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帝王多風流,看過《還珠格格》的人,應該都知道乾隆皇帝後宮佳麗三千,卻還在下江南時送給漢族女子夏雨荷一首愛情詩。
作為清朝壽命最長的皇帝,乾隆的一生可謂風流多情,不僅在宮外處處留情,在他的三千後宮中,也曾對一位妃子十分恩寵,她就是嘉慶帝的母親——令妃。
據說當年乾隆對令妃的喜愛程度絲毫不亞於皇后富察氏,甚至在令妃剛剛生產不久,就急著寵幸她,而關於令妃的死因一直是個謎,直到百年後屍骨意外出土,她的死因才被揭開。
乾隆
包衣出生的貴妃
令妃原名魏佳氏,1727年出生,滿洲正黃旗包衣,父親是內管領魏清泰。
雍乾時期,魏佳氏的家族已經是標準的內務府中等官僚家族,雖然是內務府的官員,但是魏家屬於漢族血統,在滿清王朝以血統種族劃分三六九等的封建制度下,魏佳氏包衣的身份是她無法與其他正黃旗官宦子女相提並論的弊端。
乾隆六年,魏佳氏選秀入宮,開啟了她傳奇的一生。
也許是包衣的出生,讓年紀輕輕的魏佳氏從小便練就了一身察言觀色的本事,在各種權利與利益搏殺的後宮,魏佳氏憑藉著她過人的機靈,成功吸引了乾隆的注意。
乾隆十年,魏佳氏從魏貴人升級為令嬪 ,《尚書·微子之命》有“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之句,其中的令聞指的是儀容秀美,使人景仰的意思,被皇帝賜“令”字,可見魏佳氏的容貌在乾隆的眾多妃子中,應當是及其出眾的。
嬪,是地位僅次於妃的女官,在皇帝后宮,擁有地位官階的女官,除了皇后,再往下就是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分居東西六宮。
雖然此時,魏佳氏只是六宮中品階最低的嬪,但這對於包衣出身的她來說已經是極盡殊榮了。
當時,魏佳氏整整比乾隆皇帝小了十六歲,雖正是青春年少的年紀,但是光靠較好的容貌是無法從諸多後宮佳麗中脫穎而出的,除了外貌,高情商也是魏佳氏的絕對優勢所在。
從乾隆冊封她為嬪的冊子裡就不難看出魏佳氏的為人,在乾隆看來,魏佳氏為人溫柔和善、聰慧明理,是個賢內助。
而此時魏佳氏才十九歲,相比宮中其他的嬪妃,能在如此年紀就爬到嬪妃的位置,已經超越了大多數人。
三年後,乾隆十三年,魏佳氏再次被提拔,晉升為妃,次年行冊封禮。
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令妃為皇帝生下皇七女,這是令妃和乾隆的第一個孩子。
乾隆二十二年生下皇十四子永璐,可惜這個孩子從小體弱多病,在四歲那年得了水痘,不幸夭折。
一年後,令妃又為乾隆生下皇九女和碩和恪公主。
乾隆二十四年,令妃小產一次,根據皇宮妃子懷孕添炭的習俗計算,這個孩子約莫是在八個月時流產。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丑時,令妃生下皇十五子永琰,這就是後來的嘉慶帝。
隨後在乾隆二十七年和三十一年先後生下皇十六子、皇十七子永璘。
從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三十一年,短短的十年間,令妃總共為乾隆生了四個皇子和兩個皇女。
由此可見,乾隆對令妃的寵幸程度有多頻繁,就連令妃剛剛生產完也急著翻她的牌子寵幸,在擁有三千後宮的皇家實屬罕見。
其實,乾隆對令妃的寵幸除了喜歡之外,還帶著一種保護。
自古在帝王家的後院多是是非之地,要想安穩保命,除了受寵之外,懷有皇帝的龍種也是另外一種保護后妃的手段。
站在權利之巔的皇帝,在面對三千後宮時,有時也要顧及這些後宮身後的家族勢力,並不敢過於偏袒某一人,所以,讓自己喜愛的妃子懷孕也是一種另類的保命方式。
畢竟魏佳氏以包衣的身份一路升為皇貴妃,這樣的殊榮難免會遭人嫉妒。
在滿清後宮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皇后在位時,不冊封皇貴妃,除非是皇后死了,後宮無人,皇上才會立副後,或者是貴妃死了,皇上念及舊情追封皇貴妃,像魏佳氏這種情況,皇后在位,貴妃也沒死就冊封皇貴妃的情況,在滿清的後宮尚屬首次。
乾隆為了魏佳氏不惜違背規矩辦事,不得不說,令妃在乾隆心中有多重要了。
聖寵不衰
從乾隆二十年到乾隆四十年,長達20年的歲月裡,令妃能夠在爾虞我詐的後宮,始終立於不敗之地,乾隆六次南巡中,竟然有三次都帶了令妃同行,後面兩次,是因為令妃已經香消玉損,才沒有同行。
乾隆每次南巡,一起隨行的人員數量是有嚴格規定的,除了皇后每次必須隨行之外,其他能夠隨行的嬪妃只能有五人。
除了南巡之外,乾隆對令妃的恩寵並不像帝王和妃子的感情,相反更加接近平民夫妻,據悉,乾隆十分喜歡令妃陪著吃飯,即使是懷孕,也要她作陪,有時,為了能夠過二人世界,乾隆甚至會讓令妃把孩子交給其他妃子看管,擠出時間來陪他。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去熱河圍獵,當時令妃才剛剛生完十七皇子出月子,乾隆為了和令妃朝夕相處,乾脆把穎妃叫過來幫忙照顧孩子。
為了表達對令妃的喜愛,乾隆四十年,下令將皇貴妃孃家從包衣佐領抬入鑲黃旗滿洲。
滿洲八旗,在清代是皇親國戚的象徵,其中以鑲黃旗為首,代表皇帝和皇室成員。
此次給令妃全家抬旗,可見乾隆對令妃的一片深情。
從繼皇后那拉氏被廢除後,乾隆一直未曾立後,令妃統領後宮長達十年之久,也得到了只有皇后才能擁有的殊榮。
按照清朝的典章制度規定,東珠朝珠只能是皇室的正主才有權利佩戴,除了皇上之外,在整個後宮只有皇后和皇太后能夠佩戴,當時,身為皇貴妃的令妃也被允許佩戴了東珠朝珠。
乾隆為了表達愛意,親自賜“柔嘉之質”來表彰令妃,在乾隆的眼裡令妃是美麗與溫柔的並存。
不過,令人惋惜的是,令妃最終沒有逃脫乾隆摯愛的女人皆短命的命數。
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十,令妃和乾隆所生的大女兒暴斃,年僅20歲,令妃傷心過度,在女兒去世後的19天之後,也離開了人世,享年四十九歲。
對於令妃的去世,已年近花甲的乾隆禁不止老淚縱橫,親自為愛妃寫下悼詞。
原本按照皇貴妃的禮遇下葬,令妃只能有58件儀仗陪葬,但是,乾隆為了給愛妻風光的葬禮,硬是親自加了18件,變成了76件儀仗,只比皇后的少了一件。
二月十一日乾隆加諡皇貴妃為令懿皇貴妃,“懿”字同樣代表了美好的意思。
乾隆六十年,正式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儲君,追封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貴妃為孝儀皇后。
嘉慶二年,乾隆下旨,讓嘉慶帝在他死後將他和孝儀皇后的牌位一起放在養心殿東佛堂供奉。
皇貴妃的死因
關於皇貴妃得知女兒死訊後突然暴斃的事情,一度引起了坊間諸多猜測,作為乾隆帝深愛的妃子,為何在臨終前還像其他人一樣移送到吉安所等待死亡呢?難道皇貴妃的暴斃事有蹊蹺?
1928年,軍閥孫殿英在民間瘋狂搜刮民財,帶著一幫軍閥挖掘了埋葬皇室成員的裕陵。
當時居住在天津的溥儀得知祖墳被挖,特遣手下去處理後事,在清理裕陵地宮時,在棺床西邊的兩具棺木之間,發現了身著黃色龍袍,皮肉完好,無任何腐爛的皇貴妃,除了屍體完好之外,皇貴妃的牙齒也沒有全部脫落,嘴角邊還保持著微笑,離世時似乎十分安詳。
一般屍體能夠儲存完好只有兩種可能:
一、人剛剛斷氣時,立刻進行防腐處理,並且裝入特製的棺木裡,才能儲存屍體的原貌;
二、死者身體裡有類似水銀的高濃度化學藥品。
那麼,皇貴妃究竟是被人毒殺的,還是屍體經過了特殊的處理?
乾隆當年立十五皇子永琰為皇太子時,並沒有立刻公開,而是秘密寫了詔書。
巧合的是令妃暴斃的時間恰好是乾隆立太子的兩年之後,會不會是乾隆怕令妃知道兒子是下一任皇位繼承人之後,“母壯子貴”篡權奪位,鼓動外戚策反?
畢竟當時乾隆還在位置上,如果令妃鼓動自己的家族謀反,提前將他趕下臺,也不是不可能的。
劇照 令妃形象
所以,乾隆才會提前結束掉令妃的性命,而宮中謀殺一個人,要想神不知鬼不覺的話,一般是採取下毒的方式,而且是慢性毒藥。
據說,令妃的睡眠一直不好,為了調整睡眠,一直在吃藥,這個藥安不安全,誰也說不準。
一些學者由此推斷,令妃的暴斃和乾隆有關。
但令妃在乾隆身邊待了30年,共為皇帝生了六個子女,且期間無論是乾隆南巡還是平日外出圍獵,或在宮中,令妃的陪伴時間是最長的。
一個能蒙聖寵30年不衰的妃子,乾隆又怎麼會下此毒手呢?
有專家認為,皇貴妃之所以能夠保證屍身不腐爛,應該是乾隆在其死後,為了能夠保留她的原貌,令人對貴妃的屍體做過特殊處理,才會儲存至今的。
其實,要想知道皇貴妃真正的死因不難,單從以下幾點就可以解釋清楚。
死狀安詳
當時,裕陵被盜時,溥儀派去整理現場的工作人員曾對皇貴妃的外貌詳細描寫,皇貴妃遺容安詳,並未發現任何異常。
如果皇貴妃如傳說中所說被毒死的,那一個人在毒發身亡時,必定十分痛苦,身體的疼痛勢必會傳導到面部,導致死狀應該是面部猙獰才對。
但是據最後官員的記載,皇貴妃的遺容是面帶微笑,猶如古佛的,依此完全可以斷定皇貴妃走的時候是安詳的,並沒有受到折磨。
乾隆帝的恩寵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中,皇貴妃胸前佩戴著象徵皇宮正主的東珠朝珠,這個只能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佩戴的象徵身份的標誌,也證實了皇貴妃在乾隆心中的地位等同於皇后。
在其死後,乾隆特批的儀仗數量,也是在向世人展示皇貴妃在宮中地位不亞於皇后。
至於為何在後位空缺多年,遲遲不將令妃扶正,完全是出於對皇太子永琰的保護考慮,雖不立後,卻給了她皇后的權利。
母壯子弱
皇十五子永琰,在被乾隆秘密立為儲君的時候,已經年滿14週歲,在古代帝王之家,14歲已經到了可以獨自執政的年紀,根本不需要長輩的輔佐。
何況,當時乾隆的身體十分硬朗,即使永琰在14歲繼位,乾隆也能作為太上皇輔佐朝政,外戚奪權之類的事情,並不太可能發生。
而且,皇貴妃的出生是漢人包衣,本身的家底就不是很厚,她要想靠外戚奪權,基本不存在。
整個後宮裡,乾隆最愛的女人除了他的原配富察皇后之外,就只有魏佳氏最得乾隆歡心了,從乾隆不斷寵幸她的次數,為了立她為皇貴妃,不惜破壞宮裡的老規矩,足以鑑證乾隆對魏佳氏的一片真心。
所以,不管最後皇貴妃魏佳氏是因為什麼原因離世,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她離開時很安詳,沒有遺憾。
文獻檢索
《令妃的傳奇人生》北京晚報、《看看歷史上真實的令妃有多傳奇》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