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產企業,今年的限電措施好像很嚴格,有開二停五,有開一停六,可能我們會有疑問,咱們這麼多電廠,這麼多世界級的水電廠,為什麼還會缺電呢?
據國家能源局資料:截至8月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2.8億千瓦,同比增長9.5%。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約3.0億千瓦,同比增長33.8%。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2.8億千瓦,同比增長24.6%。
下圖可以看出,發電量構成中,火電佔73%,目前仍佔發電量的絕大多數,水電佔12.47%,沒有想象中的大,而核電佔5.04%,少於風電的7.28%,太陽能2.22%,是最少的;風電和太陽能的同比增長率分別達到了33.8%和24.6%,這二塊的增速是相當大的;火電仍是主要發電方式,佔全國總髮電量的73%。
到底是不是缺電?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供給和需求二個方面來分析。
需求端:
據國家能源局資料,2021上半年能源消費快速增長。全社會用電量快速增長,工業用電貢獻率明顯超過往年水平。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6.2%,較2019年同期增長15.8%,兩年同期平均增長7.6%。這些資料表明,用電需求是確確實實增長了。
需求增長的原因:
①由於國外疫情的控制,社會經濟的恢復,各類產品的需求放大,因此今年我國出口爆增,工業生產自然上漲,工業用電自然處於放量的階段。上半年工業用電同比增長16.5%,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近70%。煤炭消費較快增長,發電、建材用煤增長顯著。上半年煤炭消費同比增長10.7%,較2019年同期增長8.1%。其中,發電、建材用煤持續較快增長,分別同比增長15.7%、12%,電煤對煤炭消費增長貢獻率達到76.7%。工業用電的增長導致電供不應求,為了保民生,只能限制工廠用電。
②其次是電動車數量的增長,不論是電動汽車還是電動其他車,這幾年的增長非常的快,市場的保有量也很大,據統計,2021年我國電動汽車銷量將達到190萬輛,每臺電動車都是行走的耗電使用者,如此多的電動車充電、耗電資料將非常驚人。一臺85Kw的特斯拉充一次電達到了85度。一個月充電五次就是425度,相當於一個家庭月用電量,2020年新能源車保有量是492萬輛,也就是說這些車的用電量相當於增加了492萬戶家庭用電量。
供給端:
①前面提到,我國的發電主要還是煤電。煤炭行業前幾年因為供給側改革,許多小礦被關閉或收編,煤的供應自然就是有限制的。其次印尼是我國最大的煤進口國,2020年進口1.28億噸,我們2020年煤炭產量38.4億噸,印尼佔我國煤產量的3.33%。由於受疫情影響,印尼煤的產量和海運費高漲,2021年自然導致到岸的煤進口數量減少,這也導致煤電廠的發電受影響。
②核電增長並沒想象中的快。我國核電佔全國發電量的5%,遠少於法國的70%和美國的19%。受日本福島核電站洩漏的影響,我國內陸的核電站建設基本停滯。桃花江核電站也沒訊息出來了。
下圖可以看出,核電站還是在沿海的地方,數量不是很多。在建的機組才15個。遠滿足不了用電需求。
另一方面,受北方寒潮來臨,煤電都首先要保民生,保住供暖用煤和用電,因此,接下來的限電可能並不會松。
總的來說,受碳達峰影響,社會用電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供應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是會趨於一種緊平衡的狀態。
為什麼要限電限產?
這裡面至少有三大原因:
一是,煤炭價格上漲,煤電廠發電,是純虧的。
在中國,電力是公共產業,具有很強的公益屬性。電費價格上漲,關係到國計民生,政府不會輕易調高電價。
事實上,在今年早些時候,國家發改委就曾釋出訊息稱,有必要調高電價。但在輿論上,遭到諸多反對意見。
中國電力行業是國營獨資壟斷,漲不漲,是政府說了算。但政府會深度考慮到老百姓的意見,老百姓不同意電費漲價,政府想漲價,阻力很大。不像美國,德州一場暴風雪,電價就能暴漲100倍。
電費漲價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電價不漲,可煤炭價格卻猛漲。由於中國對澳大利亞煤炭進口實施限制令,今年上半年,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煤炭僅78萬噸,同比下降98.6%,基本上就不從澳大利亞進口煤炭了。
在禁止澳煤進口後,中國增加進口了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哥倫比亞以及菲律賓的煤炭。但這些煤炭進口成本都比澳大利亞煤炭更高。
國產煤炭由於品質較差,埋藏較深,開採成本也比澳大利亞的露天煤炭高得多。在過去,中國之所以從澳大利亞大量進口煤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澳煤比國產煤成本更低。
而中國70%的電力都來自於煤電。煤炭成本一高,電力成本就迅速拉昇。可是,電價不能上漲,煤電廠就只能虧損發電。
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越發電,越虧損。有些煤電廠就乾脆停工維護,減少發電。
但相反,風電、核電、水電等綠電,卻完全不受影響,能夠持續供應。相比於煤電,風電、核電、水電等綠電,潛力更大,勢頭更猛,更可持續。
二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猛漲,中國的產能擴張,並沒有帶來利潤的高增長,尤其是輕工製造產業。
中國的輕工製造產業長期處於微利狀態,絕大部分利潤都被國際大牌所拿走。就拿我所在的廣州來說,一件普通T恤的製造成本大概就5塊錢,出廠價一般就8塊,毛利3塊錢。
但是,要扣除尾料、房租、稅費、水電等其他成本,一件T恤的淨利潤也就1塊錢。可是,這件T恤只要掛上一個外國名牌,就能賣到100多,200多,其實都是同一批工廠所生產。
所謂的日貨、韓貨、歐貨、美貨等,廣州南村鎮的服裝廠全都能搞定,他們的背後都有一個名詞:中國貨。
新崛起的全球第一大服裝品牌希音,就誕生於廣州南村。
但中國的服裝廠卻並不賺錢,靠的是廉價的勞動力和廉價的原料成本,賺取微薄的利潤,競爭非常慘烈。限產,可以提高中國輕工製造產業在國際供應鏈中的議價權。
這時,就有人會擔心,那我們買衣服會不會漲價啊?可以告訴大家,不用擔心。消費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消費者可以用腳投票。供應端的漲價壓力,短期內不會傳導到消費端。因為在供應鏈中,中國工廠長期處於被壓榨的狀態,他們只是拿回本該屬於他們的利潤,壓縮的是品牌端的利潤點。
供給側改革,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提升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和議價權。
三是,預防通脹風險。
美國人超額印了很多美元,這些美元不會憑空消失,他們來中國了。中國的工業製成品,賣到美國,換回美元。但這些美元在中國是不能花的,得換成人民幣。
中國企業從美國賺回來多少美元,中國央行就要兌換與之相當的人民幣。結果就是,人民幣越來越多。美國的大水漫灌,都灌入中國的流通市場。
再加上,國際資本瘋狂炒作大宗商品,銅鐵糧油豆等很容易被哄抬價格,從而引發潛在的通貨膨脹風險。
錢在供應端過熱,可以拉動生產,但轉移到消費端過熱,就極容易引發物價上漲,通貨膨脹。
四是,預防產業過熱。
別看現在,中國製造業海外訂單源源不斷地進來,但美國不是沒想過,對中國紡織工業下狠手。新疆棉事件,過去還不久。
在熱錢的湧入下,中國輕工製造大規模擴張,可一旦海外訂單下滑,又會造成巨大的生產浪費。中國現在需要擴張的是中高階製造業,不是低端製造業。
隨著中國產業升級的逐步深入,一部分低端製造業轉移出去,是必然的趨勢。在中國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低端產業盲目擴張,不符合我國產業發展的潮流。
而這一切的調整,都有著一條大主線,它就叫:碳中和。
中東戰爭為中國帶來了21世紀前20年的重大戰略視窗期,但從2020年以後,碳中和就將是中國產業變革最堅定,最確定的一條大主線。
碳中和,讓傳統的化工、電力、能源等產業,迎來百年一遇的大變革時代。它引領著供給側改革,帶動人類新消費習慣的轉變,重塑全球能源產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