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膝蓋上有一塊叫「髕骨」的骨頭,它就像一節磁懸浮列車,漂浮在膝蓋上方,也就是北方人常說的“波稜蓋”。
在行走、奔跑、攀登等動作中,髕骨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在日常生活中出於各種原因,女性的“波稜蓋”很容易跑偏。
女性的膝關節為什麼那麼脆弱?《生命時報》採訪專家解讀,延長膝蓋的“使用壽命”。
受訪專家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骨科主任 朱威宏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外科副主任 曾春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中心副主任醫師 張波
“波稜蓋”是怎麼一點點跑偏的
髕骨位於股骨下端的前面,上寬下尖,前面粗糙,後面為關節面。它的存在讓大腿肌肉省去很多力氣,膝關節屈伸活動更自如。
“波稜蓋”跑偏,其實是髕骨關節不穩定或髕骨脫位,女性由於肌肉力量相對較弱且易併發韌帶鬆弛,固定髕骨的結構不夠強,很容易跑偏。
髕骨關節發育異常
比如關節軌跡不良,可導致雙下肢力線不正,出現單側或雙側髕骨外翻,看上去像是“K”型腿或“X”型腿。
髕骨慢性損傷
走路或活動時,髕骨會承受慢性損傷,引發炎症,繼發軟骨退變、膝前疼痛,甚至導致膝關節內結構功能紊亂。
軟組織結構異常
股四頭肌發育異常、髕骨內側支援韌帶鬆弛或撕裂、外側支援韌帶緊張等,均可造成髕骨關節不穩定。
一個動作快速自查髕骨
“波稜蓋”跑偏後,最主要症狀是膝前區的持續性鈍痛,多出現在上樓梯、久坐或久蹲時,也可能有關節無力、彈響等情況。
半脫位時,患者在做某個動作、姿勢時會有莫名的“恐懼感”。這是由於人本能害怕髕骨脫位,會透過限制動作,對半脫位的髕骨進行自我調整,使其歸位。
生活中,想要快速自我診斷髕骨偏沒偏,不妨摸摸自己的“波稜蓋”。
向內外側輕輕地來回撥動,感受有無髕骨內側疼痛、活動度過大或“恐懼感”。
如果答案為“是”,或平時出現髕骨處疼痛以及屈膝負重時疼痛,應及時診治,避免組織進一步受損。
女性膝蓋更易出bug
除了“波稜蓋”易跑偏,女性的膝蓋彷彿天生自帶不完美屬性。
激素影響→骨質流失
女性40歲左右,骨密度達到峰值後開始下降。
再加上絕經後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骨內的鈣大量丟失導致骨質下降,骨質疏鬆會降低骨骼強度,骨質增生會增加骨骼磨損。
女性在排卵期時,膝關節附近的肌肉力量會變弱,發生關節意外損傷的機率是平時的2~3倍。
身體結構→穩定性變差
女性的骨盆往往更寬大、後傾,髖關節外翻角度較大,使膝關節的股四頭肌夾角很大、關節外翻。
從骨骼力學角度看,隨著股四頭肌夾角的增大,向外側牽拉髕骨的分力逐漸增大,髕骨穩定性也越來越差。
生活方式→關節勞損
有的女性喜歡穿高跟鞋,讓膝蓋承受很大壓力,膝部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久之易引起關節腔、肌肉、韌帶等多因素的勞損甚至退變。
5件事讓膝關節更穩
既然先天因素無法避免,為了延長膝關節“使用期”,最好的方式是預防和早期發現。
科學減重
跳躍動作中,膝關節瞬時承受的力量可達體重的6倍,肥胖人群膝關節承重更大,適當減重有助減輕關節的壓力和磨損。
避免不合理運動
爬山、登高等運動不是人人皆宜,臨床中不少患者是爬山後得了骨性關節炎,不得已需手術治療。
猛然發力跳躍、轉向奔跑等對膝關節有高衝擊力,應該避免;隨著年齡增長,大家要逐步調整運動方式,以游泳、騎車和散步為主。
調整生活習慣
避免背、扛重物;避免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女性儘量少穿高跟鞋,可換成軟底鞋。
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發現,穿高跟鞋爬樓梯時,膝關節負荷的壓力是體重的3倍。
鍛鍊肌肉“耐力”
平時可以做一些鍛鍊軀幹、大腿肌肉的運動。尤其是女性,更應注意改善步態、增強膝關節穩定性,常練習仰臥抬腿、用腳挑枕頭等。
及早發現關節損傷
注意膝關節炎的5個典型症狀:關節痛、關節僵、關節腫、骨摩擦感(可聽到較頻繁的關節彈響)、關節無力。
要提醒的是,如果運動後出現膝關節疼痛,經休息4周後仍不緩解,可能是關節內損傷,比如軟骨挫傷、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等,需及時就醫。▲
本期編輯:徐夢蓮
版權宣告: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