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並非為醫學知識類文章,將從科學的角度結合實際案例客觀分析塑膠大棚會不會危害身體健康。側重點在塑膠大棚,並非關於人體健康的知識科普】
在我國塑膠大棚是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發展起來的種植方式。因為塑膠大棚能夠有效增加棚內溫度和溼度,農作物得以快速生長,受到了很多農民的歡迎。但是長期在塑膠大棚裡幹活,卻可能危害身體健康。
就拿身邊的一個例子來說,一位朋友的父母就是在農村以種地為生,對他們而言,塑膠大棚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來源。小到柴米油鹽,大到生兒育女,這一切的費用都來自於在塑膠大棚裡種植農作物所獲得的收入。生活的壓力迫使他們,不得不長期在塑膠大棚中工作。
近些年來,兩位老人的身體狀況明顯不太好,他的母親因為長期在溼熱的塑膠大棚中工作而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風溼病,膝關節總是紅腫的,而且一到陰雨天就特別疼痛,同時還伴有口眼乾澀、食慾不振的症狀。他的父親精神有一些萎靡,經常喜歡一個人獨處,同時,伴有周身乏力、反應遲鈍的症狀。每當聊起老人的時候,他的眼中總是飽含淚水,令人感慨萬千。
塑膠大棚真的有這麼大的危害嗎?
在大棚裡工作更顯老?
塑膠大棚可以利用太陽的光照,讓大棚內有一定的保溫作用,並且塑膠薄膜具有提高土溫和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塑膠薄膜只能夠起到保溫保溼的作用,而不能夠起到防曬的作用。農作物可以在塑膠大棚中得到足夠的光和熱,從而大大提高了生長的效率,高質量農作物、反季節蔬菜等供不應求。那麼人們長期在溼度和溫度較高的環境下工作,必然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
比如常見的一些骨骼、肌肉、關節疼痛的風溼疾病,都是因為長期在潮溼的環境中慢慢形成的。而且棚內是一個陽光充足的封閉空間,紫外線強烈,如果長期在裡面工作而不注意防曬的話,很容易造成蕁麻疹、日光性皮炎等面板病。強烈的陽光照射下,人們的面板就會漸漸地曬出黑斑,面板不僅會出現面板病,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其老化的程度。所以長期在塑膠薄膜下工作的人往往比一般的工作人員,看起來要顯得更老一些。
在大棚工作為什麼更容易感冒?
我們都知道塑膠大棚中的溫度要比正常室外的溫度要高。因為塑膠大棚的工作原理就是藉助一層塑膠薄膜而形成一個溫室,白天有陽光的時候,棚內溫度會比棚外的溫度要高。那麼,人們在幹活過程中必然要進出大棚,春秋季節還好說,棚內外的溫度不會相差太大。但是一到冬夏季節,塑膠大棚內外會形成一個比較大的溫差,如果稍有不慎便會引起感冒。
冬季室外溫度以零下居多,但是棚內平均溫度卻在10℃左右。我們可以試著想一下,如果我們經常出入於溫差達到10℃的兩種環境,那麼身體能夠承受得住這樣的溫差嗎?
同樣的,在夏季室外溫度大概在30℃左右,但是棚內的溫度會更高,有時候甚至能達到50℃的高溫。而如果年年夏季在50℃的高溫下工作,人體就會流失大量的水分和糖分甚至會出現缺氧的狀態。有些人還會因為強烈的光照而出現過敏現象,甚至是全身紅腫。
所以塑膠大棚強烈的溫差會讓人體難以承受,長期在裡面工作的話,身體必然會對溫度比較敏感,感冒發燒等病症也會經常性地出現在他們的身上。
封閉的大棚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正常的溫度下,只有春季和夏季農作物是茁壯成長的,但是對於塑膠大棚而言,只要有陽光和水源,那麼農作物在人們的認真管理之下在任何時候都會生長的非常的好。塑膠大棚內生長的農作物要比露天生長的農作物質量更好、生長得更快,這就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的積極性。
為了國家的糧食充足,為了我們能吃上反季節蔬菜和水果,也為了多掙點辛苦錢補貼家用,許多農民都幹起了大棚養殖,然而這背後更多的卻是汗水。有人因為長期在溫室大棚中工作而累暈倒過去,有人因為陽光曝曬而缺氧過,還有人因為長期在封閉的空間裡工作而精神呆滯……
另外,人們在種植農作物的時候需要不斷噴灑農藥,起到防病蟲害的作用。農藥在大棚的高溫環境下更容易揮發,對人體的危害也更大。一般來說,噴灑過農藥一週後,其毒性才不至於危害人體健康,但是人們往往沒有時間等待農藥安全期過後再去幹活,因為棚裡的農作物每天都需要灌溉和管理。
長此以往的話,農藥就可能會在人們的身體中殘留下來,對人們的身體逐漸造成危害,導致一系列的呼吸病和頭暈目眩等症狀。尤其是手上的變化最明顯,面板開裂,粗糙乾澀,指甲嵌黑,這確實是勞動人民的手,但在外人看來卻只覺得心酸。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長期種植農作物的農民,有的時候是一直保持站著的姿勢,有的時候是一直保持蹲著的姿勢,也有的時候是一直保持彎腰的姿勢……這對於長期種地的農民而言,他們的身體就會變得越來越不協調,因為過度勞累,而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痠痛的症狀,以及身體形態的改變,最常見的就是彎腰駝背。
所以,我們在細心管理和種植農作物的同時,也需要更加認真地對待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地對待自己的身體健康,農作物需要茁壯成長和健康長大,人也需要適當的休息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