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可藍多釋出去年財報後,讓網友們大開眼界了一回:
廣告促銷費用足足高達9.06億。
而研發費用,僅為4009萬。
原來佔領各大辦公樓、小區電梯間的洗腦廣告,背後是如此的鉅額投入。
妙可藍多算是硬生生地用《兩隻老虎》調調的廣告歌打響了品牌知名度。
讓許多對乳酪製品並不感興趣的中國人,腦海裡被直接塞入了一個前所未聞的兒童零食品類——
乳酪棒。
大腦裡已經開始唱了,“妙可藍多,妙可藍多,乳酪棒,乳酪棒”
《2020年中國廣告語盤點》直接把“乳酪就選妙可藍多”它選入了年度認知最高的前三廣告語。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京東上在售的16個乳酪棒品牌,2019-2021年每年的銷售增速達到了50%以上。
這些年在零食界像妙可藍多這樣,靠廣告或營銷概念“一舉封神”的品類並不少。
主打”0蔗糖““高鈣營養”特色的乳酪棒,已經默默佔領了幼兒園與小學低年級。
現在還隱隱有了向大學生拓展的趨勢:
“對小學生來說或許稍顯幼稚,但對大學生來說剛剛好。”
如果說過去,人們評判零食的主要標準還是好不好吃
那如今最流行的標準,已經變成了健不健康、0不0糖。
蹭上這股風潮的不少公司業績原地起飛,同樣起飛的還有商品價格。
如今這股風潮,終於吹到了兒童零食上。
01
乳酪棒
15後小孩的社交工具
在網際網路上,和乳酪棒繫結在一起的還有一個關鍵詞——貴。
網友們戲稱一口下去四塊錢沒了,根本不敢吃多。
短影片平臺上也不乏家長給孩子獎勵乳酪棒的影片,同時還得配上一句“肉痛”。
而在一位博主聲稱“今天只吃乳酪棒”的影片下,網友們默默落淚:
“錢包不允許我這麼吃。”
乳酪棒定價算不上便宜,市面上最常見的100g、內含5支乳酪棒的銷售單元,定價為20元上下。
可就是這不算便宜的乳酪棒,兩年內卻讓不少家長乖乖地掏了錢。
有人是衝著宣傳中的“高鈣營養”而去,也有人是在乳酪棒大潮當中、半自願半妥協地上了船。
看到代言人孫儷時,你或許會認為妙可藍多的廣告物件是那些寶媽寶爸。
家長們看完廣告一心動,逛超市時就給孩子買了。
畢竟從“超能女人用超能”的洗衣液廣告開始,孫儷在廣告中常年固定著賢妻良母的形象。
但90後家長程彤卻告訴我們,乳酪棒“收服”的是她家兒子。
以《兩隻老虎》的旋律為基調的廣告歌,對成年人來充其量是洗腦、聊起來是個段子。
廣告裡出現的汪汪隊形象,很輕易地就會被成年人忽視。
但這些,都被孩子們盡收眼底、一個細節也不放過,迅速學會哼唱。
每天上學下學,電梯或電視裡的廣告多看幾遍後,孩子就把什麼顏色包裝的乳酪棒、對應的是汪汪隊裡哪隻小狗都記明白了。
逛超市時直接就往乳酪棒區一杵,根本走不動。
對所有家長來說,超市的乳酪棒區都已經升級為了與玩具區同等待遇的“危險區”。
除非有購買慾望,不然都得帶著孩子繞道走。
因為乳酪棒們的包裝對6歲以下兒童來說簡直是無法拒絕的誘惑。
市面上常見的乳酪棒品牌,普遍與熱門兒童動畫IP有合作,包括但不限於《汪汪隊立大功》《冰雪奇緣》《哆啦A夢》《熊出沒》。
很少有小孩走到乳酪棒區時,眼睛能從這些包裝封面上移開。
同時在程彤的觀察中,兒童零食在現實生活裡會傳播開來,一大原因就是小孩子之間從眾心理很明顯。
別人在吃,我也想要,小孩子總是饞些。
本質就如當年QQ糖的著名廣告語“你也要吃一顆嗎”,男孩不斷地向女孩示好、說著“come on baby”,其實只是想吃一顆QQ糖。
當一個小團體中,不少孩子都擁有同一款零食或玩具時,它就成了小孩之間的社交硬通貨。
程彤有一次接孩子放學時,看到了兒子前後桌桌面上都擺著幾個乳酪棒。
而兒子眼中,透露著羨慕而怯怯的神情。
這時候她就知道,下一次再去超市、兒子一定會吵著要買乳酪棒,且已經不得不買了。
國產劇《逆流而上的你》中,主角夫妻聽說自己看中的嬰兒床售價一萬多後,不約而同地開始緊張搓手
程彤覺得,不少家長其實都沒有很迫切的、一定要為孩子挑選零食的需求。
對家長而言,理想狀況是孩子不吃零食。
但大家也都知道,這不太可能。
因此當兒子強烈提出買乳酪棒需求時,她會佯裝不悅、裝樣子地說說“家裡多少吃的”後,還是妥協。
畢竟是小孩子玩意兒,雖然單價不便宜、但也沒到承擔不起的程度。
可如果只有這一項貴价零食開支,當然不算什麼。
現實狀況往往是,年輕家長們被乳酪棒、水果條、木糖醇糖果、加餐小餅乾、堅果棒棒糖等多種團團圍住。
最後花在“健康兒童零食”上的錢,逐漸令人肉疼了起來。
02
“聽到健康這倆字,你就知道該花錢了”
短影片上曾火過一類影片,是偷吃孩子的乳酪棒。
嘴上說著我只吃一口,但一口就把小小一個的乳酪棒都吃掉。
徒留孩子在原地一臉懵,隨後嚎啕大哭。
家長們給孩子吃零食時,心態多半很糾結。
大夥都知道,零食從健康角度來看,本就是可吃可不吃的。
但沒有多少成年人能夠跟得上小孩的充足體力與精力,能實現全程陪伴小孩、有能力監督他們乖乖吃飯不愛零食。
孩子一鬧起來太頭疼,有時自己也想清靜清靜、有那麼一小會的自主時間。
回想回想自己小時候對小賣部的渴望,便又心軟了一點。
打著健康旗號的零食,就在家長們半妥協半主動的糾結心態中乘虛而入。
反正都要吃,不如吃點健康的,減少些負罪感。
這一心軟,就直接掉入了被兒童零食五花八門的標籤團團圍住、守不住錢包的境況中。
在購物軟體上搜索“兒童零食”這樣的關鍵詞,你會發現其種類應有盡有、早已不輸普通零食。
軟糖、餅乾、薯片、蝦條、鱈魚乾酪、小魚乾、果蔬脆、海苔片等等,根本算不清。
與之並列的常見標籤,自然還有無蔗糖、天然、無新增、非膨化、低鈉這些象徵著健康無害的限定詞。
相比於普通零食,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一盒45g左右的兒童零食薯片,售價近20元。
“育兒消費升級”的道,往往一走就難以回頭。
有網友統計估算了自己花在兒童零食上的錢,每個月幾百起步。
個別人還因此與父輩們產生了爭執。
的確很難向爸媽們解釋為啥小孩子的零食也能花上幾百塊。
畢竟在老人眼裡,零食是阻礙孩子吃正餐的罪魁禍首。
許多兒童零食不僅重點宣傳無新增等健康的製作方式,還會宣傳一些“附加功效”。
補鈣、補鋅、補鐵、補益生菌、補DHA、補維生素。
一眼掃過去彷彿到的不是零食賣場,而是藥店的保健品區。
再一次抓準了家長們的小心思,生怕孩子缺了啥。
像乳酪棒的宣傳中就時常出現“高鈣”之類的表述,社交平臺上也不乏網友提問“乳酪棒是不是真能補鈣”。
只不過,或許會讓部分家長失望的是。
這些零食雖然透過低鈉、無新增等方式稱得上”健康“,但要想達到補鈣之類的額外功效,可能性很低。
市面上不少乳酪棒以“再製乾酪”自居,但配料表中排名第一位的往往是水。
乾酪排在第二位或第三位。
但依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再製乾酪和乾酪製品》(徵求意見稿),乾酪比例應大於50%才能稱之為“再製乾酪”。
換而言之,乾酪一定得是比例最多的一項。
因此,部分乳酪棒能否被稱為所宣傳的“再製乾酪”是存疑的、補鈣效果也難以確定。
去年8月19日,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對市面上的10多款乳酪棒摸底測評後釋出公告。
稱兒童可以適當食用乳酪棒,但考慮到乳酪棒中多新增精製糖、鈉鹽、香精等,一般不建議3歲以下寶寶食用。
03
所有人都註定為它貴价買單
與過去大大咧咧的生活方式相比,如今人們對身體健康的要求更高了,所以吃零食也得講究點。
但除卻觀念上的改變,零食市場的變化其實是更顯著的客觀原因。
我國的兒童零食行業起步較晚,但在這幾年內突飛猛進地發展。
2019年我國兒童食品市場規模約為5000億,彼時預計2020年將突破6000億,增速超過20%。
傳統零食企業如良品鋪子、三隻松鼠都紛紛下手,推出兒童零食系列。
其中良品鋪子兒童零食的銷售資料,在2020年1月就同比增長了65%。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位要給孩子買點零食的家長,市面上已經到處都是“健康零食”可供選擇時。
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一般不會特意選擇沒有“健康”標籤的種類。
忍痛購入略貴一點的健康版,就在這樣的情形下發生了。
最開始,或許是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催生了產品與產業的出現。
而當商家們都瞄準了健康賽道,逐漸在各種零食品類裡都提供一個額外的貴价健康版選擇。
消費者的習慣,也會悄然被改變。
當市面上有大量的無糖飲料可選擇時,喝普通飲料的負罪感便會強上那麼半分。
相對應的,嘴饞時選一款低糖餅乾,負罪感又會弱上那麼半分。
市場的變遷早已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我們的觀念與判準,很少有人能像曾經一樣、坦然地吃“垃圾食品”。
在抗糖、低卡之類的健康飲食說法剛興起時,大多數人會認為這只是一種風潮。
但風潮吹到現在、伴隨著現代化飲食文化的種種問題,它早已不只是一陣風,而是時代難以逆轉的趨勢。
倘若在購物軟體上搜索“抗糖”,你會發現它名下產品幾乎覆蓋了人的一生。
小孩子抗糖,木糖醇軟糖流行、減少蛀牙;少年人抗糖,傳聞吃多了糖容易青春痘;
青年人中年人抗糖,萬惡糖分與久坐習慣會早就更萬惡的肚腩;
老年人更要抗糖,脆弱的血糖數值可經不起挑逗。
或早或晚,人們註定要為”健康生活“付費。
而相比於正兒八經地在乎飲食習慣,而在零食界的“健康”追求更像一場全人類集體進行的自我安慰。
畢竟如果真要追求完美的健康飲食,零食並不必要。
再低卡的無糖飲料,也沒有一杯水來得健康
但大家都在想著法子降低零食的負罪感,維繫著或掩蓋著放縱的快樂。
哪怕它意味著要多花一筆錢,去購買特別的健康零食。
家長用它來打發焦躁胡鬧的孩子,給自己掙幾分鐘休閒自在的放鬆時間;
年輕人用它來心理安慰,吃的是健康食品,沒說就是零卡。
人類本質上還是熱愛的零食,只能把它包裝得不太有負擔。
“抱歉了錢包,我真的很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