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為山西。元時,稱太行山以西為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這是山西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明朝設山西省。山西是春秋晉國故地,所以簡稱“晉”。
如果懂地理的朋友就會發現,山西南北長約680多公里,東西寬約380多公里,總面積15.63平方公里,其輪廓好像是一個由東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這裡絕大部分屬於黃土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2000米之間。黃河在第二個拐彎處,由北向南,將山,陝西省分開。在抵達山西最南端之後,黃河開始轉向,由西向東,又將山西和河南分開,再往南,王屋山構成了山西東南部的地理屏障。而整個山西東面則由太行山脈屏護~兩座山,一條河,在地理上為山西提供了一個完整的防禦帶。
冷兵器時代山西是中原和北面遊牧狩獵民族博弈之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每場戰爭都有山西。為什麼從春秋晉國到後來的李淵父子能迅速崛起稱霸?首先說說晉國,晉獻公時代,先是利用其掌握的鹽利實現了“富國”,隨後又奪取了原被赤狄東山皋落所掌握的中條山而實現了強兵,這是因為綿延數百里的中條山富藏銅礦的緣故,銅的擁有使得晉國的青銅兵器和鑄造步入了輝煌,而終形成了“晉國天下莫強焉”的局面;冷兵器時代一個人能在群雄中崛起,除了個人的戰略戰術高超,就是當時控制的地盤冶鐵業比較發達,煤炭便用普遍化,冶鐵業就發達,眾所周知煤炭用於練鐵,高熱的發生及其操作的成功,使得唐朝的武器裝備非常先進,於是既有煤又有鐵的山西省,它的冶鐵事業就和整個中國發生了聯絡。漢唐之際,隨著煤炭冶鐵業技術的發展,五代後的,後唐,後晉、後漢這三個朝代能以幷州(晉陽)為根據地快速崛起,後趙石勒興於上黨郡,北魏定都大同,高歡或李淵父子都是以太原為龍興起兵,而遼國和蒙古也均以擁有富產煤和鐵的大同為根據點而所向披靡。多少偉大王朝,都在山西這裡升起又衰落。
為什麼崇禎對山西民風十分擔憂,紛紛哀嘆民風之變。山西東處太行,西接黃河,北則大漠,素稱用武之地。距京師僅數百里,實其右臂。《詩·唐風》傳:山西“土瘠民貧,勤節質樸,憂深思遠,有堯之遺風”。《隋志》:“人物殷阜,然不甚機巧,其於三聖遺風尚未盡澌滅。”直到明代前期依然沒有變,因北臨邊塞,民尚習武。明朝時山西共領五府三直隸州,十六府屬州78縣。這麼說,舉個例子,明初山西民風和明中之後對比一下你就能看出為什麼崇禎對山西的民風之變十分擔憂了?
明初:太原:“其風勤儉,工商務實勤儉,人物輩出,代不乏人,有文武全才”《山西通志》明中之後,省會男子不務蓄積,數金之家盡炫耀服飾之間,婦人盡白髻而妖服,不蠶不織……遇塞會則男婦並肩而駢集……而競裝塞會,而崇侈,物力犛矣。
明初:大同:俗尚武藝,風聲氣息,自昔而然。明中後期,雖涉荒郊,商旅輻輳,以浮靡相炫耀。
明初:太谷,俗尚勤儉,慕學力田,淳厚不奢。明中之後,尚氣好訟,鬥麗誇多。明初:介休縣:民性淳樸,俗尚儉素,勤於稼穡,頗好勇義,享禮報本,雖費不吝。明中之後,隆於祀先,雖費而不惜。明初山陰縣:人多儉約樸素,惟務農業,鮮好文學。明中之後,近又愈趨愈下,奸偽叢生,則侈心一開,漸就奢靡,俗使然也。《山陰縣誌》關於這方面的,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前期的時候山西的民風好武,後期比較奢靡,民風變化非常大。關於這個,明人顧炎武所說,“國初,民無他嗜,崇尚簡質,中產之家,猶躬薪水之役。……後則靡然向奢,以儉為鄙”。……而奢靡之風,乃相比於東南。
那麼,山西民風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個和山西晉商有非常大的關係,晉商的興起帶來了民風之變。明朝建國後,退居漠北的蒙元殘餘勢力伺機南下,成為了明朝的嚴重兵患,為此明朝,不得不實行重兵把守邊陣和衛所軍統以及加修長城等一系列防禦措施,先後設立了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薊州,山西固原等鎮,統稱九邊。鎮守邊疆需要有軍隊,這就形成了龐大的軍事消費區,於是推行了開中法,召商輸糧而與之鹽。於是就有了商人,山西商人便以“極臨邊境”的地理優勢,集北邊屯田發明糧食換取了鹽引銷鹽於一身,大獲其利。明朝雖然最後廢除了開中法,但是山西商人又以其雄厚的資本或留在了北邊充當邊商,或遷揚州充當內商或活動在河東、長蘆鹽區。同時積極擴大經營範圍和地區,逐漸成為了全國最有勢力的一個商幫。
山西省內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民風之變。明中葉以來山西民風發生變化的地方主要是在汾河,涑河流域以及大同,潞安、澤州等府州。這些地區成為了山西經濟文化發展比較發達的地區,自然條件相對較好。有些地方其繁華富庶,不下江南,婦女之美麗等等;有錢能讓一個人迅速墮落,明末之後,山西人奢侈浪費,大多又好文風,所以喪失了鬥志…
結語:崇禎為什麼這麼關注山西的民風變化?瞭解中國的歷史,就知道山西自古以來是抵抗遊牧民族的第一道屏障。尤其是山西大同,近2000年都是中原王朝的咽喉之地。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爭奪的核心是燕雲十六州,雲州是重中之重,而大同則是雲州的核心。大同一失,遊牧民族就可以沿著汾河谷地南下,西可下關中,東可進洛陽。那麼明朝的統治者為什麼不干涉,根本阻擋不了。在萬曆年間,山西巡撫呂坤為了使山西退回到明初的狀態,還寫了《實政錄》,要求官吏照此辦理,以正民風。但效果不大,可謂費盡心機,然而歷史的發展規律並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山西一些地方的民風之變已經勢不可擋了。