊、李湘一同邀請觀眾做遊戲
不再單一地對高雅藝術進行欣賞,綜藝節目逐漸變得好玩、好看又好笑。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國產綜藝的一次“覺醒”,電視人終於開始認真思考晚會之外,觀眾渴望看到的到底是什麼?
《幸運3721》開播時,龍丹妮曾被選定為主持人之一,然而首期節目開播之後,她便被通知需要從臺前轉入幕後,問及理由,策劃導演給出的回答是:
“丹妮拿著話筒自顧自地坐在觀眾席裡,順手從屁股口袋裡掏出一張皺巴巴的獎品名單,動作瀟灑自然。這樣的舉動全面挑戰了當時觀眾的審美習慣。”
主持《幸運3721》的龍丹妮
在當時,衛視主持人全都向央視看齊,女主播需要像楊瀾、倪萍那樣“高階、大氣、上檔次”,男主播要像羅京一般“低調、睿智、有內涵”。
加入《幸運3721》時,龍丹妮還梳著一頭金黃色的長髮,雖然大學畢業於播音主持專業,但極為外向的性格和歡脫的氣質,讓她在一眾知性女主播中顯得格格不入。
幾經商討後,領導決定讓看起來更加端莊的仇曉接替了其主持人的位置。
湖南電視臺主持人 仇曉
在經視還在糾結綜藝主持人氣質時,衛視已因“快本”男主持人人選焦頭爛額。因為無法適應互動直播類綜藝的節奏,“快本”原本選定的幾位男主播接連辭職。近乎走投無路時,李湘向節目組推薦了當時還在央視主持少兒節目的何炅。
這一年,何炅25歲,剛剛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究生畢業,雖然有過主持經歷,卻沒有電視直播的經驗。
接到“快本”邀請時,他心裡挺沒底,打電話向李湘討教經驗,結果對方告訴他:
綜藝節目沒臺本,主持人只需記住流程,剩下的憑著感覺走。
何炅、李湘首次搭檔主持《快樂大本營》
當國產綜藝衝出傳統制作模式的桎梏,必將面對改變和挑戰。
回看早期綜藝,主持人風格的變化顯而易見,脫離了嚴肅端正的氣質,一些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改變電視綜藝潮水的方向。
“快本”掀起娛樂熱浪時,中央電視臺也正忙著向“綜合類頻道”轉型。一籌莫展時,李詠帶著國外一檔名為《GO BINGO》的博彩類綜藝找到了中央電視臺領導,開口第一句話就是“這個節目應該引入中國!”
領導一口回絕了他的請求:“這是什麼呀?根本不適合中央電視臺。”
李詠不甘心,又拿著樣片去了中央二套,這次通過了。
李詠舊照
李詠將新節目取名為《幸運52》。
為了區別原版,央視對節目進行了大幅修改。
《幸運52》海報
一切準備就緒,僅剩主持人懸而未決。據說當時中央臺前前後後挑選了超過50名主播,但都無法與《幸運52》熱鬧的風格契合。
幾番周折與商討,導演找上了李詠。
這一年,李詠還不到30歲,正在中央電視臺海外中心當導演兼主持人。同事說起他,熟點兒的,知道是《天涯共此時》主持人;不熟的,只知道他成天張羅兩岸尋親,幫“北京劉大媽”找“臺灣王大爺”,“老坐著,好像腿腳有點毛病”。
和中央臺其他主播相比,李詠是個“異類”——咋呼、活泛、散漫,天生一張逗人開心的臉,這恰好符合了綜藝節目的氣質,領導一拍大腿:“甭費勁了,就他吧。”
錄製《幸運52》期間,李詠和同事天天琢磨著究竟該以何種狀態操縱節目節奏。最後達成一個共識,即“語言要達到一個總體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有話不好好說”
“怎麼個意思?打個比方,武松不說武松,非說是‘潘金蓮她小叔子’。丈母孃不說丈母孃,非說是‘我老婆她媽’"。
1998年11月22日,星期日,早上7:15,《幸運52》開播。為了活躍現場氣氛,李詠不斷做演示,講笑話,每次正式錄製前,僅是“熱場”環節就要花費40分鐘,因為只有現場觀眾高興了,節目才能好看。
“大家發現原來還有這麼好玩兒的電視節目!還有這麼沒正形兒的主持人!還可以這麼輕鬆愉快地賺獎品,贏獎金!”
李詠早期主持《幸運52》
此後《幸運52》收視率一路飆升,藉著這股東風,央視又先後推出了《非常6+1》《開心辭典》《同一首歌》《購物街》《交換空間》等綜藝節目。
國產綜藝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了一次“集體覺醒”。
觀眾需要快樂,那便創造“快本”與“幸運”;渴望將夢想照進現實,那就透過《幸運52》《開心辭典》等節目的抽獎、答題環節,向觀眾提供廣泛的參與空間和機制,搭建“全民娛樂”的平臺。
王小丫主持《開心辭典》
在尚不討論“流量明星”和“網紅”的年代,“國產綜藝”是一個面向大眾的群體專案,每一個人都是“娛樂”的締造者。
在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電視機普及率正在逐年上升,2006年前後高達85.88%,即全國電視觀眾總人口數達到10.7億人。
這一方面象徵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也預示著,觀眾對於電視節目的要求將越來越高。《還珠格格》取得創紀錄成績後,湖南衛視乘勝追擊大量引進港臺電視劇。
觀眾白天跟著依萍、書桓高喊“你無情、無恥、無理取鬧!”,晚上陪著紫薇、爾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加之“快本”、《天天向上》《越策越開心》等綜藝持續輸出,湖南臺屢創收視奇蹟。
1998年
湖南臺播出電視劇《還珠格格》
“電視湘軍”一路高歌猛進,各大衛視也默契地開啟了效仿模式,“湖南衛視抄海外,全國衛視抄湖南”的言論,便是從此時廣為流傳的。
在諸多綜藝節目中,安徽衛視的《超級大贏家》一度被稱為“快本唯一的對手”,在創下開播半年,穩居全國收視桂冠(含央視)的奇蹟之後,它開始努力自我更新。
《超級大贏家》開設了110多個不同的板塊,在維持新鮮感的同時,也保持住了核心特色和環節,其變化速度之快,時至今日仍讓許多“綜藝後輩”望塵莫及。
1999年
周群、李彬主持《超級大贏家》
憑藉著節目的超高人氣,主持人李彬和周群登上了“衛視名嘴”的高位,而此時同為主持人的郭德綱,還只是站在舞臺邊緣的小人物。
在安徽衛視的那幾年,郭德綱靠著給李彬、周群“遞話”掙一個在節目裡露臉的機會,偶爾被要求擔任外景主持人。
待功成名就後,這段在安徽衛視艱難過活的經歷,也成了他不願過多提起的辛酸史。
那一年,郭德綱30歲,一文不名,窮困落魄。
郭德綱早年擔任《超級大贏家》助理主持
今天若將流量明星邀請進玻璃櫥窗供路人“觀賞”48小時,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然而當年的郭德綱,忍了。
與此同時,安徽衛視也喊出了“劇行天下,愛傳萬家”的口號,“優秀電視劇+娛樂綜藝”的組合,為傳統電視行業注入了“新希望”——魯豫的《愛傳萬家 說出你的故事》便是在此時出現的。
魯豫主持《說出你的故事》
在安徽衛視播出片段
當“奔騰4處理器”的廣告伴隨著輕快的音樂走入每家每戶的電視,QQ註冊使用者輕鬆突破3億大關,網際網路時代全面降臨。
那幾年,《老鼠愛大米》登上了春晚,《2002年的第一場雪》下了整整一年,鳳姐徵婚、芙蓉亂舞,網路神曲與初代網紅一夜崛起,一批敏感的電視人也嗅到了危機與商機。
在資訊傳播方式不斷髮展的當下,各大衛視又一次開始了“收視保衛戰”,也就是在此時,選秀綜藝誕生了。
2005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引起現象級討論,其火爆程度具體如何,用白雲大媽的話形象比喻那就是:
超女“嗷”一嗓子喊出來,7個粉絲可以激動到昏過去6個。
李宇春歌迷“玉米”痛哭為偶像拉票
“超女”之後,湖南衛視再登收視高峰。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傳統電視行業再次實現“突圍”。
此後,國產綜藝進入了選秀扎堆階段:
《加油!好男兒》發掘了包括井柏然、李易峰、馬天宇在內的初代“頂流”偶像,《超級男聲》選出了張傑、甦醒、魏晨,《超級女聲》捧紅了李宇春、張靚穎、周筆暢、何潔,《我型我秀》讓薛之謙、戚薇、趙英俊初露鋒芒,《貓人魅力主持秀》也培養了柳巖、謝楠。
2007年
18歲的井柏然參加《加油!好男兒》
幾年中,選秀節目向娛樂圈輸送了大量“草根藝人”。
他們具有一定的粉絲基礎,也有位於行業及格線以上的專業能力,他們的成名過程就如同一個“美夢成真”的童話,鼓勵了許多同樣心懷夢想的人,他們是粉絲“明星夢”的載體。
2005年
22歲的薛之謙參加《我型我秀》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娛樂性節目中注入人文關懷,讓節目具有一定服務性”的理論,被視為國產綜藝的“制勝法寶”,所以即便是在明星通告類綜藝中,觀眾仍能看到“娛樂”與自己的關聯——
早期“快本”就曾設計過明星和觀眾一起搶禮品做遊戲的環節,《超級大贏家》也開設過觀眾互動熱線進行現場抽獎,就連選秀綜藝都在高喊“選出大眾心中的超級偶像”。
李宇春《超級女聲》奪冠時刻
透過親自參與互動環節,觀眾與節目產生聯絡與感情,加之彼時電視臺尚且佔據強勢地位,擁有一定話語權,在選秀浪潮的推動下,國產綜藝迎來了另一個高光時刻。
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逃不過“盛極必衰”的規律,狂歡過後,國綜急需另一種裂變。
2007年,中國網際網路第一檔網路脫口秀節目《大鵬嘚吧嘚》在搜狐上線,“網路綜藝”首次闖入大眾視野。
對比同時期的電視綜藝,網路綜藝的製作成本低且相對小眾,它很不起眼,卻在日後實實在在地掀起了一場“流量風暴”。
在網路綜藝經歷漫長蟄伏期時,傳統電視綜藝初現“疲態”。短短几年內:
廣電總局對於選秀類節目提出多項規範要求,受“不得在黃金時段播出”、“不得采用手機投票、電話投票、網路投票等任何場外投票方式”等規定的影響,選秀綜藝舉步維艱;
“快樂家族”初登舞臺,“快本”開始大幅整改,“帶著明星做遊戲”的節目模式成為主流,草根舞臺成為歷史,“流量”誕生了,但是“快樂”懸浮了。
快樂家族
安徽衛視“王牌主持人”李彬轉戰其他衛視,周群暫別舞臺結婚生子。“名嘴”、“一姐”相繼離巢,《超級大贏家》也在經歷了多次改版後,在2008年宣佈停播。
周群、李彬主持《超級大贏家》
曾經的兩大衛視綜藝“領頭者”接連遭遇挫折,2010年前後,國產綜藝“大洗牌”,老牌節目要麼停播,要麼整改,倒是新生綜藝異軍突起。
長江後浪推前浪。
《非誠勿擾》開播不久便成為晚間收視的新霸主,當初“寧願坐在寶馬車上哭”的心動女嘉賓,時至今日仍能引起熱議;
孟非主持《非誠勿擾》
《我愛記歌詞》捧紅了朱丹、華少,一代“名嘴”初露鋒芒;
華少、朱丹主持《我愛記歌詞》
《中國好聲音》強勢開播,汪峰的一句“你的夢想是什麼?”問哭了多少人?楊坤的36場演唱會到底在哪裡舉辦?
第一季《中國好聲音》海報
各大衛視綜藝遍地開花,而此時,從前獨孤求敗的湖南衛視收視率一度跌至全國第18位。
如何才能觸底反彈?湖南衛視表示:招不在新,有用就行。
又回到最初的起點,湖南衛視再一次開始了對外國爆款綜藝的研究與學習,於是《爸爸去哪兒》和《我是歌手》誕生了。
根據網路媒體透露,第一季《爸爸去哪兒》播出時,綜藝冠名費僅有2800萬,而隨著節目熱度和收視率不斷提升,第二季便突破了3.1億。
2014年之後,國產綜藝冠名費集體進入“億元時代”,其中《我是歌手》節目在短短几年內,就從1.5億直接漲到了6億。
國產綜藝,開始瘋狂“撈金”。
綜藝《爸爸去哪兒》第一季海報
似乎是受到了啟發,國產綜藝開始大量購買國外優秀綜藝版權,例如現在已經播到第5季的《奔跑吧!兄弟》(已改名為《奔跑吧》)便是由韓國綜藝《Running Man》引進而來。
《奔跑吧!兄弟》第一季海報
藉著引進與借鑑的東風,傳統電視綜藝再創佳績,只是“嫁接”可以帶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有水土不服的“排斥”風險。
以綜藝《極限挑戰》和《你怎麼這麼好看》為例——
前者在借鑑、學習韓國綜藝《無限挑戰》的同時,在後期製作與錄製過程中,加入了大量原創內容進而給予了節目新的精神核心,一度被賦予“國產綜藝之光”的美名;
《極限挑戰》第一季錄製花絮
再看後者,暫不談其是否有意抄襲國外綜藝《粉雄救兵》,僅是節目中輸出的“女生必須要化妝”“女人不穿婚紗人生就不完整”等刻板理論,便足以讓綜藝口碑跌落谷底。
網友甚至戲稱:“相比原版,《你怎麼這麼好看》簡直是在去其精華,加上糟粕”。
劇評網站上網友對《你怎麼這麼好看》的評價
實際上,包括《幸運52》《正大綜藝》在內的諸多國產綜藝,在誕生之初都曾有模仿國外及港臺地區綜藝的痕跡。
然而初代國產綜藝在製作過程中尚且思考“創新”與節目、觀眾之間適配度的問題。
只是不知為何,隨著時間推移,新綜藝丟棄了“因地制宜”的節目製作準則,“借鑑”與“照搬”只剩一線之隔。
這幾年,傳統綜藝節目正在面臨“生死劫”。
一方面網路綜藝在2015年之後迅猛發展,《奇葩說》《樂隊的夏天》《吐槽大會》大獲成功後,娛樂傳播方式實現了從電視到網路的自然過渡,衛視綜藝逐漸走入“死衚衕”。
另一方面,觀眾審美水平不斷提升,在簡單的“快樂”與“幸運”之外,人們同樣期待看見更高層次的娛樂內容,對於像《王牌對王牌》《嚮往的生活》《中餐廳》等季播的節目,早已產生了審美疲勞。
當然,最近幾年國產綜藝也曾嘗試過在少數人的審美上“舞蹈”。
《這!就是街舞》《中國有嘻哈》《奇葩說》《脫口秀大會》《明星大偵探》等節目的成功,都短暫地展示過娛樂平民化的光芒,可因為自身內容升級緩慢,現如今也面臨著淘汰與改版的挑戰。
網路綜藝《奇葩說》第一季海報
國產綜藝越來越浮躁,且不談抄襲的“硬傷”,僅從內容出發,“無聊”與“平庸”就顯而易見。
老牌綜藝無法實現自我迭代,不斷重複過往套路;上新綜藝“創新不足,模仿有餘”,以至於產出的內容無法邏輯自洽。
對比從前,國產綜藝的“真實感”越來越弱,取而代之的是“劇本”與“人設”。
除去《朗讀者》《國家寶藏》等人文歷史類綜藝,網路平臺的綜藝內容始終追著“流量”與“資本”奔跑。
從前辦選秀,追求“素人真情實感逐夢演藝圈”;如今談選秀,總繞不開“流量遊戲,粉絲經濟”。
“追星”淪為各大經紀公司的金錢遊戲,所謂“流量”早已無法代表大眾審美。
網路綜藝《偶像練習生》海報
“倒奶”事件之後,國產選秀綜藝節目大量叫停,“偶像練習生”走入困局,明星選秀綜藝又接連上演。
從《乘風破浪的姐姐》到《披荊斬棘的哥哥》,再到後來的《我就是演員》和《演員請就位》,參照著最初選秀綜藝的模式,節目習慣將“勵志”和“逆風翻盤”作為標籤。
然而細看內容,強行煽情、惡意剪輯、胡亂炒作近乎貫穿了每一期節目,如此普通觀眾真的能在明星身上,看見最樸實與真實的努力和奮鬥嗎?
劇評網站上網友對某綜藝的評論:“炒作”、“成為笑柄”
多年前,國產綜藝製造流量;現如今,國產綜藝迎合流量,“自主創新”與“大眾需求”一概不談。
從業者可以將這樣的轉變描述為順應市場需求,而不得不實施的“求生法則”;
可普通觀眾更想追問的是:
流量遊戲、明星罵戰、炒作八卦之外,國產綜藝還想讓人們看見什麼?
又或者,還能看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