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中秋,廣東這邊好多地方就開始拉閘限電了,一般市區沒什麼影響,最多就是調調空調溫度、注意關燈。主要針對的是郊區周邊的工廠,每個星期要停電兩三天。為了保工保產,應付訂單不違約,很多工廠現在又開始緊急採購大型發電機了,燒柴油的那種,不過現在油也貴。而用不起發電機的,就只好給工人放假。並且拉閘限電是全國性的,不光是廣東,特別是很多南方沿海省份,去年第四季度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很多人都覺得奇怪,現在國內消費不振,出口形勢又這麼好,海外訂單都做不完,為什麼還要限電停產呢?這樣搞得很多中小微製造加工廠接不了活,開不了工,可能會維持不下去,倒閉關門。不是國家一直都在說要大力支援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麼,不給電還怎麼發展?
據說國家其實是從未來大戰略發展高度做出這樣的選擇的。
首先別看出口資料好得一比,一看利潤卻是增長極為有限。國外狂發美元放水,就是利用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用草紙換商品。
疫情改變了經濟模式,以前全世界都走高週轉、零庫存路線,現在都在加庫存,倉庫裡塞得滿滿的,以應付供應鏈錯配和不斷出現的危機。老外們一方面囤積商品,把持住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一方面向中國這個世界工廠下出海量訂單。
算到最後大頭都讓老外賺去,中國人忙活半天就喝上一口湯,還承擔了未來產品過剩、產能擴張的重大市場風險。
有人說你可以提高出口價格啊,但國外一大堆吊絲等著政府發錢,靠中國的廉價商品養活,太貴的哪買得起,價格一升,人家就換個外貿公司或工廠問價,訂單就沒了。國內工廠千千萬萬,內卷的厲害,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有人說國家調高關稅,限制出口規模,這更是作死的節奏,先不說從國際自由貿易規則上就站不住腳,整個就是中國對外開放和國際大迴圈的倒退,而且外貿畢竟是我們的三駕馬車之一。
其次國際上實現碳中和已成為共識,中國也莊嚴做出承諾,就是要站在這個全世界道德和發展的制高點,促進國內生產製造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就更需要節能減排,綠色升級。
問題是中國很多加工製造廠就是不願意升級改造,去搞綠色環保,常年使用老舊裝置,不捨得換更節能降耗更少汙染的機器,而且在市場競爭激烈和海外大量訂單湧入的時候,會增加更多的老舊裝置,用數量和汙染替換質量,以更低的價格衝擊市場,如此陷入惡性迴圈。
國家搞的能耗雙控就是要把生產製造的”總利潤“導向,轉變為”利潤率“導向,比如原來投入100萬可以賣200萬,企業為了增加產值,投入到200萬,卻只能賣350萬,看起來企業多賺了150萬,但實際上利潤率下降了,對整個社會講其實是少賺了50萬,而且為了搶市場,降成本,拼命上高能耗高汙染,有很多無形的成本是由全社會承擔了。
第三就是市場因素和行政約束。中國發電總量的70%都是火力發電,原料主要是煤炭,最近價格都在狂漲,動力煤價格超過1000元,無煙煤超過1600,去年才600。發電廠現在每發一度電就虧損一度電,在當前這個經濟情況下,從經濟整體大局出發,又不可能馬上調漲電價,就只有少供應一些。
在雙碳雙控的要求約束下,末來30萬以下千瓦的火力發電廠將逐漸關停,兩高專案也將逐步限制產能,不再立項建設。國家還為各地方制定了能耗指標,因此每年的最後一個季度,也就是衡量達標的最緊張最關鍵的時期。
所以總的來說,國家限電限產,短期是為了調控國內加工製造廠去過剩產能,同時降低能耗汙染,進而推動外貿出口商品漲價,將輸入進來的通脹再輸出一部分回去,同時也打擊國際市場上針對中國的大宗商品價格狙擊,爭奪上游原材料的定價權。
從長期來看,透過限電限產就是為了擠壓低端高耗能企業,倒逼國內生產製造升級,朝綠色環保、低耗能、高利潤率、高質量的道路上發展。如果不能往這條道路上走的企業加工廠,就推動它被市場淘汰出清,絕對不能再讓它野蠻發展,用數量換質量,用血汗換利潤,用汙染換髮展,想趁著國外需求旺盛狂撈一筆就跑掉。
這樣就可以給己升級改造了的企業工廠讓出發展空間,利潤空間,同時還可以大力促進中國光伏產業、環保行業的發展,鞏固其市場領先地位。
此外國際大迴圈和自由貿易區已是中國必由之路,不斷對外開放和降低關稅也是發展必然,最近中國剛剛申請加入CPTTP。在此背景下,對中國國內未來的勞務用工和權利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日夜加班壓榨工人,血汗工廠996也很快將成為歷史,對能耗和產能的要求更為嚴格,因此經濟結構轉型就顯得非常緊迫,以行政力推動轉變更為急切。
未來全球將面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特別是在社會結構和經濟穩定方面,有可能在一兩年爆發風險。國家對此是有一定的推演和預見的,採取了一些強力的手段推動經濟結構和產業發展的調整,短暫犧牲某些行業和企業的利益,應對國外薅羊毛輸通脹,從長遠來看還是為確保自身利益的。
大家現在比的就是耐力,就是韌性。誰先挺不住,管控不了自身問題,誰就可能先爆發危機,連鎖反應,然後百年之未有大變局就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