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是江蘇美食“三大怪”,倒不如說是江蘇鎮江美食“三大怪”。這“三大怪”不僅是當地人的心頭愛,也為前往旅遊的人群帶來了富有魅力的嚮往。甚至還有著“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嘗三怪太遺憾”的流傳。
——那麼,這“三大怪”是哪三大怪呢?
——香醋擺不壞,餚肉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下面,就讓老於來為大家細細地說一下這“三大怪”。
“香醋擺不壞”
關於“香醋擺不壞”,雖然說它“怪”,但其實這是對江蘇鎮江香醋的最高評價。
鎮江是香醋的最初產地,香醋是鎮江的特產。相傳,當時杜康的兒子黑塔發明的香醋就是在鎮江。
除此之外,鎮江的香醋有一大特點——夏天不發黴,冬天不上凍,即使放的時間久了,也不會變質。並且,放的時間越久,味道就越發濃郁醇香。
因此,也就有了“香醋擺不壞”的說法。而說它“怪”,這僅僅只是本地人對於自己特產的一種自豪。當然,這也成為了外地人前來旅遊的一大閃光點。
除此之外,鎮江的香醋的味道還比較特別。與其他品種的醋相比,它除了具有醋本身的酸味以外,還帶有一種甜甜的味道,而這種甜味是最能體現食物本身的鮮美味道了。
比如,吃餃子時蘸香醋,即使餃子本身的味道不怎麼突出,此時也會變得很好吃。吃海鮮的時候,蘸著香醋吃,海鮮原本的鮮味,也會變得更加突出。
“餚肉不當菜”
江蘇鎮江的餚肉屬於淮陽菜系,以獨特的美味,成為了一道傳統名菜。它曾被選為了“開國第一宴”的主要冷菜之一,因此被賦予了“國宴第一菜”的稱號。
鎮江餚肉是作為冷菜來吃的,它透明偏紅色的,吃起來很酥嫩,並且味道非常鮮美。雖然看上去也是肥瘦相間,但因為其肥肉經過了去脂的處理,吃起來也是絲毫不油膩的。
製作鎮江餚肉所用的肉是精選的豬前蹄,所以肉的品質是很高的,並且冷吃的時候還會帶著豬蹄煮出來的晶瑩剔透的膠凍。同時,為了更加入味,鎮江餚肉還加了硝。
但至於“餚肉不當菜”這一怪來說,就要從傳說的小故事開始了:
聽老人們說,很早很早以前,開酒館的兩口子在做豬蹄子的時候,不小心錯把硝當成了鹽。知道了之後,這肉就不敢賣了,怕吃出事。
但這天早晨,上八仙中的張果老在經過的時候聞到了香味,非要吃。兩口子拗不過,就給他切了一盤。因為肉是冷的,怕會有腥味,就給他加了點薑絲就著,怕吃到肚子裡難受,就給他倒了點鎮江香醋蘸著吃。
後來張果老吃飽了,走了。他們夫婦嚐了嚐,沒想到竟如此好吃。並且搭配著薑絲和鎮江香醋,味道要更加的好吃。於是,這種肉就這樣流傳下來了。但一開始這種肉被叫做“硝肉”,後來為了好聽,才改為“餚肉”。
但無論怎樣,餚肉算是在江蘇鎮江傳開了。順著張果老早晨吃餚肉的習慣,鎮江當地的老百姓也習慣在早晨吃餚肉。並且吃的時候,還要泡壺茶,就著薑絲和鎮江香醋。
所以,這也就有了在江蘇鎮江“餚肉不當菜”的一怪說法。
“面鍋裡面煮鍋蓋”
“面鍋裡面煮鍋蓋”,其實講的是江蘇鎮江的一種叫做“鍋蓋面”的面。“鍋蓋面”是中國的十大名面之一,還被譽為了“江南第一面”。
說它怪,這主要是因為在煮麵的時候,鍋裡還要放一個鍋蓋。這個鍋蓋不是用來蓋在鍋上的,而是要放在鍋裡和麵一起煮的。
關於這一怪的傳說有很多種,但無論哪一種,之所以在煮麵的時候還要一起煮著鍋蓋,其實這都與面的味道是息息相關的。
首先,這裡用的鍋蓋大多都是杉木材質的。而杉木本身帶有一種清淡的自然木香,讓人聞著就感到很舒心。所以,將杉木鍋蓋與面一起煮,面裡也會帶有一種淡淡的清香味道。
另外,煮麵的時候,不蓋鍋蓋的話,很容易會將面煮黏糊,不好吃。但如果蓋著鍋蓋煮,雖然會使面迅速地煮熟,並且又好吃,但也會使鍋裡的水不停地往外溢。
將鍋蓋扔在鍋裡,鍋蓋底下壓著麵條,和麵一起煮,就可以避免出現這些問題。既能迅速地將面煮熟,不黏糊,不坨,又能不使鍋裡的水外溢。
所以,江蘇鎮江煮麵的時候,經常會在很大的一口鍋裡,漂著一個小鍋蓋。雖然看上去很怪,但不得不說很有特色。
當然,只靠“怪”出名是不足夠的,面的味道好吃才是能夠拿“怪”來進行宣傳的資本。鍋蓋面除了受鍋蓋的影響,味道好吃以外,面本身也是很有特色的。
鍋蓋面用的面,是要用竹竿挑著不停摔打的。不過,我們可不要將它與廣東的竹升面混為一家,它們二者是不同的。
廣東的竹升面是用竹竿壓面,而鍋蓋面是用竹竿挑著面不停抖動。所以,鍋蓋面用的面也被稱之為“跳面”。
跳面除了筋道有彈性外,還在麵條上有一些細微的氣孔。所以,這樣的麵條會更容易入味,吃起來也就更有滋味。
按照當地人的吃法,跳面煮熟後,用鱔魚絲或者刀魚羹,或者香乾絲調滷做澆頭,吃起來就是地道的江蘇鎮江味了。
小夥伴們,你們也認為江蘇的這“三大怪”很怪嗎?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