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認為 乾元背東國 應該是中國錢幣 這枚瀋陽附近出土的 差點被韓國人搶走 好險好險 今天半路攔截 花費高價拿下 給中國人留點牛逼的東西感謝兄弟們的鼓勵,
在此想說明一下,之所以高價攔截此枚錢幣,是不想將一枚 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政權鑄幣流失到韓國,乾元背東國 其實並不是朝鮮古代錢幣,膚淺的闡述一下我的理由: 乾元背東國,在我國曆代正史中沒有任何記載,而在1938年之前的任何書籍泉譜中也沒有任何記載,但目前中日韓各國泉譜及書籍,卻均將此錢列為高麗錢幣,唯一的理由和出處是 1938年奧平昌洪所著《東亞錢志》,這本書籍出版之後,1940年丁福保的《歷代古錢圖說》也馬上引用,是我國第一本引用此依據的泉譜,從此以後,東亞各國的泉譜及書籍均將乾元背東國的鐵錢鑄造年代定為高麗成宗時代(981-996),將乾元背東國的銅質錢鑄造年代列為高麗穆宗時代(997-1008)。
《東亞錢志》成為此錢銅鐵兩種鑄造年代認定的唯一出處。 但《東亞錢志》的依據又是什麼,不外乎有四個:依據一,我國南宋 洪遵於紹興十九年(1149)所著的《錢志》,該書是目前我國存世的最早的錢幣書籍,裡面第一次對外國錢幣進行了詳細介紹,其中包括了日本 朝鮮 安南 東南亞 西域的貨幣,裡面第一次闡述了朝鮮高麗王朝的錢幣:東國、海東、三韓。也許是東國倆字的混淆,東亞錢志就濫用概念外加聯想,將乾元背東國也列為高麗鑄幣。依據二,朝鮮半島屢次出土此錢,特別是故都開城也曾出土,當時中國鮮有出土記錄。依據三:對東國這兩個字的分析和理解,東國在古代泛指中央政權以東的日本、朝鮮。殊不知還有一個早在王氏高麗200多年前就被稱為 “海東盛國”渤海國,也屬於“東國的範疇”。
依據四:各國正史的含糊記錄,摘抄如下:《高麗史·世家·成宗》載:十五年“夏四月辛未鑄鐵錢”。《高麗史·食貨二》載:“成宗十五年(宋至道元年,995)四月始用鐵錢”。《高麗史·食貨二》載:“是年(肅宗六年,1100)亦用銀瓶為貨,期制以銀一斤為主,像本國地形,俗闊口”。“忠惠王元年(元至順元年,1330)四月,始用新小銀瓶,一當五綜布十五匹,禁用舊瓶”。《高麗史·食貨二》載:恭讓王三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七月,都有評儀使司奏:……吾東方之錢,如三韓重寶、東國通寶、東國重寶、海東重寶、東海通寶(東海為海東之誤)載之於中傳籍蓋可考也。近古代又造銀瓶為貨,皆與布匹子母相權。後因法弊,銅錢、銀瓶俱廢不行,遂專用一綜布為貨。
銀銅既非本國所產,錢瓶之貨卒難復行,宜令有司參酌古今,依仿會子、寶鈔之法,置高麗通行楮貨,印法流佈,與五綜布相兼行使”。《高麗史·食貨二》載:“恭王五年(元至正15年,1355)九月,都有堂令百司議幣諫官獻議曰,本國近左川碎銀權銀瓶之重為貨;而以五升布翼以行之”。《高麗史·食貨二》載:“肅宗七年(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十二月制,富民利國莫重錢貨,西(宋)北(遼)兩朝行之己久,吾東方獨未之行,今始制鼓鑄之法,其以所鑄錢一萬五千貫分賜宰相文武兩班軍人,以為權與,錢文曰海東通寶。”
《宋史·外國傳·高麗》載:“崇寧(1102—1106)後,始學鼓鑄,有海東通寶、重寶、三韓通寶三種錢”。 從這些可查的正史資料,沒有一句是說乾元重寶背東國的,即使是說到成宗時代始鑄鐵錢,也沒有提到是乾元背東國鐵錢。 所以,僅僅憑藉這幾條並不確鑿的依據來認定乾元背東國是高麗貨幣,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但如今 《東亞錢志》卻是最早認定此錢是高麗錢的書籍,也是唯一出處,這就給我們留下很大的探討空間。 《東亞錢志》認為乾元背東國鐵錢是朝鮮高麗成宗時代鑄造,成宗時代一直行用北宋年號(太平興國--淳化),直到993年才改用遼年號(統和),實在找不出理由行用宋遼年號,反而鑄造唐代年號錢,唐乾元元年與高麗成宗相隔200多年,成宗有什麼理由來鑄造乾元年號錢?
是對一二百年前大唐的敬仰?那又為什麼要鑄造安史之亂之後唐代開始衰落時期,導致了惡性通貨膨脹,口碑很差的“乾元重寶”??所以 這個認定實在說不通。 《東亞錢志》認為乾元背東國銅錢 是朝鮮高麗王朝時穆宗王訟二年(998年,宋真宗鹹平元年)始鑄。這就更站不住腳了,992-993年,第一次遼麗戰爭之後,高麗戰敗開始成為大遼附屬國,向遼國稱臣納貢,與北宋斷交,並放棄北宋年號而行用的是遼年號:統和。遼麗和睦相處,與宋交惡,連宋朝年號都不敢用了,怎麼可能鑄造大遼國建國前的世仇 唐朝的年號??
當年大遼國還被稱為契丹的時候 與唐朝也曾打的不可開交,高麗絕對不可能冒犯宗主國去鑄造乾元通寶背東國。 所以 《東亞錢志》的依據 和 判定結果 都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根據乾元重寶背東國,這種年號+地名的組合,我們可以判斷,這是一枚 中央政權下的地方鑄幣,或地方政權彰顯與中央政權某種政治意義的錢幣,也或許是中央政權鑄造的跟某其他政權有關的貨幣(譬如乾隆背安南) 我始終認為 乾元背東國 是唐代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鑄幣 我們一定不要忽視唐代東北一個強大的國家---渤海國。
渤海國200多年與唐朝相始終,這親密的200多年,唐代從政治上 經濟上 文化上 軍事上均給予了渤海國強大的支援與輸入。當時的渤海國,疆域廣闊,西伯利亞東部、黑龍江東部、吉林幾乎全部、遼寧東部(恰恰此枚錢幣出土於遼東)、朝鮮半島北部(出土乾元背東國也很正常),均是渤海國的領土,銅鐵冶煉及手工業非常發達(請看附一),這麼強大的國家,繁榮的經濟、發達的文化不可能沒有鑄幣。 而唐肅宗乾元年間,恰逢渤海國王--大欽茂將國都由中京顯德府遷都到上京龍泉府,鑄造乾元背東國,彰顯忠於大唐,慶祝遷都,是有政治意義的,是可以說的過去的,做為地方流通貨幣也是有可能的。
另外,東國這兩個字,渤海國使用在前,渤海國自古就有 海東盛國 之稱謂。而高麗所謂的東國,意為中國之東,且比渤海國使用的晚,而且也跟乾元年號對不上,所以 乾元背東國 無論從年號的使用 東國稱謂的使用 以及當時與中央政權的關係,均能排除高麗王朝鑄幣。而渤海國到底應不應該存在鑄幣?
我們繼續探討一下:
1)任何一個強大的地方少數民族政權,即使自己當初的貨幣流通很原始,基本都是實物交易為主,但透過向中原政權的學習和引入,不但流通中原貨幣而且開始了自己鑄幣,無論遼金西夏,還是後金,包括高麗和安南,概莫能外,那麼渤海國也不可能特殊,一定有自己的鑄幣。
2)渤海國無論政治還是經濟、文化、軍事全面模仿甚至照搬唐朝,你有唐三彩我有渤海三彩,你有長安城我有龍泉府。。。。那麼你有乾元 我也有乾元, 應該是合情合理的。
3)渤海國的銅冶煉業異常發達。在寧安、琿春、敦化、和龍、吉安等地出土大量的銅器、銅佛、銅鏡及品位極高的銅柱和鎏金器件, 青銅和白銅皆有。從這些銅器物來看, 渤海國銅器的使用已十分廣泛, 銅在冶煉和製作上亦有較高的技藝。
4)渤海國盛產銅,銅是渤海向唐朝主要的輸出品之一。從鴨綠江口, 海道經旅順, 南至登州是渤海通唐的要道之一,山東的登州是渤海國銅礦向唐出口的落地點。史載開成元年六月, 淄青節度使奏, 新羅渤海將到熟銅, 請不禁斷 。此證明, 渤海國內的經濟已達到較發達的水平, 銅除了滿足國內生活用具、佛教用品和裝飾器物的大量需要外, 在數量上已存在剩餘。這更說明渤海國有能力發展貨幣經濟, 已具備了自鑄貨幣的可能和條件。所以 我們可斷定 渤海國一定有自己的鑄幣,
且渤海國流通的貨幣也像遼金西夏後金一樣有三大類:
1、實物(金銀銅、布帛、毛皮、特產等)
2、中原地區流通的貨幣3、自鑄貨幣既然渤海國應該有自己的鑄幣,那應該是什麼呢?目前東北地區出土的沒有明確史載的只有通行泉貨、助國壯國、乾元背東國這三種。
通行泉貨早在民國初期就背方藥雨認定為遼錢,但《東亞錢志》給駁回並認定為南唐李璟時期鑄,理由是南唐 永通泉貨也有泉貨倆字,很不可思議的理由,幸虧後來國內專家們給予了平反,又重新認定為遼鑄。助國壯國至今也還有爭論,有的說是遼錢,但海雲寺和尚之說有點太牽強,然後有了遼代東丹國之說。
東丹國是一個存在了57年的遼國屬國,其實就是被遼給滅了的渤海國,依照渤海國比遼更為先進的鑄造業,精緻的助國壯國更有理由向東丹國靠攏,無論是遼鑄 還是遼東丹國鑄,總歸都是 遼代貨幣。目前 唯一沒有史載也沒有國內統一判定 且能與渤海國對應上的東北地區出土貨幣,就只有乾元重寶背東國了(也可能有背移範開元,待考證)。 但韓國專家們又說了 渤海國是韓國的古代國家,讓我們歸還遼東 歸還長白山,每年都有大批學生去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造訪。
所以我們要必須證明:渤海國是唐代中央政權管轄的高度自治的地方政權。 證明了這一點 就基本可以有理有據的駁斥日本和韓國人,有理有據的認定 乾元背東國 跟西夏、遼、金錢幣一樣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的鑄幣了!!!!!! 附一: 渤海國的手工業 渤海國的手工業有紡織、銅鐵冶煉、金銀品製作、陶瓷和造船等行業。紡織品有布、綿、紬,原料是麻和蠶絲,產地主要在今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縣附近地區(顯州)、朝鮮咸鏡南道(沃州)和牡丹江中游(龍州)。據遼滅渤海後東丹每年要向遼貢粗布15萬匹這一事實,知渤海地區的紡織業是相當發達的。銅的冶煉和製作也有一定規模。煉出的銅除用於製作生活用的各種器皿和裝飾品外,還把大批熟銅運到今山東半島(淄青)出賣。
今黑龍江省寧安縣以南的哈爾巴嶺一帶和東寧縣大城子地區,是銅冶的主要地。鐵的產地主要在中京顯德府,顯州位城縣的鐵最著名。已經發現的渤海時代的鐵製品已近50種。渤海人也能製作金銀製品。和龍縣北大地、寧安縣上京、敦化縣六頂山等處渤海遺址,出土的金銀製品有金帶、金飾件、金釧、金耳璫以及大量鎏金器物和銀釵等。814年(唐元和九年),他們曾向唐獻金、銀佛像各一。陶瓷製品近十幾年在渤海遺址中出土很多。陶器有碗、缽、罐、碟、盤、瓶、缸、杯等,並發現了許多釉陶和質地優良的三彩陶。瓷器殘片。在寧安、敦化及今俄國烏蘇里斯克(雙城子)等地的渤海遺址中,皆有發現。另外,60年代初在渤海上京故城南的今杏山鄉,發現了大片渤海磚瓦窯群廢墟,1980年探明有20餘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