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虛擬現實頭盔,頃刻便潛入大堡礁,看到太平洋清澈平靜的洋流,色彩斑斕的魚群擦身而過;輕點滑鼠,又置身歐洲大陸,漫步春日的凡爾賽宮花園小徑,或是在柏林愛樂數字音樂廳欣賞一場音樂會直播……眼下,足不出戶的沉浸式旅遊正成為許多人的日常選擇。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旅遊、觀演、看展等線下體驗活動幾乎陷入停擺,全球旅遊業遭受重創。變局之下,旅遊業的新趨勢逐漸顯現: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介入,融入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等技術的數字旅遊,不僅“治癒”了被困在家中的旅遊愛好者,也為旅遊業開啟了一扇窗。
誠然,數字技術“加持”下的旅遊存在短板:這是主體不在場的旅行和受到裁剪的風景。我們可以用他人的眼睛看世界,但錯過的是溫涼的海水漫過腳背的觸覺、同一件藝術品前和陌生人的相視一笑、美食入口心生滿足的瞬間……不論技術如何飛速發展,旅行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短暫作別日常生活,在陌生的場景中見山見水,見他人也見自己。但當我們將視線放遠,旅遊的另一種圖景正徐徐展開。
藉助數字技術,遊客可以抵達常人無法抵達之處:與南極洲的座頭鯨一同游泳,站在火山口眺望壯闊風景,上一秒在高空遙望天使瀑布,下一秒化作飛流直下的水花——4K顯示器、杜比全景聲技術帶來沉浸式的視聽體驗,那些地處險遠的非凡景緻從未如此觸手可及。
在推動“可及性”方面,數字旅遊擁有巨大潛力。近年來,一些提供虛擬旅遊服務的企業釋出調查顯示,線上旅遊受到高齡人士的廣泛歡迎,“銀髮族”甚至成為公司業務的新增長點。無論是因旅遊費用高昂而止步,或是因高齡、殘障等不便出行,數字旅遊都能彌補無法親身到場的缺憾。
數字旅遊同時具有生態友好的特點。對於過度旅遊導致生態脆弱的旅遊景區或是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產,數字旅遊提供了雙贏的解決方案。“數字敦煌”專案對敦煌石窟和相關文物進行全面的數字化採集、加工和儲存,讓文博愛好者隨時暢遊洞窟,以高畫質解析度瀏覽巨幅壁畫。全球各地的博物館、劇院、音樂廳、動植物園紛紛開發數字專案,將世界變為“沒有圍牆的學校”。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旅遊將不再是“權宜之策”,而是成為重塑旅遊業的重要因素,線上與線下實現互補,旅遊的內涵也因此而更加豐富。
作者:莊雪雅
來源: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