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請所有得知我去世訊息的人,如果你們覺得不能理解我,請賜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題發揮,像對江緒林一樣,那種行為挺卑劣、愚昧的。我實在不想虛偽地以令人作嘔的謙虛把自己“留與後人評說”——以我自己的解釋為準就好了。
2016年2月23日,年僅18歲的林嘉文跳樓自盡,只留下了一份3000多字的遺囑,但也就是這一份遺囑,造成了他遺囑之內最不想看到的一幕。
被冠以天才之名的他,或許並不想要這等“殊榮”
1998年,林嘉文在陝西西安市來到了這個世界,他的母親是一名小學教師,父親在法學院工作,外公外婆也都是理科教師,可以說林嘉文是正統的“書香門第”。
年幼時期的林嘉文是一個熱情開朗的孩子,喜歡各種新鮮的事物,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他的父親曾經說過,當時的他還會對路邊的花草和動物認真的打招呼,可愛至極。
上了小學,老師倡導學生們多讀書,林嘉文就養成了看書的習慣,在眾多的書籍裡,他對歷史類別的書情有獨鍾。一開始,林嘉文只是喜歡歷史類別的兒童讀物,但慢慢的,這些兒童讀物再也無法滿足林嘉文,於是他將目光盯上了如《史記》、《春秋》等正統歷史文獻。
父母看到孩子如此好學,自然也是欣喜萬分,不僅給林嘉文購買了各種各樣的書籍,還會陪伴著他一起,幫助他解讀書籍內較為生澀的語句。在父母的悉心指導下,林嘉文對歷史逐漸沉迷,與同齡人比起來,更像一個活生生的小“史學家”。
小學時,林嘉文就已經將有關中國歷史的書籍讀了個遍,對中國歷史的大概也是瞭然於心。上了初中,他對西夏史和宋史更加痴迷,並且在心裡已經為自己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西夏史和宋史研究。
初中三年,在同學的印象中,林嘉文比歷史老師的歷史知識還要淵博,很多同學在歷史學科上不理解的地方,都會主動去找他來解答,久而久之,林嘉文也被同學們戲稱為“林老師”。
在初中,林嘉文藉助寒暑假的時間,撰寫了自己的第一本書《當道家統治中國》,這本書以通俗易懂的寫法,描述了文景之治:漢代時期,文景二帝運用道家“黃老之術”治國,促使漢帝國迅速崛起的故事。
看到林嘉文洋洋灑灑30萬字的書,林嘉文的老師十分驚詫,當即表示會幫助林嘉文進行出版,林嘉文對此不以為然,反而一再強調自己不希望出名,也不希望出版社公佈自己的真實資訊。想到林嘉文還在上學,確實不適合出名,老師就尊重了林嘉文的意見,並沒有讓出版社公佈作者的真實資訊。
新書釋出後,事情果真如李嘉文所料,5萬冊的銷量雖然不大,但對一個新書而言也算是非常成功了,當然,這本書也引起了史學界的關注和重視,各種評論蜂擁而來,都是對書的評價和探討。
林嘉文著作
原本,林嘉文認為一本書並不會對生活和自己的學習有什麼影響,自己還是我行我素的該如何如何,學校看到他這方面的天賦,在很多方面也都給林嘉文開綠燈。
可直到,第二本書的釋出,一切都變了。
一舉成名後,他選擇了與世長辭
2015年底,林嘉文再次出版了《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曆新政》一書,林嘉文所在的西安中學實在抵禦不住出版社的強烈要求,在學校裡舉辦了這本書的出版座談會,並邀請了為這本書作序的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
在這場座談會中,林嘉文的身份也被曝光,一時間,整個社會都震驚了,所有人都驚詫於一個17歲的學生竟然有如此天賦,兩本史學專著文章厚重,並且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座談會的曝光迅速將林嘉文的熱度捧到了最高點,全國大大小小的媒體紛紛前來採訪,學校也是全力扶持,並且專門為林嘉文打造出了天才的人設,利用他為學校做了一次成功的營銷,媒體們也藉助他的報道大賣特賣。
林嘉文瞬間成為了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焦點,不管到哪裡都會被關注,似乎從此刻開始,林嘉文的未來就會平步青雲,成為一個史學大家,林嘉文也自己說過,希望自己能夠考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要是去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央歐亞研究系深造的話也是非常期待。
關於林嘉文的這一切,人們都認為十分平常,包括他的父母。他們認為,似林嘉文這樣的天才就該這樣。直到2016年2月24日,林嘉文與世長辭之後,人們才反應過來事情的不對。
林嘉文的輕生,讓林家上下都蒙上了一層悲傷的陰影,父母在他的臥室裡找到了一封三千字的遺書,這封遺書,也道出了他選擇長辭人世的原因。
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得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意思了。更何況我精神上的生活在別處。活著太蒼白了,活著的言行讓人感到厭煩,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著。
3000字的遺囑讓他的家人和父母泣不成聲,他們其實早早就發現了林嘉文的不對,只是沒有想到林嘉文竟然會如此偏激。林家人為林嘉文請了心理諮詢師,還有兩次心理諮詢林嘉文還沒來得及去。
在遺囑中,林嘉文表示自己已經把自己未來的道路和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完全看透了,就連他最愛的歷史學的學術環境也看得異常透徹,而對這些他都表示出了深深的絕望。
在遺囑中,林嘉文還透露出了對除了劉雅雯之外的所有人施捨般的憐憫,他可憐那些人看不透,可憐那些人在生活的泥潭中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他對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同時,他也表現出了對自己的歷史老師劉雅雯精神上的信任。
林嘉文將自己所有著述的著作權都轉贈給了劉雅雯,因為他相信劉雅雯能確保不讓他的任何著述在他去世後被出版、再版。他還將自己的藏書,一些有關於西夏學、黑水城研究等有關的歷史書籍和古籍轉贈給了劉雅雯。
劉雅雯是林嘉文的歷史老師,她十分支援林嘉文在歷史上的追求,也幫助林嘉文了許多,兩人經常互相探討關於西夏和漢朝的歷史問題,相處的非常愉快。但即使如此,對待劉雅雯的感情,也沒能“絆住”林嘉文想要輕生的念頭。
林嘉文
在遺囑中,他還專門囑咐了父親要知足,要珍惜自己的母親,要改掉大家長制的脾氣,要讓他注意飲食,同時也希望自己的母親能夠重新出去工作,以便父親離開了之後,自己也能夠維持生活。
一個志在過小日子的人,精神也會變得很脆弱,要學會找些東西依靠。金錢是可以依靠的,另外還有事業也可以支撐人生。
這些囑咐和期望,讓人不得不去聯想,林嘉文的原生家庭是否是我們看到的那樣幸福,家庭對林嘉文而言,是否也存在著一些難言之隱。
林嘉文其實也明白自己為何如此,他的心理潔癖是對社會、對世界的。由於潛心在學術中,他已經走上了一種極端,只有理想的烏托邦才能承擔起他的步伐,但不存在的烏托邦什麼都承擔不了,發現了這個事實的林嘉文已經無法再回頭,現實的一切對他而言都是痛苦。
林嘉文
在各方面的鑑定過後,官方宣告稱林嘉文是由於抑鬱症輕生,很多人接受不了這個解釋,因為在他們看來,林嘉文一直是熱情開朗的,怎麼可能會有抑鬱症呢?但其實,他們只是被表象所迷惑,他們看到的只是他們印象中,他們想象中,那個高高在上、光芒四射的林嘉文罷了。
資本的介入,玷汙了他最後的淨土
根據林嘉文的平生和他的遺囑,很難不去聯想到,他的輕生是否和過多的宣傳、資本們肆意地支配有關係。
第二本書出版之後,幾乎所有人都在發掘他身上的商業價值,很少有人去關注他的意願,學校的利用,媒體的宣傳,身邊的一切都在時刻告知他,你所堅持的東西,對於眾人而言只不過是一沓沓厚厚的鈔票罷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林嘉文對歷史的研究也在他的遺囑中,變成了無用,哪怕有李裕民教授的指導和提攜。他只是一個18歲的孩子,他對社會上的一切幾乎都是未知的,他所知道的,只有他熱愛的歷史。
而社會對他做了什麼?媒體把他捧上神壇,學校用他宣揚自家教學質量,父母對他如何我們不清楚,不過大抵也能猜想到,無非是認為孩子有了出息,將來能賺大錢。沒有人去考慮他的意願,因為在我們普遍的理性看來,誰會拒絕“成神”呢?
瞬間的爆火成名並沒有給林嘉文帶來什麼好處,反而讓他過早地認識到了社會的另一面,這對他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況且,當時的他即將迎來生命中的第一個轉折點——高考。
或許,似他這般學習成績優異,且在歷史方面有著獨特造詣的優秀學生,高考並不是一件難事,但若是周圍人都對他抱著極高的期望,而且在各方面都給他不斷施壓的情況下,他還能沉下心來,為了自己而學習、研究歷史麼?
歷史學術界的悲劇、文化教育界的悲劇
林嘉文的輕生,對歷史學術界是個沉痛的打擊,這樣優秀的、年輕的人才不能說是沒有,但也是少之又少,若能夠成功考上大學,說不定能為中國歷史揭開一層又一層的神秘面紗,讓更多歷史的瑰麗展現在眾人的面前,就如他所寫的那些書一般。
網路上,不少人對林嘉文的逝世有著各種各樣的想法,有人說,這個孩子就是因為孤獨、缺愛,所以導致了抑鬱症,家長應該多關心孩子。也有人說,這種對學術痴迷到走火入魔不可取,更不能因為受挫就選擇自殺。
圖片源於網路
其實,這些說法,林嘉文也早有預見,所以在他的遺囑之中,才會有開頭的那一句話。他同時也相信:“芸芸大眾裡的旁觀者,只會給出那種我所不屑的輕薄、庸俗的解釋。”
林嘉文不希望別人去解讀他的離開,也不希望別人去借題發揮。他是孤傲的,如凜冽的寒風一般,他是個真正熱愛歷史的學者,他也是個看清現實後,選擇了“自由”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